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社會的縮影。
這是一句老掉牙的說話,但也說出了真相,同時也說明了社會的問題都在大學裏有所呈現。
中大淳厚的人文精神
我在1996年香港回歸前進入香港中文大學,在這幾年裏開展了大學的學習生涯。嗣後,在這裏讀碩士、博士,以及學位教師教育文憑,真的是在18歲以後能夠奉上的學費,都交給了香港中文大學。校園的環境不斷改變,我會說,基本上向着主觀地自我感覺美好的方向。自然環境有所變化是小事,我們更重視的是中文大學的人文精神。要知道,沒有人在其中,任何自然風光都是徒然。例言之,唐代柳宗元寫出了優美的《永州八記》,永州因為柳宗元的加持而聲價十倍。同樣道理,中文大學在2023年慶祝60周年校慶,60年的景觀算得上什麼?在全校師生的努力經營下,中文大學才有淳厚的人文精神。
因此,本書時常提及大學校園的海山勝境,其實重點反而在人之上。大學由師生共建而成,風景本無二致,成了有我之境,一切都變得有意義了。一草一木,甚至一幢建築物,人生其中,蓬蓽生輝,立刻有了靈氣。崇基學院未圓湖有一棵銀杏樹,只看樹木本身,美則美矣,世多有之!有一次,容拱興博士以80多歲的高齡,帶領幾個人環湖一周,巨細無遺地將銀杏樹的故事娓娓道來,我有幸參與其中。其他的不多說,有兩點特別值得分享,一是銀杏又名公孫樹,寓意由栽種到大量結果,大概要歷經三代人。這棵銀杏正是容博士從種子開始栽培,至今數十年,才有今天所見每年的開花結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木已數十年,樹人則要用上更多的時間。容博士在我考進大學本科的那一年已經退休,但在往日的日子裏,一直心繫崇基。大學由人構成,觀此而知不虛矣!二是這棵銀杏,如今用來紀念前院長傅元國教授。在樹木旁邊樹立一塊名牌,看似事小,其實意義重大。樹木與樹人,二事相得益彰,念人以樹木,使人們懷感恩之心,人文元素為景觀添上了無限的姿采。
變幻原是永恆
香港變了,是這幾年來朋友碰面時常見的對話。其實,不單是香港,放眼世界各地,舉目看古今中外的歷史,便知道變幻原是永恆。或許這樣說,只有變幻才是不變的。與其緬懷過去,不如放眼現在,展望將來。在大學裏,學生一讀四年,四年一批,來如潮水,是變是不變?學生變了,但對學生的期望不變,如此合理嗎?大學教育已從精英教育演變為普及教育。兩間大學變為八間,加上許多自負盈虧的課程,大學生數量大大增加。一個社會裏的精英永遠只屬少數,我們也得承認大部分人跟你和我一樣,都是一般的人。教導精英和一般人,大有分別。普及化的大學裏仍然會有少量的精英,但硬要說成一校都是精英,那便是自欺欺人了!認識了這一點十分重要,面對一般人,不可能有着對精英般的期望!孔門弟子眾多,顏淵是精英,聞一知十;我們或以為子貢也是精英,但聞一知二,相去已遠。有教無類是孔子的教學理念,我們也不追求教導的都是精英,能夠受教已很不錯。本書裏的文章,都與人相關,反映了學校裏的各種事情。教育不單只發生在教室裏,只要時機合適,其實處處也可以施教。
全書各篇文章,大部分曾經在不同的媒體上刊登,如灼見名家、香港作家網絡版、《星島日報》、崇基學院的《崇基校園通訊》、伍宜孫書院的The Sunny Post等,在此一併致謝;諸篇在錄入本書時或略作修訂。是書復蒙資深傳媒人、灼見名家社長文灼非先生賜序,乃是全書的亮點,在此謹申謝忱。
潘銘基
2024年7月於香港中文大學教職員宿舍
書名:《庠序聞見》
作者:潘銘基
出版社:千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