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24 2025 22:37:5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何宛淇  李榮傑 左何右李

何宛淇與李榮傑,運動員與教練,亦是夫妻。合作13年征戰硬地滾球場,終在巴黎殘奧奪金。兒時患病的她,曾想放棄人生,因家人之愛重拾鬥志。
圖片來源 : 《駿步人生》第53期

何宛淇與李榮傑2024年初結婚之前,兩人已是硬地滾球場上的拍檔,分別是運動員和教練。合作13年,她一個眼神,他就心領神會。左手與右手親密無間的協作,「左何右李」,取長補短,「0.5加0.5,成為1」。去年巴黎殘疾人奧運會她成功登頂,連奪兩面金牌,踏上殘疾運動最高一級的頒獎台。

兒時的何宛淇,其實可以給自己100個放棄的理由。兩歲患上脊髓肌肉萎縮症,手腳乏力、心肺功能差,經常出入醫院,她說當時活得很辛苦,可是為了報答家人的愛,她決定要好好活下去。

成長的列車滿載奇遇和驚喜,李氏夫婦以自身經歷鼓勵年輕人不要輕言放棄,應敢於嘗試並發掘興趣,增強抗逆力、提升情緒智商,展現潛能,在疾行的列車上,打開名為「希望」的車廂。

兒時的何宛淇沒有想過能夠成為職業運動員。(何宛淇提供)
 

活着

今期《駿步人生》封面故事,由奧運劍擊金牌得主、馬會對外事務助理經理江旻憓擔任客席主持,在香港體育學院的賽馬會體育館,專訪巴黎殘奧硬地滾球金牌健兒何宛淇和她的丈夫兼教練李榮傑。運動員與運動員交流體育路上的足印和汗水,格外投入;三人其後聯同馬會公司事務執行總監譚志源開「茶局」,繼續訴說未完的故事。

按殘疾程度分類,何宛淇目前屬於BC3級別的硬地滾球運動員,需要利用管道發球,比賽時由一名助手協助使用管道。訪問當天,見何宛淇的管道器材上貼滿數十個大小不一、來自比賽的貼紙,記錄了她這些年來征戰國際賽事的足印。她曾在兩屆亞殘運中勇奪一金一銀一銅、2020年東京殘奧硬地滾球混合BC3級雙人賽殿軍等;2022年,她先後在硬地滾球世界盃葡萄牙波瓦站及巴林站掃走兩金兩銀,並在世界挑戰賽以全勝姿態封后,榮登女子硬地滾球BC3級個人世界排名第一位。

兒時的她壓根兒沒有想過,有一天能夠做運動、成為職業運動員,甚至踏上殘疾運動最高一級的頒獎台──在2024年巴黎殘疾人奥運會一口氣在硬地滾球個人及混雙賽,連奪兩面金牌。

由於罹患先天脊髓肌肉萎縮症,何宛淇四肢乏力,連最簡單的動作如拿起書本、撿起東西都要別人幫忙;心肺功能差,兒時動輒便因肺炎等病患留醫,有時長達一個月,甚至需要入住深切治療部,身上插滿喉管去維持生命。

現年31歲的宛淇回想小時候躺在病床曾經懷疑人生,也曾失去生存的鬥志,不時對家人講狠話,「想過那麼多困難、常常進出醫院,叫家人不要理我、放棄我好了。」

殘奧金牌,肯定了何宛淇和李榮傑的努力。
殘奧金牌,肯定了何宛淇和李榮傑的努力。
 

因母之愛重拾鬥志

她的負面情緒沒有動搖家人對她的愛。「每日來到醫院為我抹身、按摩肌肉,當我可以食到少少東西時,媽媽每一餐都煮給我食,說要多吃點東西才可以快點出院。」

眼見母親日復日悉心的照顧,她頓覺放棄自己的想法錯得很,決定要好好活下去。「長大後要好好報答家人。知道他們不是要我名成利就,只要做一個健健康康、開開心心的小朋友。」

