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Apr 14 2025 04:03:2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全力以赴挑戰極限──訪問2024年香港IB狀元鄒汶希

IB課程涵蓋語言、數學、人文及科學,要求學生在多個領域取得平衡。鄒汶希認為,跨學科思維是成功的關鍵:「IB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你不僅要在單一學科表現出色,還要能夠融會貫通不同領域的知識。」

畢業於拔萃男書院的鄒汶希(Curtis),在IB課程中取得滿分佳績,展現卓越的實力。他在學習方法、批判思維及個人成長,也有其獨特見解。透過這次訪問,我們深入探討了他如何在挑戰中不斷突破,並如何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未來。

找到自己的學習節奏

鄒汶希並非一開始就篤定選擇IB。他仔細權衡DSE和IB的學習模式,前者強調應試技巧與熟練度,後者側重批判思維、學術研究能力。他向師長請教後,發現自己更適合IB的學習模式,於是毅然踏上這條道路:「這是我做過最值得的決定,讓我培養了更強的自主學習與思辨能力。」

他強調學習不僅僅是掌握知識,更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並不斷調整以達至最佳狀態:「沒有一種學習方式適合所有人,找到自己的節奏,才是提升效率的關鍵。」

Curtis參與中學的畢業典禮。
 

追求120%的標準

「在IB的世界裏,120%才是標準。」這句話是鄒汶希的座右銘,更是他的實踐準則。他從不允許自己提交一份未經深思的功課:「每份報告我至少改過數次,確保每個論點都有理有據,每個部分都環環相扣,讓讀者能夠清楚理解我的思路。」

這種嚴格的標準並非來自外界的壓力,而是他對自身的不斷要求:「比起學習時間的長短,我更在乎自己是否已經做到最好。」他並不追求無止境的學習時長,而是關注如何最大化學習的效率與質量。他深知IB的課程內容龐大,單靠死記硬背難以應付,因此他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調整方法,探索最適合自己的策略。

他還強調適應能力的重要:「學術學習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一個持續調整的過程。」他鼓勵學生不要拘泥於單一的學習方式,而是要根據自身情況靈活變通,不斷改善學習策略。「學習的關鍵在於保持開放的態度,勇於探索不同的方式。」

Curtis(中)為學校足球隊隊員之一。
 

IB要求融會貫通

IB課程涵蓋語言、數學、人文及科學,要求學生在多個領域取得平衡。鄒汶希認為跨學科思維是成功的關鍵。他表示:「IB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你不僅要在單一學科表現出色,還要能夠融會貫通不同領域的知識。」舉例來說,數學的邏輯思維可以應用於科學實驗設計,而哲學課的討論則幫助他更好地理解人文學科。

他特別提到,IB核心課程如「知識論」(TOK)與「擴展論文」(EE),進一步培養了他的批判思維和論證能力。「這些課程教會我如何分析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並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繫。」他認為這種思維模式不僅有助於學術學習,更能在未來的專業發展中發揮作用。

尋找學習的意義與動力

面對繁重的學業壓力,鄒汶希學會適時調整心態:「我認為減壓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對他而言,學校生活不僅是學術競爭,更是與朋友互相扶持、分享喜悅的時光。「在課堂上與同學討論問題,在課餘時間一起放鬆,這些都是我在學習旅程中最珍貴的回憶。」

他鼓勵學弟妹不要把學習視為壓力來源:「當你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興趣,你就會更有動力去探索,而不是僅僅為了考試而學習。」

Curtis(右四)和同屆環球醫學領袖專修組別同學,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吳兆文教授合影。
 

醫科資訊量龐大  不能死記硬背

進入醫學院後,鄒汶希深刻體會到學習方式的轉變。「醫學知識的龐大資訊量,讓我更意識到邏輯思維的重要。」他認為與其強迫記憶每個細節,不如培養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當你真正理解一個概念,你就能舉一反三,而不是死記硬背。」

他期待未來自己能夠持續學習,不僅是專業知識,還包括醫學倫理與臨床技能:「我希望自己能夠不斷進步,最終成為一名能夠真正幫助病人的醫生。」此外,他亦強調在職業發展中,保持學習熱忱與開放態度至關重要:「醫學領域日新月異,我們必須時刻準備好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術。」

鄒汶希的學習旅程,不僅是追求成績,更是一場持續探索與自我超越的過程:「最重要的不是你學了多少,而是你如何運用這些知識,讓自己和世界變得更好。」他認為學習的真正意義,在於塑造思維、培養能力,並最終貢獻社會。

他以自身經驗鼓勵學弟妹:「不要害怕挑戰,每一次困難都是成長的機會。當你願意接受挑戰,並以最佳狀態迎接它,你會發現自己的潛力遠超想像。」

鍾柏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