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欣賞第76屆學校朗誦節優勝者演出,中小學生美妙的演出勾起了我許多回憶。
早年我完全沒有接觸過朗誦,直到在英國念完大學回港到一所小學擔任英文科主任,才聽聞中文科同事要報名朗誦節比賽,但同組老師提醒我切勿參加,原因是同學參加中文朗誦多獲冠軍,英文組沒有帶領同學出賽的經驗,怕相形見絀。唯我覺得學生應該有機會參加,更冒昧邀請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協會英文朗誦委員會主席,到校舉辦訓練工作坊。她細心教導每一位老師,我一時未能完全吸收,最終學生都只取得70分左右,連良好獎狀也拿不到。
效法評判評分 不斷求進
我沒有氣餒,第二年又為學生報名。帶隊時留意到英文組評判多為外籍專家,有些是英國戲劇學會演員。他們宣布結果前都會花時間分析賽果和誦材,指出同學的強弱處及須注意地方,甚至親自示範。我記下他們的評語,如有太多動作會窒礙表達、提醒同學運用眼神、面部表情、如何清楚響亮投射聲音、拆解字裏行間的含意,以抑揚頓挫的聲線表達詩歌內容和深意。跟着效法評判為同學評分,嘗試看看和評判的判斷是否一致,如果結果相近,我就十分歡喜。
另外也把握機會出席市區比賽觀摩學習,看蘇浙、拔萃等名校學生的演出;以及觀看散文朗讀(Prose Reading)項目比賽,訓練學生去參加只有市區辦的二人對話(Duologue)項目,雖然沒有得獎,但我和學生從優秀的師生中得到很多啟發。
從了解詩歌入手
朗誦比賽一般由9月開始訓練到12月左右比賽,由於不是常規課程,所以只能在上課前、小息、放學後帶領學生練習,這些情景仍歷歷在目。漸漸地,同學都能拿到80分以上的優良獎狀,唯未曾取得冠、亞、季軍。
大家沒有灰心繼續求進,留意其他老師訓練得法,以及怎樣挑選有潛質的學生。除了觀察學生性向、眼神、表情、聲線、發音和咬字,還要選擇合適他們的誦材。之後,我們便要跟同學拆解誦材,了解詩歌的內容和深意,帶領同學找出當中的轉折位微妙處,方能引導同學入型入格、活靈活現地演繹。
同學努力付出才會有收穫,語文才會進步。訓練前,也要求學生先查字典,了解詩歌每一句的意思,每一字的讀音。筆者替三至四位同學報名獨誦,選同一首誦材,好處在於彼此可以交流切磋,有經驗的參加者又可以和未曾參加的分享心得。在集誦項目,則要訓練同學上下台的隊型,演繹詩歌中間如何加入適當的創意元素及特色。
這有點像龜兔賽跑,雖然兔一直領先,但龜最終也能爬到終點。在我離開這所學校前,參加英詩獨誦和集誦比賽的同學開始突出重圍,多次獲冠、亞、季軍。
不論背景 皆能獲勝
最記得當時有些同學住在學校附近的兒童之家,因為家庭情況特殊,父母不在身邊,平日由保姆照料。他們獲得獎項,我們都感到很驕傲。當中一位女同學,與校內考獲英文科第一名的女同學,用同一首誦材參加獨誦比賽,前者毫不害羞,常常應邀在筆者主持的周會上分享,但沒有那麼努力背誦,最終什麼獎也沒拿到。在第二次比賽時,成績名列前茅的那位同學卻因為演繹過於爛熟而失去感情,只獲優良獎;另外一位演繹得恰到好處,反而獲得冠軍。當評判宣布得獎者時,她表情錯諤,完全不敢相信,我和保姆也替她高興,三人快樂合照留念。
後來我轉到另一間小學當副校長,這學校的學生社經地位更低。一個學生經常生事,大喝和踢倒枱椅,原來他低年級時成績非常好,但父母離異後性情大變,甚至曾揚言自殺。我見他其實溝通能力不差、頭腦聰明,於是相約他參加英詩朗誦比賽,和他約法三章每天練習。他十分守信,每天都來練習,最終獲得80分優良獎狀。這個平日天不怕地不怕的男孩子,竟拍着心口告訴我剛才在台上很害怕。
外聘專家 不如本校老師
一年後,我升任沙田崇真學校校長,預先邀請合適的老師帶隊參加,誦材題目是「蜘蛛」(The Spiders),比賽12月5日在大埔舉行。那天我沒隨行,在學校主持會議,期間接到老師來電,他們激動地告知學校首次參加比賽就得到新界東地區的冠軍,大家都感到士氣高昂。當時學校收生不足瀕臨殺校,有一名家長常在校門外批評,但他的女兒參加了這次朗誦比賽喜獲冠軍,反而大讚學校,幫忙大力宣傳。
有老師曾建議說,外聘專家訓練,包保學生能拿獎。但我認為由老師長期訓練同學,更了解同學特性、強弱項,可以因勢利導。而師生建立的關係和感情,對學生正面的影響不是外來導師可取代的。初期老師帶隊參賽不會觀摩其他隊伍,也不留下聽評語,只會取評語紙;我提醒老師這樣會失卻和同場優秀參賽者交流切磋及反思的機會,對學生沒有好處。唯有每次反覆思考如何進步,才能得到好成績,也會喜愛上語文,建立興趣和信心。一理通百理明,學校在教學上的多方改革,終於令家長坊眾刮目相看,學校起死回生,成為非常受歡迎小學。
後來,我邀請中文科及英文科老師一起合作帶領同學出賽,同學可彼此激勵切磋,老師也可以討論心得。另外,安排收集所有當屆參賽同學的評分紙,將所有評語整理分類,並舉辦朗誦技巧工作坊。自此,同學就多次獲獎,負責老師和參賽學生都增加了信心。之後又在學校大力推動中英普三種語言的話劇和辯論比賽,為學校建立了濃厚的語文學習氛圍。
當年音樂及朗誦協會的主席馬寧熙,是我念中學時的校長。我十分感謝他和歷屆主席及委員,多年來熱誠推動朗誦比賽,每年動用巨大人力物力,舉行深受學界推崇及歡迎的朗誦節,讓眾多學子獲益,也使我這位當初對朗誦一無所知的人熱愛這比賽。在優秀參賽者晚會上,欣賞到同學們多姿的表演時,內心激動不已,心中浮現着一幕幕美好的圖畫,充滿了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