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7 2025 00:38:0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香港恢復財政平衡是否首要財政目標?

香港政府的財政政策,現時首要任務是協助治理好香港,促進經濟繁榮,以配合國家的總體發展。政府要執行這宏大任務,恢復狹義財政平衡的目標,似乎已無可避免要擱置,赤字將成為香港財政的新常態。

香港政府五年一任,根據政府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的預測,今屆政府任期每年都是財政赤字,總赤字積累估計為6540億。香港的公共財政是受《基本法》兩個主要條文所制約:

一、第107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二、第108條: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獨立的稅收制度。香港特別行政區參照原在香港實行的低稅政策,自行立法規定稅種、稅率、稅收寬免和其他稅務事項。

10年任期僅一年有盈餘

陳茂波在今屆任期完成後就擔任了10年財政司司長,期間估計只有2018/19年度是有財政盈餘。財政司司長在他任期內恢復整體財政平衡,已是不可能的任務。政府要制訂恢復財政平衡的方案,先決條件之一是要能更準確的預測財政收入,就此,筆者建議以下改善方案:

一、香港的經濟和財政周期主要受地產市場周期影響,因此政府必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分析,以了解其對香港的經濟和財政收入波動的影響。

二、特別在預測賣地收入和印花稅收入時,必須加入不同因素的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scenario analysis and stress test),例如不同利息率波動情況、樓價波動情況可能帶來的影響,以提供最低、基數和最高財政收入三項預測。政府近年在房地產市場波動時,並未能預測到賣地收入和印花稅收入會大幅減少,這對政府嘗試制訂中期平衡預算非常不利。

政府現在採用經濟趨勢實質增長率,作為中期經濟預測和財政預測的假設,已出現重大偏差。(文灼峰攝)
 

三、中期經濟預測而言,2019/20年度《財政預算案》中,財政司司長當時預測2020至2023年每年平均經濟增長為3%,但結果是-0.1%。以這四年計算,香港現時的經濟規模已比2019年預測減少了約24%(以貨幣計)。政府現在採用經濟趨勢實質增長率,作為中期經濟預測和財政預測的假設,已出現重大偏差,極有改善必要。這假設在正常時期可提供合理的預測,但香港現在面對大變局,政府經濟顧問辦公室的官員能檢討和提出更具創意的建議,是筆者熱切期待的。

財政總體支出必須有效減省

財政司司長在最近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今年《財政預算案》估計的綜合赤字481億,將上升到略低於1000億。這約1000億的財政赤字,對香港來說究竟是多是少?根據1992年歐洲共同體首腦在荷蘭簽署的《馬斯垂克條約》(Masstricht Treaty,即《歐盟聯盟條例》),各國承諾每年財政赤字控制在其本地生產總值(GDP)3%之內,而政府的總負債則控制在60%之內。歐盟這個審慎理財原則,已逐漸成為各國衡量財政政策的標準。

對香港來說,2023年的本地生產總值約為3萬億港元,1000億的赤字已超過3%。在今個的財政年度,政府發行債券約為1000億,政府把這計算為財政收入的一部分,如果不計算為收入一部分,赤字比例就遠超3%。香港現時財政赤字的比例,無論以什麼國際標準來看,都是大大偏高,不可持續的。

政府要恢復財政平衡,開源節流是唯一的方案。政府在控制支出方面,是困難的抉擇,受影響的社群可能強烈反彈,但政府必須考慮以下措施:

一、未來多年持續減少不同部門的經常性支出(例如每年減少1%);

二、政府應全面引入更嚴謹的「零基預算案」(zero-base budgeting)理財制度,削減成效較低的經常性項目;

三、政府應適當的減少公務員的編制,自然流失的崗位可暫時凍結,並利用科技和嚴格執行工作積效指標,以增加公務員的工作效率;

四、外判服務也是節省行政支出的有效方法,但必須有適當的監管;

政府應適當的減少公務員的編制,自然流失的崗位可暫時凍結。(文灼峰攝)
 

五、一些全民福利可作適當收緊,一些沒有支出上限的援助,例如法援支出,每年亦可以在適當位置封頂;

六、檢討和調整各項收費(例如大學學費、郵費、各類罰款和公屋租金等);和

七、檢討和調整各項重大基建,例如現在正全力啟動發展的北部都會區,將主力發展高新科技產業,並可供50萬人居住,而現在正進行前期研究的明日大嶼計劃,實際上可能未來20年都沒有需要使用,現時研究的成果可以備而不用。

深化累進稅制  促進共同富裕

政府在迫切開源的大前提下,2024/25預算案在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標準稅率引入兩級制,首500萬元的入息是15%,超過500萬元部分則以16%計算,這是影響深遠的突破性政策。但在香港現時的財政情況下,這政策實有改善的必要。最簡單的方案,就是取消15%的標準稅率。即是說,當僱員收入高於某一水平時,額外的收入部分都要繳交現時的最高17%的邊際稅率(新加坡薪俸稅的最高邊際稅率是24%)。

事實上,住宅物業累進差餉制度已於2022年預算案通過,將於2025年實施。在香港引入溫和累進稅制,似乎已是政府既定政策,短期內收入雖然有限,但政府同意以累進稅制增加收入及促進經濟公平(香港沒有資產增值稅、遺產稅、銷售稅,而所有先進經濟體都有的),具重大意義。筆者殷切期待公司利得稅也相應引入累進稅制,例如超過1億元利潤部分就以高一級的稅率徵收。

