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文化遺產沒人要嗎?香港宜主動認領

張愛玲文學遺產無人認領,香港可善用此機遇。張與上海、香港淵源最深,卻因政治等因素,兩地官方態度曖昧。香港可藉此發展相關文旅產業,創造經濟價值,同時提升文化形象。

當今世上有文化遺產,要勞師動眾來爭奪當其主人,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於2005年11月25日頒布,南韓江陵端午祭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惹起多地華人相關團體立即跳出來,群起反對。後來教科文組織重新考慮,2009年9月改為批准把中國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冊》內,至於同在農曆五月初五、文化內涵卻不同的江陵端午祭,有否亦列入名冊內,我在網上仍未查到相關消息。現在大概華人與韓人雙方互相尊重,各自慶祝自己的端午節!

世事有趣的是,有份文化遺產雖具經濟價值,卻奇怪地被遺棄,竟然沒有城市出頭把它認領,我說的是張愛玲的文學遺產。


張愛玲熱潮至今不滅

張愛玲乃現代華文文學重要作家,其美好聲名,當然可成為重要文化財產:她的小說書籍不停再版,亦常會改編成電影、電視、舞台作品,版權利益豐富,不在話下。此外,她受萬千讀者愛戴,其名氣可以衍生大堆實體紀念商品,當然能夠引發經濟利益,例如說今天上海靜安區常德路195號常德公寓張愛玲故居,粉絲進內參觀,要付入場費,那裏還設有咖啡廳、小賣部等商業設施。

張愛玲熱潮,還可以進一步開發出多種旅遊資源項目來,例如她生前在香港散步道路(已經有人規劃出來,在香港大學附近一帶山路、前往淺水灣道路等),她的粉絲會有興趣走一趟,而她在香港大學文學院上課地點,亦會成為粉絲心中景點。至於她小說《第一爐香》裏提到灣仔地區,大可成為她讀者旅遊香港重點範圍。

今天要湊合出一幅張愛玲香港活動地圖並不困難,她的粉絲會興高采烈按圖索驥去感受、重溫她曾經活動過的地方。各個景點當然都可以衍生出各種紀念小物品,只要她聲名繼續保持熱烈,該張地圖便可搖身一變成為旅遊消費指南,而該筆旅遊生意便可以長久經營下去。客觀事實顯示,張愛玲傳奇可接近李小龍、鄧麗君那個級數,換句話說,她的經濟潛在價值絕對不容小覷!

無城市領受其文學遺產

或許現在有人會奇怪,既然張愛玲聲譽具備經濟價值,為何至今還沒有一個城市公開宣稱她歸屬自己呢?大方領受她的文學遺產呢?這問題確有趣,卻沒有人思考過!

2024年4月,台北上演舞台劇《張愛玲的最後一夜》,由香港話劇團前藝術總監楊世彭編劇、導演,與賴聲川表演工作坊合作,在台北首演後,繼於6月在桃園及高雄等城市續演。

2024年4月,台北上演舞台劇《張愛玲的最後一夜》。(網絡圖片)


張愛玲生平傳記舞台劇在台北誕生,這事觸發我想到,台北其實並非她人生主要舞台,她的光輝成就並不屬於台北!她的傳記舞台劇在台北橫空出世,有點突兀!那麼張愛玲文學遺產,理應歸屬哪個城市呢?這問題要稍作討論才能定奪!

該劇在台灣多地上演,可是回應文章我至今仍未看到一篇。此情況側面反映,台灣沒有熱情要把張愛玲納入自己文學陣營裏,因為她生前畢竟沒有與台灣文壇互動呀!她只寫過台灣一篇旅遊短文。

要研究張愛玲理應歸屬哪個城市,宜先仔細回顧她生平資料,我以為自己知道她事蹟夠多,到要找證據來評說她歸屬哪裏,才知道自己掌握太少資料。

生於上海

她1920年9月30日生於上海。1931年進入上海白利南路(今長寧路1187號)美國聖公會所辦的貴族學校聖瑪利亞女中就讀,並且開始閱讀《紅樓夢》。

1932年,她在該校校刊上發表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該校刊又發表她第一篇散文《遲暮》。不久後,她完成《摩登紅樓夢》,父親張志沂為之撰寫回目。1937年,她在一些刊物上發表多篇小說,並在該年夏天從聖瑪利亞女中畢業,預備出國留學。當時,她母親黃逸梵與英國男友維斯托夫已回到上海。

當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黃逸梵與雙胞胎弟弟黃定柱避難住進法租界霞飛路偉達飯店,張愛玲與他們同住兩周。返家後,張愛玲與繼母孫用蕃發生口角衝突,遭父親痛打,被軟禁半年,期間患嚴重痢疾。

