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7 2025 08:17:4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特朗普回來了  世界會進入弱肉強食的叢林狀態?

歐亞集團預測2025年最大風險為大國領導力缺失,國際秩序崩壞。特朗普回歸恐加劇此趨勢,其「美國優先」將更極端,或引發更多衝突,世界更趨叢林法則。多極化世界雖更公平,但也更無序,全球化和核秩序恐受衝擊。

1月6日,美國著名的政治風險調查公司歐亞集團,發布了2025年全球十大風險預測,大國領導力缺失,強權各自為政,無人維護國際秩序被列為第一大風險,也就是說,我們即將迎來一個更加混亂無序的世界。

事實上過去幾年,人們已經可以觀察到不少國際秩序崩壞的跡象,比如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的戰爭,新一輪以巴衝突中,以巴雙方各自的種種突破底線的行為,以色列對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和黎巴嫩真主黨領導層的定點清除行動,朝鮮向俄烏戰場派兵等。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提到,今天愈來愈多的政府認為自己可以踐踏國際法。(Shutterstock)
 

國際法失去約束力  各國為所欲為

這些事情讓人憂慮的地方,不僅在於事情本身的出人意料和性質惡劣,更在於發生之後無人制止和糾正,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習以為常,始作俑者不用承擔後果付出代價,不會遭到懲罰。

2024年9月24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第79屆聯大一般性辯論開幕式上就提到,「今天愈來愈多的政府和其他人認為,自己有權獲得不受處罰的豁免卡,他們可以踐踏國際法,他們可以違反聯合國憲章,他們可以對國際人權公約,或國際法院的裁決視而不見,他們可以對國際人道法嗤之以鼻,他們可以侵略另一個國家,蹂躪整個社會,或者完全無視本國人民的福祉,在中東歐洲的中心、非洲之角以及其他地方,我們隨處可見這種有罪不罰的現象」。

而從2025年開始,全球範圍國際關係的一個最大的不確定性,是特朗普在1月20日重新擔任美國總統,從他在第一個任期的表現和最近一年的競選語言來看,特朗普外交至少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商人思維指導下的極端自私自利,認為美國在任何事情上都得是贏家,美國要什麼就要得到什麼,其他國家不得損害美國的利益,舉凡在貿易上賺美國的順差,讓美國提供軍事保護卻沒有負擔足夠高比例費用的國家,都是在佔美國的便宜,都要把得到的利益吐出來,為此不惜採取貿易戰脅迫恐嚇,極限施壓等手段,逼其就範。

特朗普表示如果丹麥不售予格陵蘭島的話,將會被徵收非常高的關稅。(Shutterstock)
 

特朗普回歸:更加極端的美國優先

所以在特朗普的第一個任期,美國退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一系列國際組織,差一點退出了北約,呼籲與中國脫鈎,敦促韓國德國補交保護費,已經造成了國際關係相當程度的混亂。

到了第二個任期,特朗普的瘋狂會變本加厲,不僅要把認為美國吃虧的部分找補回來,還會主動出擊,理直氣壯地要求別國滿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

在1月7日海湖莊園的80分鐘新聞發布會上,特朗普談到了和加拿大的合併、購買格陵蘭島、收回巴拿馬運河等問題,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將使用經濟力量使美國和加拿大合併,不承諾不動用軍隊,搶佔格陵蘭和巴拿馬運河,如果丹麥不給格陵蘭島的話,將會被徵收非常高的關稅,把墨西哥灣改名為美利堅灣」。

他還在自創的社交平台上,秀出了美加合併之後的新美國地圖,特朗普種種擴大美國版圖的言論,意味着本來承擔世界警察職責,負責維護世界秩序的美國,開始帶頭破壞秩序,成為混亂的始作俑者。

這只會進一步增加全球戰爭衝突發生的可能性,不僅損害美國的軟實力,也會導致世界完全進入一個靠實力說話的時代,讓人類社會完全成為一個在叢林原則支配下的社會,這是一個讓人非常擔憂的趨勢。

A small fence separates densely populated Tijuana, Mexico, right, from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Border Patrol?s San Diego Sector.  Construction is underway to extend a secondary fence over the top of this hill and eventually to the Pacific Ocean.
美墨邊界並未建起又大又漂亮的牆,但在特朗普支持者看來,這象徵着美國的偉大。(Wikimedia Commons)
 

特朗普新任期帶來全球秩序進一步混亂

法國外交部長巴羅就警告特朗普,不要威脅歐盟的主權邊界,不要覬覦丹麥的格陵蘭島,並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要回歸到弱肉強食的時代。

有人把特朗普當選之後的言論稱為「新特朗普帝國主義」,認為具有很強的表演性質,特朗普之所以向盟友發出一系列的威脅,更多是想通過這種虛張聲勢的方式來向他們施壓,並迎合自己的支持者。

這就好比建隔離牆,雖然特朗普從來沒有在美墨邊境真正建起又大又漂亮的牆,但是他的支持者並沒有因此責怪他,因為建牆本身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件事背後的象徵意義,因為這代表了美國的偉大,以及可以對其他國家發號施令。

第二個特點是把主要注意力放在美國自己身上,對介入世界事務,在國際上主持正義沒有多大的興趣,除非這麼做美國能夠從中得到明顯的好處。

特朗普的國務卿盧比奧日前就認為二戰之後的全球秩序不僅已經過時了,而且成為了一個被用來對付美國的武器,他呼籲美國在努力從混亂中創造一個自由世界的同時,再次將核心國家利益放在首位。

若繼續有罪不罰,小國會在不安全感的推動下,從國際核不擴散體系中退出。(Wikimedia Commons)
 

美國優先:選擇性地參與世界事務

以上可以看出特朗普的美國優先,並非讓美國徹底脫離世界,回歸孤立主義,而是以更加強勢的姿態主導世界秩序,以便讓這個秩序符合美國的利益,而不是讓中國或者其他國家受益。

也就是說,美國未來對世界事務的參與會是有選擇的,對它有利的會更強勢更積極的介入,手段上無所不用其極,引導事情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和美國關係不大的則置身事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就像特朗普在評價敘利亞政權變動的時候所說,「美國不應該插手這件事情,這不是我們的戰鬥,讓它自行發展,不要捲入其中」。

多極化世界的潛在風險

中國過去幾十年一直在倡導推動一個多極化的世界,而當多極化就要變成現實的時候,現在需要思考的是,美國從國際事務中部分退出的後果,如果多極化加快推進,如果世界未來進一步向各行其是,有罪不罰的方向發展,最直接的風險是全球化會面臨愈來愈大的壓力,像胡塞武裝封鎖曼德海峽,導致蘇彝士運河難以通行的事情會愈來愈多,這對身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沒有什麼好處。

另外,小國會在不安全感的推動下,從國際核不擴散體系中退出,更多國家會追求擁有核武器來保護自身的安全,全球核秩序也會出現多極化的趨勢,失控的風險也會驟然的上升。

實際上,這種前景已經不是杞人憂天了,波蘭外長西科爾斯基最近就表示如果不繼續武裝烏克蘭,可能會把盟友推向自己的核武器計劃,面對朝鮮的核威脅和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韓國朝野呼籲研發核武器以自保的聲音,這一兩年也愈來愈響亮。

過去幾十年,「美國治下的和平」是一個不公平但是相對有序的世界秩序,而即將到來的多極化世界,則意味着更公平也更無序,孰優孰劣,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原刊於「世界靈敏度」微信公眾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趙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