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五任總統James Monroe在1823 年的國情咨文演說中,警告當時歐洲列強如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等,不可再在西半球(即南北和中美州)進行所謂殖民主義,如繼續,將被美國視為「hostile act」(敵對行為),整個西半球都屬於美國的「sphere of influence」(勢力範圍)。這就是美國執行了超過200 年的「Monroe Doctrine」(門羅主義),亦是美國最基本外交政策。19世紀的美國尚未成為一個超級大國,所以初時歐洲列強並不完全尊重此「門羅主義」,曾多次干預美洲事務,到了20 世紀中葉,美國霸權成形,才有能力完全實行「門羅主義」。
最重要的案例當然就是冷戰時代, 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其實美國也有在土耳其部署飛彈),甘迺迪總統表示不可接受,恐嚇願意為此而發動核戰!最後幸得蘇聯答應撤除飛彈(美國也答應撤走土耳其設施),世界才避過一刼!

雖然特朗普尚未再次上任,但外交上已動作多多,明顯正在逐步推出一個「門羅主義」升級版的「特朗普主義」,目的是要擴大版圖,近乎統一整個北美洲!最初大家還以為特朗普只是跟他完全瞧不起的杜魯多開玩笑,稱加拿大為第51個州,更侮辱他為Trudeau州長,但經無數次重複此論述後,大家才知道他是認真的。雖然杜魯多已辭職,但下屆政府仍必將承受來自美國的巨大政治和經濟壓力。
未上任已向加拿大墨西哥丹麥開刀
更奇怪的是特朗普對面積非常大(216萬平方公里),但近80%長年被冰封,人口不到6萬的格陵蘭感興趣。早在2019年,他已曾對丹麥提出收購,但不得要領。近年他舊事重提,以國家安全為藉口,表明對爭奪格陵蘭控制權的決心,更公開懷疑丹麥主權。他的兒子Donald Trump Jr更在本周一故意「踩場」,到了格陵蘭作一天「私人」旅行,竟受到部分戴着MAGA 帽子的居民歡迎。

南方也不放過,特朗普也宣稱要重拿巴拿馬運河控制權。他例牌宣稱美國被「搵笨」,花了等同現價過萬億美元巨額,再賠上了3.8萬條人命,才建造出來為美軍而設的巴拿馬運河,卡特總統竟以1美元賣回給巴拿馬。特朗普甚至直指這個才是卡特最大錯誤,亦是他連任落選的最大原因。他亦投訴美國軍民船隻都被收取不合理超高費用,更不可接受運河被中國控制(和記港口擁有兩個港口營運權)。特朗普的最新奇怪主意是要把「Gulf of Mexico」的名字改為「Gulf of America」。
Gulf of Mexico變Gulf of America?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本周記招上,特朗普被問及在巴拿馬運河和格陵蘭事件上,會否答應放棄使用武力的可能性,他竟回答不可!大家需要記得,丹麥也是NATO成員國。但特朗普也不是完全傻的,當被問到加拿大時,他就說不會用武力,只需用「economic force」就足夠,如不答應,他將對加拿大大增關稅。他投訴加拿大每年從美國拿取2000億美元的好處,包括巨大貿易順差,和近乎免費的國防保護。他直說如果加拿大是一個州份,可以接受,但如果是另一個國家,為何長期「補貼」加拿大?他宣稱美國根本不需要加拿大為美國製造20%的汽車,美國資源也非常豐富,不需要加拿大的牛奶和木材等。他直斥兩國邊境為一條「artificial line」(人為的線),幻想如兩國合併,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他還說冰棍球名宿Wayne Gretzky 是他好友,曾鼓勵他參選總理, Gretzky竟問特朗普喜歡他做總理還是州長,特朗普龍顏大悅,回答州長當然更好聽。如此故事屬實, Gretzky豈非賣國賊?
應對世界百年未見的變局
特朗普搞出這麽多事,用意何在?明顯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同意中國的觀點,世界正面對百年未見的巨變,包括中國崛起,挑戰二戰後的世界秩序、全球暖化兼氣候變化,再加AI急速發展,有正有負面影響,定必改變人類未來命運。
二戰後的世界秩序,基本上一切以美國為首,聯同西方盟友,制定出一套所謂世界規則(international rules),包括聯合國、 IMF、G7、WTO、NATO和EU等,再加近年針對中國的QUAD、AUKUS之類,以之管治全球。但在很多這些機構中,美國和西方都有優先、話語和甚至否決權。但隨着二戰後歐洲和亞洲重建,尤其過去40多年中國和平崛起,美國的相對重要性當然逐漸減少,美國GDP佔全球比例,從二戰後的超過50% ,已腰斬一半至現今的約26%,連小兄弟如歐洲、日本,甚至加拿大,也不再完全聽話,中國更是美國立國近250年來,從所未見的巨大競爭對手。因此近年東升西降論,已變成全球熱話。
中美都是核武大國(雖然美國核彈數目比中國多10倍以上),熱戰等如同歸於盡、世界末日,所以根本不是一個可行選擇。7年前特朗普1.0年代,美國已開始了針對中國的貿易戰,到了拜登年代更擴大至科技、宣傳、意識形態、外交和軍事等範疇,但當然仍未能完全阻擋中國和平崛起。當時中國已發展到中等收入水平,人口亦加速老化,本來增速已必將放緩,但面對美國打壓,再加疫情部分內部政策,無奈中國增長更加速放緩。但即使GDP減至4%至4.5%,中國人口仍是美國4倍多,理科畢業生更是美國10倍以上,在多個科技領域更已開始超越美國。中國PPP GDP早在10年前已超越美國,只要沒有通縮和貶值,中國遲早連名義GDP也必將超越美國。

