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pr 02 2025 22:50:2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淺談《小學教育課程指引》給老師的教學建議

當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並獲得正向回饋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帶來愉悅感並強化成功行為的記憶,促使他們渴望類似的學習過程。教師可以採取什麼做法刺激?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2024)提出了許多配合學生心理和生理發展的建議,幫助教師提升課程成效,以及學生提升學習動機,本文試着以腦科學的學理淺談當中所講的科學根據。

大腦的獎勵系統:學習動機的基礎

腦科學研究指出學習動機來自大腦的獎勵系統,由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主導。當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並獲得正向回饋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帶來愉悅感並強化成功行為的記憶,促使他們渴望類似的學習過程。

《指引》強調教師應協助學生體驗成功感,提高學習動力和成效。教師可以採取以下具體做法:

  • 分解任務:將複雜的學習目標拆解為若干小任務,讓學生能在每個階段感受到進步。例如在寫作課中,教師先讓學生完成文章的開頭段落,並給予積極的反饋,推動學生逐步完成整篇文章。
  • 多元化評價:除傳統的分數評價,教師還可通過口頭表揚、展示學生作品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努力被認可。
  • 正向應對失敗:當學生遇到挫折時,教師應鼓勵他們從錯誤中學習,而非公開批評。例如可以問學生:「這次我們學到什麼經驗?下次可以怎麼改進?」這樣的反饋能幫助學生重新建立自信,避免讓學生因失敗陷入焦慮,這跟成長型心態一脈相承。

師生關係:情感聯繫與學習效果

良好的師生關係也是提升學習成效的重要條件,《指引》提倡教師應主動跟學生建立正向的情感聯繫。腦科學研究表明,當學生感受到關懷和支持時,大腦會釋放催產素(oxytocin),這種聯繫激素能降低壓力和穩定情緒,並提高學習動機。以下微技巧有助加強師生間的情感聯繫:

  • 身體接觸:以握手、擊掌等方式跟學生互動,能讓學生感到被重視和接納。不談對錯,只談科學:研究發現小孩需要拍肩膀和擁抱,感受大人的鼓勵和支持。
  • 眼神交流:多與學生眼神交流,以真誠的微笑表達關注。
  • 幽默與笑聲:減少師生間的壓力,善用幽默拉近彼此的距離,營造輕鬆愉快的學校氣氛。
  • 溫和的語調:科學研究發現溫和的語調像母親的聲音一樣,能穩定學生的情緒。溫和的語調跟身體接觸一樣,令大腦分泌催產素,使學生感受到支持和關懷。

課室的物理環境:眼看不見的細節

課室環境影響學生的情緒狀態,《指引》強調,教師應提供安全及具彈性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學習。另外,要多留意學生網絡上的行為,並留意學生外出學習時的人身安全。除此以外,腦科學還有什麼研究發現?

  • 物理環境的刺激:課室空調的運轉聲、電子設備的嗡嗡聲,甚至學生的閒聊聲,都對學生的中樞神經系統帶來過多的刺激,形成輕微的壓力源,影響認知和記憶能力。即使學生能聽清教師的講解,噪音仍可能干擾學生處理訊息的能力。
  • 以音樂調節學生的情緒:音樂節奏能改變心率快慢,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選用合適節奏的音樂配合課堂活動,能調節學生的心率和學習動機,讓學生進入所需的學習狀態。例如在學生過於亢奮時播放輕柔音樂,讓學生安頓閱讀;或在學生飯後疲累時播放節奏快的音樂,幫助學生維持動力。
  • 溫度控制:最有利學生學習的溫度介乎攝氏20至23度。過高的溫度會導致學生的注意力下降,做事變得衝動無耐性,降低認知能力;溫度過低則減弱學生的記憶力、推理能力和警覺性。實驗證明處身在無空調的課室,室溫每升高約攝氏半度,學生的學習成效平均降低1%。因此,在考慮環保的同時,也可能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效能。

公平與情緒穩定:讓杏仁核乖乖

有個實驗把兩隻猴子關在鐵籠裏,研究員把石頭分別放入兩個籠內,要求猴子把石頭交到研究員手上。當猴子完成任務,就能得到獎賞。不同的是,一隻猴子獲得葡萄,另一隻就得到青瓜。同樣的任務,卻得到不一樣的對待。得到青瓜的猴子大發雷霆,搖晃鐵籠,又向研究員拋擲青瓜。

猴子重視公平,我們的孩子更是一樣。腦科學研究表明,當學生感到自己在課堂中遭受不公平對待時,大腦的杏仁核會被激活,進入「威脅模式」。這種狀態會抑制前額葉皮質的功能,即減弱學生的專注力、計劃能力和高層次思維。

相反,當學生感受到公平對待,杏仁核會被抑制,前額葉皮質能高效運作,學習能力可以維持在正常水平。公平感還能降低學生的焦慮,幫助他們冷靜學習。透明的評估標準、均等的參與機會、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和不滿,都有助學生建立穩定的學習狀態。

作者簡介:

小學價值觀教育主任、訓育及輔導主任,服務小學教育超過20年,曾於多份報章撰文分享所思所想。香港教育大學小學教育榮譽學士,香港理工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熱衷鑽研腦基礎教學法和正面管教策略,為香港腦基礎認證教師、正面管教家長和學校講師、NLP高級執行師和教練。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