張愛玲(三排左四)就讀聖瑪利亞女中的照片。(網絡圖片)


1938年初,張愛玲離家出走至開納路195號開納公寓(今武定西路),投奔生母黃逸梵,舅舅黃定柱則住在對面開納路188號明月新村。1939年初,她們搬到赫德路192號愛丁頓公寓,在那裏,猶太裔英國老師為張愛玲補習。同年,她和她姑姑搬進去靜安區常德路195號常德公寓。

同年,她考取倫敦大學獎學金,準備前往,卻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告吹!她持倫敦大學錄取單改入香港大學文學院,期間,她結識到終生朋友──斯里蘭卡裔女子Fatima Mohideen(炎櫻)。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到12月25日,日軍佔領香港。1942年,張愛玲不得不中斷香港學業,回到上海,就讀於聖約翰大學,但兩個月後,卻因經濟窘困而輟學,那時她便以寫作為生。當時她續租住在常德公寓,現址上海市常德路195號51室(1942年遷至65室),與姑母張茂淵為鄰。

初時她為英文報刊撰寫影評,1943年春,她遇到上海作家、編輯周瘦鵑,獲得賞識,在兩年間,得以連續發表《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等中短篇小說,在淪陷時期上海一舉成名。她在常德公寓共住了5年,是她在上海住得最長的居所。期間她創作出她一生代表作品《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等等,還寫下《公寓生活記趣》來記錄居住在該座公寓所發生的一切。文學大家夏志清教授稱她為「海派」作家,可以說得過去。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在常德公寓居住時創作的。(一本)

1944年,她結識汪精衛政權宣傳部次長、作家胡蘭成,並與之交往。是年8月,胡蘭成與第二位夫人離婚後,與張愛玲在上海秘密結婚(婚禮上只有炎櫻和胡蘭成的侄女胡青芸在場)。

不久,胡蘭成前往武漢辦報,在醫院期間認識17歲護士周訓德,並與之同居。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蘭成化名張嘉儀,逃亡到浙江溫州,任教於溫州中學。在流亡期間,胡蘭成與范秀美同居。

1946年2月,張愛玲前往溫州,知悉胡蘭成荒唐事,身心受創,弄至無心寫作,期間沒有發表作品。及後,她與電影導演桑弧合作寫電影劇本,展開創作新一頁。

1947年2月,張愛玲再去溫州看望胡蘭成,發現他除了周訓德外,又有情人范秀美。6月10日,她寫信給逃亡中胡蘭成與他分手。此後她搬離愛林登公寓,遷至南京西路重華公寓。

1949年中國變天,共產黨執政,張愛玲留在上海。

1950年,她搬入卡爾登公寓(現長江公寓)301室,那裏是她在上海最後住所。當年7月,她以「梁京」名字出席上海市第一屆文學藝術工作者大會,活動在虹口區乍浦路341號解放劇場舉行。會後,她加入上海文藝代表團,到蘇北農村參加土改。但在該兩個月內,無法寫出符合政府要求的「歌頌土改」作品,她感到困惑,深覺當時政治及社會壓力,加之與胡蘭成關係惡劣,於是在1952年7月,隻身離開上海,遷居到香港,並於9月在香港大學復課。在11月,她前往日本找好友炎櫻。三個月後,她回到香港,因申請不到獎學金,要工作謀生,便沒有繼續學業。在該段期間,她為美國新聞處(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翻譯英文小說成中文,及撰寫《秧歌》與《赤地之戀》兩部小說,揭露土改時期農民處境艱苦。該兩部作品與當時中共主流格調不合,被視作「毒草」而受批判。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長期被視作對頭人,絕對不能歸入上海作家,直到1990年代才有所改變。

張愛玲在香港大學的學生證。(香港大學檔案館館藏)


張愛玲在香港生活,結識到畢生摯友鄺文美及宋淇夫婦。宋淇助她成為電懋公司主力編劇,她往後八年主要以此維生。如果說她是香港作家,勉強說得過去。1953年,張愛玲離開上海次年,她父親張志沂去世,終年55歲。

1955年,張愛玲以難民身份赴美國定居。次年3月到6月,她生活窘迫,居住在新罕布夏州彼得堡麥克道威爾文藝營(MacDowell Colony),在那裏她結識到65歲左翼劇作家Ferdinand Reyher(賴雅)並懷孕,同年8月14日,兩人結婚。