她從病床上重拾鬥志,如其他小孩一樣唸書、參加考試,直到中學時遇上硬地滾球,自此展開另一個人生。「小時候從沒想過做運動員,覺得什麼事都不夠力而做不到,運動根本不關我事。直到遇上硬地滾球才發現,身體上有困難都可以做運動,慢慢就對硬地滾球產生感情,愛上了它。」

16歲首次代表香港出戰青少年亞殘運即贏得雙金,何宛淇終於發現輪椅困不住她的理想。然而,在她慶幸能夠找到人生價值和夢想之際,命運再次向她亮出爪牙,病情轉變令其體能衰退,肌肉萎縮愈趨嚴重,手部肌肉沒有足夠力量出球,連發球動作也做不來。這迫使她不得不從BC4組別(以手投球)轉到用管道和助理員輔助發球的BC3組別。

就在她轉組別重新開始之時,生命中出現了他。

我覺得千萬不要失去希望,希望大家無論這一刻覺得人生有多灰暗、多無助也好,都不要害怕,多嘗試不同的事,慢慢就會發掘到興趣和目標。

相伴13載  歷成敗得失

李榮傑(Jet)志願是當小學教師,畢業時原打算任教主流學校,但同時想汲取多元教學經驗,便到特殊學校就職。後來他到硬地滾球隊當義工,自此成為何宛淇球場上的拍檔。

13年來,李榮傑陪伴何宛淇經歷種種成敗得失。現年36歲的Jet回想兩人由「白紙一張」到殘奧雙金之路,直言要堅持下去絕不容易。「這八年其實我們很辛苦」。他們在2016年首征里約殘奧取得第五名,2020東京奧運成為奪牌希望,卻最終與獎牌擦身而過。「那一刻是十分失望、十分失落,甚至有想過放棄硬地滾球,做回自己原本的工作。」

他續說:「過去三年我們很堅持,每日都向自己說要進步多一點,一旦成功入圍巴黎殘奧,便可以更接近夢想。」結果何在2024年巴奧硬地滾球個人及混雙奪金。他說:「這面金牌是一個肯定,也是一個過程,在困難中慢慢克服障礙、慢慢爬起身,是一個心靈的成長。」

說到殘奧金牌的意義,除了是兩人努力的最大肯定,背後更是何宛淇的成長記錄:「這一刻過後可能會覺得,金牌畢竟都只是一面金牌而已,雖然它是殘奧金牌,但往後(我們)仍然要繼續自己的人生,還要努力去做想做的事;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

比賽場上,選手不能與管道助理員說話,默契成為溝通之道。 (相片由中國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提供)
比賽場上,選手不能與管道助理員說話,默契成為溝通之道。 (中國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
 

馬會支持回饋社會

何宛淇在巴黎殘奧奪金後,獲得「賽馬會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共300萬港元獎金。她希望以獎金設立「何宛淇獎學金」,幫助年輕人作多元發展,讓年輕人和同路人也活出自我價值。

「從小到大家人都灌輸,無論我們有什麼能力和問題,長大後都希望能回饋社會。我現在有少少成績,都希望幫助一班年輕人,因為年輕人是我們的未來。」她指曾在講座上接觸年輕人,有感他們在成長路上或會感到迷惘,「但我覺得千萬不要失去希望,希望大家無論這一刻覺得人生有多灰暗、有多無助也好,都不要害怕,多嘗試不同的事,慢慢就會發掘到興趣和目標。」

Jet期望基金能讓年輕人提升抗逆力和情緒智商(EQ),「透過一些活動發展潛能,建立正面價值觀。」除了幫助年輕人,宛淇也希望幫助同路人,「身體上有困難都好,也可以做自己熱愛的事,亦可以發光發亮。」

馬會透過贊助體院推出「賽馬會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以現金獎勵在頂尖大型運動會奪牌的中國香港運動員,涵蓋:奧運會及殘疾人奧運會、亞運會及殘疾人亞運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全國運動會、全國殘疾人運動會,以及其相關的冬季運動會;其中於奧運及殘奧奪得第四至八名的運動員亦獲頒獎金,以作激勵和嘉許。