打破「尊重別國主權國界」國際規矩,美國當然不想失去霸權,因此亦要大膽打破框框,找新方法抗衡中國崛起。雖然特朗普似乎非常反對移民,但如美國想認真應付中國崛起,就必須「增磅」,加大人口,但暫時特朗普仍不願意大赦或高達2000 萬的非法移民,仍堅持要把他們遞解出境。但上周我已指出過,特朗普仍支持主要吸納科技人才的H-1B計劃。
但我想不到的是特朗普竟敢打破二戰後的一個最少表面超重要國際規矩,就是尊重別國主權和國界,放棄古老的「might makes right」,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這就是整個西方對俄國入侵烏克蘭的反應如此強烈的最大原因。當入侵者是邪惡的俄國,西方就天真地扮作站在道德高地,嚴厲譴責俄羅斯,破壞文明,竟企圖用武力改變俄烏國界。因此西方大力支持烏克蘭,包括供應武器和金錢,亦同時制裁俄國和甚至一些富豪。但現在輪到美國公然恐嚇入侵甚至吞併多國,暫時仍未見到任何國家站出來譴責美國,更莫論制裁。
我也很想知道這個擴大版圖的鬼主意,是誰想出來的?到底是特朗普自己妙想天開,還是Elon Musk和其他顧問的建議?甚至有沒有可能是AI 想出來的致勝絕招?本來西方傳媒擔心俄國入侵烏克蘭,或將增加北京以武力統一台灣的機會,這個猜測當然錯誤,想不到的是真正受到啟發的原來是美國!

嫌棄墨西哥 不納作第五十二州
如果美國成功吞併加拿大,面積將超越俄國,人口將增至近4億,若再加上格陵蘭,版圖當然就更大。特朗普不停說要吞併加拿大,已是很大侮辱,但真正更侮辱的是墨西哥。為何至今仍未提過任何吞併墨西哥的意願?墨西哥人口近1.3億,面積也近200萬平方公里,如合併就真的接近統一北美洲,不是更好,更安全嗎?我認為不做的原因有三個。第一就是種族歧視,加上語言和文化差距較大,人均收入水平更低於美國的五分之一。加拿大跟美國分別小很多,主流白人,與美國人幾乎毫無分別,連口音也一模一樣,近年的荷李活男明星,不少都是來自加拿大,包括Ryan Reynolds和Ryan Gosling。加拿大人均GDP都有美國的70%。
第二,特朗普長期反對經墨西哥偷渡入境的非法移民,且認為墨西哥政府貪腐無能,整個國家由毒品黑幫話事,所以怎可把墨西哥納入成為第52 州?美國非常清楚自己對各類移民有多大吸引力,所以不用太焦急把人口大幅提升,如過急變成消化不良,經濟、治安和文化各方面,都無法把這些新移民,融入主流社會。因此,美國將暫時集中精神,主力吸引H-1B的科技人才。

