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Mar 31 2025 10:09:0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政府財政年度預算

全球經濟下行,香港財政赤字嚴重。特區政府需開源節流,除拓展市場外,更應審慎控制公共開支。大學校長已表態接受削減撥款,中小學亦應承擔責任,檢視如每年每位學生$2500津貼等項目,在其他助學措施已到位的情況下,取消非必要支出,共度時艱。高中公民科内地考察可改為本地參訪,同樣可達教育目標。

全球連中國在內,經過幾年疫情的折騰,生產力虛耗很大,香港不能倖免,加之,全球政治風雲莫測,俄烏戰爭未見止息,加沙戰火隨時重燃;美國要獨霸世界,不惜掃除大大小小的障礙,於是,首要是要全方位圍堵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由是,國際貿易規則、產物供應鏈,乃至金融市場規範等,不穩的風險是有增無減,全球人心不向好,經濟要復甦是何其艱難。

事實上,幾年下來,香港財政都見赤字,愈來愈嚴重。特區政府確實在努力開拓美西以外的市場經濟,但當今之世,投資與消費意欲都不振,開源不易。

難開源 應節流

開源,除自身踩油外,還受着外圍種種因素左右。節流,節多少,節些什麼,期限有多長,可由掌控公共財權的政府,在以民為本的前提下自主決定。就大學撥款或會削減一事,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公開表達,整體財政外圍不理想,大學也有責任要接受溫和式的公平削減撥款。

中小學又如何,筆者認為在不影響教育質素的同時,檢視終止或削減一些撥款,從而有利於減少財赤,也是應有的責任。中小學及特殊學校的全體學生,每年每人都獲2500元津貼,當乘數效應一出,款項是驚人的,在財赤狀況下,該筆龐大款項應被劃上句號。查看特區政府輔助貧困家庭的實惠措施,確實已經不少,包括書簿津貼、上網津貼、學費全免及半免津貼、公開考試免費及半費等,只要合資格,都能獲批。因此,每年2500元的學生津貼,真的沒有逼切需要。

高中學生修讀公民科,最少一次內地遊歷學習的費用,耗費很大。筆者年前在電子媒體節目中已公開表達,能者自付,貧困學生可申請減免,是可行並應行的方案;學校亦可選擇參訪本地的博物館及展覽,以作公民科研學之用,只要擅於規劃,師生用心眼參訪香港多元的各館,「植根香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連環價值觀,收穫不菲。小學的「同根同心」也可用上述方式實踐。

無論社會多富裕,抑或是相對貧窮,公帑與資源都是有限的,在不影響教育質素的情況下,解決財赤,學界聯同社會各界是要同負一軛。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何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