為肯定運動員付出的努力及汗水,馬會為殘疾人奧運會的獎金「加碼」,所獲頒的現金獎金額,較上屆東京殘疾人奧運會大幅增加87.5%;以個人賽為例,金牌選手可獲 150 萬港元獎金。

馬會公司事務執行總監譚志源(左二)開茶局,與馬會對外事務助理經理江旻憓(左一)、何宛淇及李榮傑大談輕鬆話題。
馬會公司事務執行總監譚志源(左二)開茶局,與馬會對外事務助理經理江旻憓(左一)、何宛淇及李榮傑大談輕鬆話題。
 

食神

譚志源開茶局,與何宛淇、李榮傑和江旻憓四口子圍坐,茶薄人情暖。他問李氏夫婦最喜愛的三種菜式時,宛淇和Jet的首選分別是「媽媽菜」和「屋企菜」,可見家的感覺,都是兩人心目中的最重要。

場外的何宛淇喜愛四出發掘美食,其個人社交平台上,除了訓練和比賽的記錄,大部分都是飲食和旅行的照片,年前更在個人YouTube頻道介紹香港的無障礙設施和餐廳。她與Jet在假日喜愛駕車四圍去,發掘不同美食、咖啡店,從密集訓練中放鬆身心。

這名殘奧金牌笑言,結婚後多了嘗試「煮飯仔」,Jet不但是管道助理員,回到家中也是「廚師」的好幫手,笑言「其實我是『口述廚神』,因為自己煮不了。」

宛淇的拿手小菜是玉子燒,「這是我Handle(應付)得到的菜式,鑊子很小很輕,要拋鑊那種我就做不了;但重要是要有耐性,蛋煎太久會過火,太快上碟又容易穿蛋。」

何宛淇喜愛四出發掘美食,不時上載與李榮傑去旅行時的飲食照片。(相片由何宛淇提供)
何宛淇喜愛四出發掘美食,不時上載與李榮傑去旅行時的飲食照片。(何宛淇提供)
 

拿手玉子燒  常備蝦子麵

別看宛淇對食物甚有要求,原來蝦子麵是其「Comfort Food」,每次出外比賽「擔心外地的食物不合口味」,因此有備無患。不過她笑言,每次帶的數量不多,「要分開日子吃,不然會太快吃光」。

由起初不習慣別人幫忙到接受自己需要協助,今天她薄有成就,希望用自身故事鼓勵他人,甚至回饋社會,實踐傷健共融。「希望大家都可以做得到,任何人、任何膚色都包容,大家成為朋友,一齊食飯、睇戲、旅行。」

她心目中理想的共融城市是這樣的:「硬件方面,這個城市不同困難的人士,都可以很容易地一同參與和融入社會,當中包括無障礙設施、交通等設施。軟件則是共融的氛圍,沒有歧視行為,大家體諒每個人身體上的不同困難,包容大家的不同。」

希望大家都可以做得到,任何人、任何膚色都包容,大家成為朋友,一齊食飯、睇戲、旅行。

要坦誠面對大家的內心,才是最重要……不要收收埋埋,收收埋埋就會成為一個炸彈。

0.5與1

何宛淇與李榮傑總是形影不離,後者是她的管道助理員、教練兼丈夫,球場內外也為她打點一切。硬地滾球比賽場上,選手不能與管道助理員說話,宛淇是眼睛與大腦,背向場區的Jet就是她的左右手,為拍檔調校管道打出最理想的球。走出賽場,訪問當天,Jet總在她身旁熟練地調整輪椅手把、角度,為她整理收音的咪線、適當時機遞上水樽。

