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財政預算案》中提到,預計本年度(2024/25年度)綜合赤字為872億元,下年度再錄赤字670億元,明年3月底止財政儲備將降至5803億元。在政府公布一系列節流措施後,估計政府節省的經常開支累計約7%。
外界普遍對特首、司局長和公務員只選擇凍薪而非減薪感到不滿,陳茂波回應稱,考慮到本港經濟有上升勢頭,市民就業收入也有增加,其中名義工資指數加6.9%,實質工資指數升2.4%,而預算案亦提出財政整合計劃,既管控政府開支,也訂立削減公務員職位的目標。他預料香港的財政基礎會轉趨穩定,因此選擇凍薪更為適合。
陳茂波指香港經濟有復甦勢頭,他在預算案回顧去年香港經濟錄得2.5%的溫和增長,預期今年會繼續溫和增長,全年實質增長介乎2%至3%,預期在2026至2029年間,平均每年實質增長2.9%,基本通脹率預計為平均每年2.5%。
他說,去年香港經濟在複雜多變的外圍環境中穩步發展。儘管地緣政局不穩、貿易磨擦加劇、環球利率高企等,對本地經濟活動和信心都構成負面影響,但國家經濟穩中有進,挺港惠港政策接連推出,加上政府的提振經濟措施和美國在9月中開始減息,為香港不同經濟環節提供了支持。

經濟指標向好 唯一問題是財赤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教授認同凍薪的做法。他說,本港經濟有實質增長,失業率處於低水平,港股升且樓市成交暢旺,加上訪港旅客上升,多個經濟指標均向好,唯一最大問題是財赤。
他指出,正如財政司司長所言,控制公共財政開支是要平衡經營帳目的開支,目前財政入不敷支的原因並非公務員人工太高,而是非經常項目中的基建開支太高。若按此邏輯,當財政錄得盈餘時,是否需要大增公務員的人工或是多一個月花紅?他認為將公務員人工的經營開支與基建投資掛鈎並不合適。
人力資源專家、嶺南大學教與學中心總監林敬新教授則建議,為了維持團隊士氣,政府、非政府組織和私營機構除了考量薪酬外,亦可考慮以下幾個非金錢因素,包括營造積極的工作環境、健康的企業文化、職業發展機會,繼續吸引人才和提升績效。
陳茂波在預算案指出,在不影響綜援、公共福利金及法定開支前提下,下年度節省政府經常開支的幅度將由原來1%增加至2%,並延續兩年至2027/28年度,連同本年度1%的減幅,累計減幅為7%。
莊太量認為,政府要達致四年內減幅7%應不難辦到(每年分別減少1%、2%、2%、2%),相信在原有減1%基礎下,部門首長應有辦法每年減2%。他重申,政府原則上可以不發展新界北部都會區,不興建公路等項目,財政便能錄得盈餘,但政府不投資便失去發展的機會。

每年發債最多1950億 上限提高至7000億
為了更好地管理大型基建的現金流需要,政府於預算案提出未來五年每年發債1500億元至1950億元,較上年度提出的發債上限介乎950億元至1350億元大增,基建債券計劃及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基建債計劃)的合共借款上限亦由5000億元上調至7000億元,但因為此計劃的未償還借款已達1940億元,所以未來發行新債的空間略高於5000億元。
對於有擔心本港市場未必能吸納基建債的發行量,莊太量表示,發行基建債的對象主要是外國投資者,按常理不應該吸納香港資金,本港市場規模亦難吸納,基建債的發行規模以百億美元計,加上以代幣化方式發債,要在全球物色買家應不太難。
陳茂波在預算案預計,基於本港經濟改善,未來五年的經營帳目和非經營帳目的赤字均會按年收窄,其中經營帳目在2026/27年度起恢復盈餘;至於非經營帳目,赤字由下年度的1598億元逐步下降至2029/30年度的876億元。若計入發行債券淨所得,政府綜合帳目在2028/29年度起將恢復盈餘,但留意的是,上述測算未有計及下年度以後可能推出的稅務寬減及其他紓緩措施。
不過,坊間對本港財赤惡化並不如政府般樂觀。香港自2019/20年度出現財赤後,至本年度已連續六年錄得財赤,財政儲備由2019年3月底的11,616億元跌至2025年3月底的6473億元,減幅逾5100億元,惠譽上月亦發報告,擔憂香港可能要再面對財赤至少四至五年,至2029/30年度香港仍有可能入不敷支。