1957年,張愛玲母親黃逸梵在倫敦去世,終年61歲。她在母親病重期間曾匯去100美元,沒有前去出席葬禮。

1960年7月,張愛玲成為美國公民。

1961年,張愛玲回到香港和台灣尋求機遇,那是她人生唯一一次造訪台灣,曾與表外甥女張小燕(後來成為台灣著名電視藝人)會面。她先到台北,由畫家席德進帶她四處看訪,而作家王禎和則陪她遊覽花蓮。她曾寫過台灣遊記《重訪邊城》,那是目前僅見她唯一一篇描寫台灣文章。她在台灣,猶如蜻蜓點水,絕對不屬於該個小島。

賴雅多次中風,最終癱瘓臥床,張愛玲要從香港回到美國照顧丈夫。

60至70年代中年張愛玲攝於美國。(網絡圖片)


張愛玲在美國翻譯清代小說《海上花》,並寫作回憶舊上海文章,而賴雅以左派思想寫作,兩人作品均不為美國主流社會接受,因此夫婦生活頗為窮困。她依靠台灣皇冠出版集團再版其1940年代小說所得版稅,維持生活。

1967年10月8日,賴雅去世,她獲邀擔任美國雷德克里芙學校駐校作家,並且開始將清朝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翻譯成為英文。

1969年,她移居加州舊金山灣區,應陳世驤教授之邀,在柏克萊加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擔任高級研究員(Senior Researcher),探究中國共產黨專用術語、《紅樓夢》等課題。

1971年,陳世驤教授逝世,她也從柏克萊離職。

1972年12月,她定居洛杉磯,晚年於寓所深居簡出,生活放在兩件事情上:研究《紅樓夢》與翻譯《海上花列傳》為現代漢語。1983年,該書翻譯本分為《海上花開》、《海上花落》兩部出版。她將那種嗲聲嗲氣吳語對白,悉數轉換成道地晚清官話。她對該書最大貢獻,是詳盡註解晚清服飾、歡場行規,與上海風土人情。

1995年9月8日,林式同(她的前房東)發現她於洛杉磯西木區羅徹斯特大道公寓內逝世,終年75歲。根據法醫檢驗結果,她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死亡六、七天才被發現。她遺囑云:「儘速火化;骨灰灑於空曠原野;遺物留給宋淇夫婦處理。」同年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其遺願,將她的遺體在洛杉機惠提爾玫瑰崗墓園火化,沒有舉行公開葬禮。同年在她忌辰日(9月30日),林式同與幾位文友將其骨灰撒在太平洋。她的遺物由香港宋淇、鄺文美夫婦處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她遺下兩萬八千餘美元存款。在鄺文美寫的紙條上,她名下有32萬多美元。1997年宋淇去世。

1997年,旅美學者張錯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成立張愛玲文物特藏館,存有《海上花》英譯未定稿。

1997年10月,張愛玲終生朋友炎櫻在紐約去世。10月12日,她唯一弟弟張子靜終身未婚,亦在上海江蘇路去世,終年76歲。張愛玲和張子靜均無子女,雖然她曾經與賴雅懷有一胎,但因為生活拮据而要墮胎。

2007年鄺文美去世。宋淇與鄺文美兒子宋以朗成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

第八期《香港筆薈》以張愛玲在港大為主題。(作者提供)


接收張愛玲的經濟價值

簡略回顧張愛玲坎坷一生,我們見到她重大事件發生在上海,她屬於上海作家乃最應份,無奈上海官方不能接受她反共思想和多寫社會與人性黑暗面。雖然今天上海官方把她故居列為旅遊景點,並收門票來經營,但中國官方總要把這位大作家劃出體制外。

撇開上海,張愛玲居住在香港幾年,又上過香港大學,而她作品有書寫香港,其中代表作有《傾城之戀》、《第一爐香》等。今天香港各家大學和文學團體、雜誌,仍然會推崇她,而香港學術小圈子,或許還會舉辦張愛玲研討會或其他相關活動,在這情況下,說她是香港作家亦無不可。然而香港實施《國安法》之後,高官卻多顧忌。

不過在今天香港正需要發掘商機的時候,不妨運用智慧想法,巧妙在張愛玲名聲遺產無人認領的空檔,由香港來接收她的長久經濟價值。張愛玲遺產,不需要爭奪,香港不用付出成本,只要高調一點舉辦紀念活動,便大功告成。事實上,台北與上海都願意香港樂成好事,因為大家都想張愛玲名氣繼續高漲呀!

香港大學以前舉辦過張愛玲文物展覽,亦試開闢過張愛玲散步徑等等,這些具潛力旅遊資源,有可能開發出經濟價值。遺產受益人是世上最好做的事,香港沒有理由要放棄。我先提議,香港話劇團敦請楊世彭再作馮婦,請他來香港重演《張愛玲的最後一夜》這齣話劇,然後香港官方統籌各個相關單位,齊辦多個紀念活動,這樣張愛玲與香港之千絲萬縷關係,各方文化人便會編織出姿采來!

張錦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