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的商業行政(Business Administration)學科中商務流程改進(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 BPI)是基本入門課程。企業利用商務流程改進達到更高效的營運結果,有系統地組織及改善潛在的工作流程。這做法衍生出商務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BPM)及商務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流程改進對企業營運非常關鍵,賦能企業提質提效、開源節流。專家指出若充分利用,企業可以把成本和循環時間降低90%,以及把質量提升60%。
實踐商務流程改進,企業必須適時地(例如每年一次)檢視目標商務計劃的效能,針對其表現作優化,例如削減或增加資源、關閉或擴充流程。近年世界各地均推動數碼經濟,香港亦非常積極。然而,在當前數碼世界中,商務環境複雜多變,要滿足客戶的需求,適時地進行商務流程改進對企業尤其重要。
以發展數碼經濟為目標,今屆特區政府十分重視創新科技,過去幾年投資超過2000億元,推出多項相關的創科計劃。
為確保計劃能夠有效地加強創科界中官、產、學、研、投各持份者之間的互動和協作以及整體的綜合生產力,來全力推動香港經濟發展,政府持續進行「商務流程改進」,不時對各項計劃的效能作評估及優化,並定期向立法會匯報。筆者非常認同這做法,以下是幾個近期發生的例子:
例子一:汽車科技研究中心(APAS)由2006年起獨立運作,但政府為更有效發揮其科研能力及商業潛質,於2012年將APAS併入香港生產力促進局(HKPC),成為其轄下部門,但財政獨立於HKPC,並仍由政府資助其營運開支。政府更計劃於明年4月進一步把APAS全面併入HKPC,由HKPC負責中心的營運開支。通過HKPC廣泛的業界網絡及多元技術能力,與APAS合併可產生協同效應,並通過整合現有資源,令香港可以更加有效和靈活地配合新能源及汽車科技的發展布局,促進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
例子二:為落實《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所提出的發展路徑,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政府建議合併兩所分別於2000年及2006年成立的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ASTRI)及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期望達到協同效應,更加善用兩院資源,協助港澳大灣區業界利用創新科技轉型,預計將於2025/26年度內啟動合併的過渡安排。
例子三:政府於2016年底推出「科技券」計劃,以配對方式資助本地企業(機構)使用科技服務和方案,幫助企業提高生產力及將業務流程升級轉型。
據報,截至11月,計劃已批出37059宗申請,資助總額接近66億元。經研究後,政府認為「科技券」已達至其最初設立的目的;再者,多個政策局及部門因應各行業的具體情況或業務需要分別推出了更具針對性的資助計劃。因此,政府將停止接受「科技券」的新申請。
除了節流之外,政府在創科發展方面亦不忘開源。近年,政府推出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產學研1+(RAISE+)及創科產業引導基金3個促進創科發展計劃,各投資100億元,合共300億元。表面看來,它們是為資助產、學、研各界在創科協作而設,分別着重提升科研(上游)、轉化(中游)、創投(下游)等關鍵工作的效率及「投資回報率」(ROI)。筆者當然樂見政府加大投資創科,這對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大有幫助。然而,「餅做大了」,政府是否有足夠專業人手分擔審批申請、檢測進度、驗收成果等項目管理工作呢?近期,業界有不少聲音指出政府資助項目的管理流程不夠清晰,而且時間冗長,若不改善,項目效果難以彰顯,既拖延項目進度,亦影響產、學、研、投合作夥伴的關係。政府對此不容掉以輕心。
適逢政府正在為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進行諮詢,就上述問題,筆者建議政府重新審視創科資助及投資活動的管理結構,有必要時擴充管理專才團隊,提升政府對推動創科產業的新質生產力。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