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沙田的佛道勝地

紫霞園的兩處園址都沒有納入歷史建築評級名單,因此甚少人知道排頭村山上原來隱藏了如此具特色的宗教建築。
昔日的沙田,青山綠水,景致開揚,吸引不少佛道人士在此建立道場潛修。今天沙田已變成一個現代化的新市鎮,但仍保留不少佛道廟堂,尤以沙田火車站旁的排頭村最為集中。尋路登山,道場此起彼落。愈往上行,愈有脫俗凡塵之感。
 
山路入口豎立了多個指示牌,有萬佛寺、道榮園、道合園、證覺精舍、淨蓮精舍和蕭始佛堂,但其實山上不只這些建築,有部分佛堂平時重門深鎖,不知是否人去樓空,還是不想別人打擾,因此無法一窺內貌。
 

萬佛寺今昔

 
排頭村山上最為人熟悉又規模最大的就是萬佛寺了。在沒有太多娛樂活動的年代,市民乘搭火車到萬佛寺遊覽成為假日郊遊的一個好去處。那裏一座九層高的佛塔,曾被滙豐銀行用作100元鈔票的圖案。萬佛殿內布滿佛像,令人目眩。時移世易,今天在非節誕日走上萬佛寺,本地人寥寥可數,到來參觀的反而以外國遊客居多。
 
萬佛寺於1949年由月溪法師(原名吳心圓)率弟子建立,1957年萬佛殿和萬佛塔落成。對上的山坡有一座兩層高的戰前住宅「晦思園」,年代比萬佛寺更早。它原是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簡玉階的物業,其後贈予月溪法師宏揚佛法。1965年月溪臨終前囑咐弟子將其肉身封龕入土,八個月後取出加漆鋪金,這尊金身目前供奉在萬佛殿內。
 
萬佛殿供奉娑婆三聖(釋迦牟尼佛、觀音和地藏菩薩),四周有12,800多尊小金佛,兩側放置84尊名目不同的神像,代表《大悲咒》的84句咒文。殿外有韋馱亭、觀音亭、普賢亭、文殊亭和十八羅漢廊,山坡上還有玉皇殿、準提殿和彌陀殿,山路兩旁又有眾多名目不同的塑像,稱得上是一座佛教雕像展覽館。
 

道榮禪師金身

 
從原路離開萬佛寺,可見有另一條分叉路上山,直行便抵道榮園。該處也有一尊金身,名為道榮禪師。他俗名張隨聯,中山小欖人,生於道光11年(1831年)。20歲成婚,育有四子一女。咸豐年間在羅浮山寶積寺出家,法號「道榮」。其幼子汝良得知後跟隨父親出家,法號「聞修」。
 
光緒17年(1891年)道榮禪師囑聞修在他圓寂後留下此身,給後世作見證。據說道榮圓寂時彩華四射,善信紛來膜拜,並為禪師裝上金身,建寺供奉。但卻引來土豪霸佔,歛財苛索。聞修偷偷將禪師金身運往香港,光緒25年(1899年)置於九龍城一石屋,1918年移至排頭坑安奉,1926年建立「道榮園」,是山上現存最早的其中一間佛寺。1932年取得政府簽發的寺院牌照,又是沙田第一間合法佛寺。
 
道榮園供奉道榮禪師的金身(作者提供)
道榮園供奉道榮禪師的金身(作者提供)
 

上、下紫霞園

 
在登山路上可見到兩間,由清遠藏霞洞的湯兆龍道長與李清琦女士合力創辦。山腰的一間建於1926年紫霞園,初名「紫霞精舍」,屬先天道。先天道奉行儒佛道三教,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曾在香港創立許多道堂,單是沙田排頭村就有12間。其中一些專供獨身女性靜修,她們年老後入住這些齋堂,按其經濟狀況收費,可獲照顧起居飲食,直至終老。
 
上世紀30年代,入住紫霞園的姑婆漸多,地方不敷應用。此時華僑黎作孚自美國歸來,他慷慨捐資在排頭村最高處購地興建靜室,名為「尚園」,山腰的一間改稱「下院」。
 
進入尚園要穿過一條挖通山坡的隧道,到達盡頭便豁然開朗。眼前有三座兩層高樓房,分別是閬苑園圃(又稱「慶雲廬」)、兆龍室和紫霞臺。紫霞臺原是私人佛堂,供奉釋迦牟尼佛,後來由紫霞園接手,定期請佛教僧侶到來誦經。自此紫霞園由先天道轉變為佛教道場,現在已見不到供奉道教神祇。
   
無論尚園或下院,都保留了多座20、30年代的舊式樓房,室內陳設亦沒有太大變動。尚園的閬苑園圃和下院的紫霞精舍,全以麻石興建,氣勢不凡。前者的地下大廳闢為先賢堂,紀念為紫霞園作出貢獻的人。周邊附設多個房間,過去擺滿了碌架床,給無所依靠的姑婆居住,現在則空空如也,往日的隱居生活已隨風消逝。
 
紫霞園的兩處園址都沒有納入歷史建築評級名單,因此甚少人知道排頭村山上原來隱藏了如此具特色的宗教建築。
 
紫霞園的閬苑園圃是建於三十年代的樓房(作者提供)
紫霞園的閬苑園圃是建於三十年代的樓房(作者提供)
 
(封面圖片:作者提供;萬佛寺的萬佛塔和旁邊的巨大塑像)
 

陳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