最有可能從巴拿馬運河趕離中國
第三個原因或與氣候變化有關。格陵蘭和加拿大北部本是亳無價值的極端苦寒之地,但隨着全球暖化,北極冰川逐漸溶化,因此開創了北極洋船運航道的可能,和令到大量礦產和石化能源變得較容易開採。去年Calgary被評為全球第五最適合居住的城市,只30年前,這個排名根本不能想像。倒過來,中南美洲變得愈來愈熱,農業變得困難,已開始製造大量氣候難民,當然也夾雜政治、治安和經濟因素,美國因此才需要建牆和阻擋巨大偷渡人潮。
按我的猜測,未來4年,美國不可能完成整個擴大版圖計劃。最容易成功的是把中國從巴拿馬運河踢走,拿回控制權的機會也不少。成功搶奪格陵蘭的概率也不高,但有機會跟丹麥達成協議,名義上保留主權,但實質控制權交給美國,包括在島上大量駐軍、設置碼頭、軍事和太空基地,和開發資源等。如不成功,則可能鼓吹進行獨立公投,繼而納入版圖。吞併加拿大,一個G7成員國,難度當然最高,暫時民調顯示87%人民反對,4年內成功機會極低,但經濟上加拿大必將受壓,更需作出多樣妥協,至此USMCA條約,已名存實亡。

中美峰會前拿更多籌碼
特朗普的計劃非常長遠,志不在任內完成。重點在於衝破二戰後傳統思維框框,勾畫出一個或有機會成功抗衡中國崛起的計劃。更重要的中美頗有可能在今年內舉行峰會,此大膽計劃或有助增加美方聲勢,或能拿到一個更有利交易。但特朗普說俄烏戰爭,兩邊死傷慘重,比中美關係更緊急,所以特朗普應更想先與普京見面舉行談判。請留意至今特朗普仍從未批評普京和俄國入侵烏克蘭,反而完全按照Mearsheimer教授之類的說法,把責任歸於拜登支持 NATO 東擴。中國最要小心的是如俄烏真的停火,美俄關係即使不馬上修復,也必停止惡化,而近月普京更不斷到訪亞洲,可說走進中國「sphere of influence」(勢力範圍)。
不少人對中美峰會寄以一定希望。他們仍希望特朗普商人本色,種種關稅和其他恐嚇,都只是為達成一個交易。即使如大家所料,特朗普真的想交易,但又是一個怎樣的交易?會否真的像上次提過,如希臘前財政部長Yanis Varoufakis所說,美國將企圖迫使簽下一個所謂「New Plaza Accord」(新廣場協議),即一個充滿不公平,強迫人民幣急速大幅上升,導致泡沫經濟,然後爆破,最終經濟一蹶不振,迷失30年!我的想法有些不同,像日圓在簽下廣場協議後般,一年內急速大幅上升近50%當然不好。但中國現今因資本帳封閉和過度投資,所以即使貿易順差高達1萬億美元,但竟然仍有貶值壓力,所以中國實在極需要逐步安全有序地打開資本帳,讓人民幣也有序地逐漸升值,才有助中國發展。

中國GDP佔美超50%開始被打壓
所以我真正擔心的是美國使出激將法,故意把此協議稱為「新廣場協議」。因為正如Varoufakis所說,中國是絕不會簽署任何被定性為喪權辱國的新版「不平等」條約。最可怕的結果是中國拒簽後,反而繼續加速貶值,導致跟全球南方爆發貨幣和貿易戰。國內投資者失去信心,走資加速,港幣聯繫匯率亦受壓,香港經濟瀕臨崩潰。
最近有人問我,美國對華政策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是要像對蘇聯般完全擊潰,是把中國看為敵人,還只是看作競爭對手,或可否大方地與中國在氣候變化和AI 等範疇合作?我認為美國明白中國遠比蘇聯強大,完勝不切實際,所以未必有一個既定目的,對策是動態的。如果美國激將法奸計得逞,中國不幸繼續貶值和通縮,那麼中國名義GDP 對比美國將繼續下跌,由兩年前最接近的80%,去年已回落至65%,若繼續此趨勢,會否兩年後跌至危險的50%以下?

很多人認為美國有個對付競爭對手的準則,當另一國家的名義GDP升至美國的25%,美國即開始關注,1980年代初的日本就是最佳例子,50%就是一個更嚴重的警戒線。所以有說本來美國在2000年左右即應開始針對中國,但因911恐襲事件而分散了注意力,亦因此延遲至奥巴馬年代,才開始企圖「pivot to Asia」,但為時已有點晚,當時中國名義GDP已升至約美國50%水平。所以如中國GDP自動降回至50%以下,美國將如釋重負,到時可再靜觀其變。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