香港以往發債不多,社會對新政策有疑慮是正常的。(Shutterstock)
 

擴大發債範圍支持有成本效益的長遠投資

更重要的是財政司司長在今年預算案提及政府將在未來幾年大幅發債,由去年估計每年的650億上升至1350億,並重申發債不會用作支付政府經常開支。消息一出,大大引起社會的關注和不安。有評論提出政府不應該發債填氹、香港是否真的需要推行赤字經濟等。

香港以往發債不多,社會對新政策有疑慮是正常的。根據歐盟成員國總負債須控制在GDP 60%之內的標準,香港政府現在的總發債估計是在20%之內。筆者完全支持政府大幅發債的財政策略,目標是作為支持有社會回報的長線實質投資(不是投資股票或其他金融工具),這可包括基建、高科技設施和項目、教育、醫療、文化項目等。關鍵是由政府透過發債支持的項目(能公私合營更好),政府必須有資金成本和償還債務的承擔,每個由發債支持項目應以「項目融資」(project finance)一樣處理,確保財政紀律得以維持,而私人得益和社會得益必須一併考慮。一些現在以一般財政收入支持的經濟和民生項目,例如創科基建項目和擴建醫院,都是可以考慮用發債支持的,以減輕一般財政的負擔。

近年不少國家為推動創科新產業的發展,都紛紛成立科技園和不同的科研基建設施,香港亦不例外,多年來成立了香港科技園公司、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中藥研究院等。但政府卻一直缺乏全面及嚴謹的經濟和社會成本效益評估(economic and social cost-benefit analysis)。

立法會是否有足夠資源和能力,在政府推動的大型基建前把關?(文灼峰攝)
 

審計署在2024年12月公布了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的報告,批評其企業管治問題多多,而其在2019/20至2023/24五年間,完成的資助項目數量並不達標。審計署長林智遠更表示,2007年曾對應用科技研究院發表報告,今次審計報告對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的各項批評,反映有關機構多年來並未能有效改善。事實上,政府早在2024年11月已宣布把2000年成立的應用科技研究院,以及2006年成立的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合併。社會一直有疑問這些機構對促進香港高端製造業有什麼貢獻?政府現時的合併安排,似乎是嘗試控制這兩所機構帶來的進一步負擔。

政府的經濟顧問辦公室、審計署和立法會,對有關機構和聘用的顧問公司所提供的可行性報告,是否有足夠資源和能力,對政府推動的大型基建在事前把關、事後追蹤評估成效,以及推動政府適時改善措施?筆者是有疑問的。

香港應成立預算責任辦公室

在2024/25《財政預算案》第225段,財政司司長已指出計劃推行的「資源效率優化計劃」,將未來兩個財政年度,每年為政府節省經常開支1%,騰出的資源在內部重新調配,供優化和推出新的公共服務。而在第226段總結「在實施開支增長管控措施後,預計在未來五個財政年度,經營開支將由過往五年平均每年增加7%,減慢至平均每年增加約2.2%,低於同期本地生產總值5.5%的名義增長。」但政府並未就這政策成效提供詳細的分析和數據,由於近年政府對財政收入和經濟表現的評估都出現嚴重偏差,筆者對結論是有保留的。

特首李家超在其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政府就決策設立「紅隊」(The Red Team),這正是改善政府決策制衡的新措施,筆者樂見其成,這必須有最高層的持續領導和堅持,不可以變成形式主義,最終流於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何建立財政政策的紅隊,作為有效的財政制衡,這是非常重要,是特首現在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卓慧思提出的財政預算曾引發爭議,連帶英國政府的預算責任辦公室也備受批評。(預算責任辦公室X平台)
 

英國2022年就有一個值得參考的例子,時任首相卓慧思(Liz Truss)上任45天後,在10月20日即宣布下台。她在任內倉猝提出新的減稅計劃,立即導致英鎊貶值,債券被拋售,嚴重衝擊英國經濟。社會質疑為什麼政府內部重要的預算責任辦公室(Office for Budgetary Responsibility)並沒有對首相的小型預算提供獨立預測和評估。此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亦罕有對預算公開批評,稱這「可能會加劇社會不平等」。

很多先進國家均有設立預算責任辦公室這個官方獨立財政監察機構,是維持公共財政紀律的重要制衡機制。英國於2010年成立,其旨在政府財政部提出經濟預測和財政預算之外,再提供獨立及專業的分析對比及參考,其重要職能包括:i. 經濟和公共財政預測、ii. 對照財政目標評估政府的表現、iii. 審查政府的政策成本、iv. 評估公共財政的長期可持續性。

在2021年,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發表了一份對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的詳細檢討報告,形容該辦公室是在高層領導下擁有一隊非常專業團隊,其完成的研究報告質量非常高,減少了官方經濟和財政預測的偏差,並為政府的財政政策帶來更大的透明度和信任度。預算責任辦公室採用多元策略與民眾溝通,能誘發更多高素質的社會關注和討論。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38個成員國中,已超過10國設立了預算責任辦公室,成效顯著。香港亦應成立預算責任辦公室,以彌補現有制度的不足。

香港政府的財政政策,現時首要任務是協助治理好香港,促進經濟繁榮,以配合國家的總體發展。政府要執行這宏大任務,恢復狹義財政平衡的目標,似乎已無可避免要擱置,赤字將成為香港財政的新常態。

羅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