原來,我們看到的默契和信任,甚至他們的夫妻相處之道,是從「嗌交」中修煉而成。

兩人吵得最激的一次,是2014年仁川亞殘運。當時Jet沒有聽從宛淇的指令,把管道放得太低而影響成績,她十分生氣,差不多一個月不跟他講話。不過由那次起,他們學會了有東西叫做溝通和信任。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第二排右12)、香港賽馬會主席利子厚(第二排右11)、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 (第二排右13)、中國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會長馮馬潔嫻(第二排右10)、香港體育學院主席鄧竟成(第二排右14),連同馬會董事以及一眾中國香港隊代表,在「賽馬會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支票頒授儀式上合照。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第二排右12)、香港賽馬會主席利子厚(第二排右11)、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 (第二排右13)、中國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會長馮馬潔嫻(第二排右10)、香港體育學院主席鄧竟成(第二排右14),連同馬會董事和中國香港隊代表,出席「賽馬會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支票頒授儀式。

吵架吵出相處之道

當訪問現場各人以為他們在那次大吵架之後「學精」而沒再有爭執,宛淇卻直言「我們常常嗌交」,引起哄堂大笑。她笑說:「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我們在訓練上有不同的意見,最重要是解決和組合意見後,把事情做好。」她認為正因兩人目標清晰亦很一致,吵架換來的往往是帶着正面意義的反省,得以互相了解彼此的想法,拍檔如是,夫妻關係亦然。

兩人在2024年初成婚,Jet在宛淇生命中扮演多重身分和角色,他笑言最喜愛的還是當「丈夫」。「我們條界線分得很清楚,回家就不再講球場的事。」他指,「經過多年的爭拗、發大家的脾氣,但這幾樣東西加起來,才令Puzzle(拼圖)拼得更好。」

談起夫妻相處之道,他說話也放慢下來。「夫妻坦誠講自己內心想法其實是很困難的事,但就是因為要坦誠面對大家的內心,才是最重要。」宛淇笑言兩人仍算新婚,唯認同溝通最為重要,「不要收收埋埋,收收埋埋就會成為一個炸彈。」

兩個獨立個體,能夠兩人一心追逐同一個夢想,大抵已是最浪漫的經歷。除了媽媽,何宛淇每次奪獎總會感謝身旁的Jet一直相伴,「他最初不太了解殘疾朋友,但他是一個很細心也很堅持的人。我很多謝他多年來的陪伴,一起成長、一起追我們的夢想和目標,不然我是不可能一個人做到的。」她指出,「我常常都說,我們不是1+1等於2,而是0.5+0.5等於1。」他們就是對方互補的0.5,為彼此的人生加乘。

「我覺得她是一個很堅強、很堅持和很快樂的女孩子。」Jet也感激宛淇的堅強和堅持,讓他成為更好的自己:「對殘疾運動員來說,能夠堅持一件事是很不容易的,她一個小小的身軀,但每一次做的決定、做的事都有好大的力量。」

在兩人的奮鬥路上,除了人,也慶幸有其他方面的扶助。李榮傑當年到硬地滾球隊當義工,當時硬地滾球BC3組別在香港發展仍未成熟,李何二人一起從零開始摸索,慢慢練習,邊學邊做。

整座賽馬會體育館均屬無障礙設施。
整座賽馬會體育館均屬無障礙設施。
 

見證「賽馬會體育館」落成

在他們逐夢的路上,見證了香港體育學院的「賽馬會體育館」於2015年落成,這個固定場地讓他們得以更有效率地訓練。何宛淇坦言自這個多用途訓練館啟用後,不用再擔心場地問題。她回想學生運動員時期,沒有固定場地訓練的日子,「練習就算是兩個小時,都要勞師動眾辛苦一班義工、教練去幫手搬運物資;有了固定場地便不用周圍走,有一個好好的地方訓練,也不用每日把物資又拆又裝,避免器材損耗,更不用怕落雨被水淋濕。」

2015年正式揭幕的「賽馬會體育館」,是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捐1億300萬港元,支持體院將原有的運動員宿舍改建而成。整座體育館均屬無障礙設施,當中的升降機便特別設計成可容納兩部輪椅同時使用,以支援包括殘疾人士在內的體育項目長遠發展。

馬會多年來一直支持體院及運動員發展,透過其慈善信託基金,至今先後撥款超過7億5,000萬港元予體院,捐助包括體育基建、教練培訓以至運動員退役後生涯發展等項目。

原刊於賽馬會刊物《駿步人生》第53期,本社獲賽馬會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