鄧希煒教授指實質財赤近3000億
事實上,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鄧希煒教授早前便指出,如果沒有土地基金的1000億元轉讓、沒有發債1200億元,實質財赤接近3000億元,故此他建議政府應研究開徵新稅種。
對於本年度港府綜合赤字為872億元,莊太量表示,計及預算案成書前仍有30個交易日,股票印花稅可能多40至50億元,修訂後赤字或低於800億元。
在今次預算案中,開徵新稅種的不多,主要集中節流措施。較受關注的是將飛機乘客的離境稅由現時每位120元上調至200元,為本港庫房帶來約16億元收入。另因應愈來愈多港車北上,政府正研究向離境私家車徵收邊境建設費,假如每部車收200元,料每年帶來約10億元收入,但旅遊巴、貨車則不受影響。
由於財政赤字關係,政府「派糖」也較為手緊,惠及業主的措施包括寬減下年度首季的住宅和非住宅物業的差餉,每戶均以500元為上限,令政府收入分別減少約15億元和2億元,涉及約312萬個住宅物業和約43萬個非住宅物業。對打工仔和商界亦有派糖,本年度薪俸稅和利得稅的寬免上限為1500元,惠及全港214萬名納稅人和16.54萬家企業,政府收入分別減少約29億元和2億元,上述派糖金額不足50億元。
來年停售商業地 潛在供應1.37萬伙
莊太量表示,政府手緊之餘都有派糖,能夠減的地方都盡量減,差餉寬減和退稅分別有500元和1500元,都是以500元為單位,可謂聊勝於無。
由於近期樓價跌勢持續,外界關注下年度土地供應情況。根據預算案,下年度賣地表包括八幅住宅用地,加上鐵路物業發展、市區重建局及私人發展和重建項目,預計全年的潛在土地供應可供興建約1.37萬個單位,另下年度不會推商業地,部分地皮會考慮改為住宅地出售。至於用地的具體推售安排,會參考市場和其他情況按季公布。
陳茂波表示,未來五年將準備可供興建約8萬個私營房屋單位的土地。當中約六成半的土地來自北部都會區和東涌新市鎮擴展區。市區重建局及其他私人發展項目的供應尚未計算在內。
莊太量指出,去年本港住宅成交個案超過6萬宗,較前年成交多兩至三成,坊間分析指經濟不景是有欠公允的說法。他說徵收100元印花稅的物業價值上限由300萬元提高至400萬元的物業,而這類價碼的物業正是港人入市的對象,應該有助住宅交投。

嶺大教授陳澤群指2元優惠計劃新安排不公平
預算案公布前,2元優惠計劃及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惹來社會人士頗大迴響,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預料落實有關調整方案後,政府可於未來5年減省共約62億元開支。
根據2元優惠計劃最新調整,受惠對象維持60歲或以上,並新增每月240程的限制。新方案下,票價10元或以下,維持繳付2元車費;票價高於10元,則繳付全額車費的兩折,政府消息指最快明年9月實施。
至於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經檢討後,由今年6月起,補貼領取門檻由每月公共交通實際開支水平400元、提高至500元。政府就市民每月超出500元的開支部分,維持提供三分之一補貼,每月400元補貼上限維持不變。
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研究教授及總監陳澤群教授認為,2元乘車優惠的新安排並不能解決長遠財政壓力,亦不是一項公平的做法,它存在着兩大問題。一是新措施可以節省的財政開支不多,估計只是數億元,再加上千多萬行政費支出,並無法長遠解決長者人口每年增長,交通津貼支出增加問題。二是拿取綜援及低收入長者無疑在兩折車資的政策下要付出更多。即是愈窮的長者,受到的影響愈大,是不公平的做法。
他認為,由於新措施未能長遠解決現時問題,一兩年後社會將會再次捲入冗長的長者交通津貼議題,不利香港人集體去探討其它更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