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東華學院陳慧慈校長:護理之路上的熱情、挑戰與不懈追求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醫療環境中,護理專業需要的不僅是專業知識,還包括熱誠、韌性和持續學習的動力。東華學院陳慧慈校長近日接受本社專訪時,深入探討了她在護理教育及科研領域的豐富經歷和信念。

陳慧慈校長認為,對於希望投身護理的年輕人來說,保持對專業的熱忱,以及在艱難的環境中尋求同事支持和團隊協作,都是至關重要的。此外,她強調要建立成長型思維,鼓勵學生相信自己的潛能,並且要不斷跳出舒適圈,拓展視野。訪問中,陳校長分享了她如何從臨床護士成為教育家和科研人員的過程,並指出從事科研和教育的挑戰及所需的耐心。這些觀點對於在護理專業中尋找方向的學生和新進人士,無疑具有寶貴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灼:灼見名家  陳:陳慧慈校長

參觀青山醫院受觸動,投身鑽研精神病康復領域

灼:陳校長你好。你是香港護理專業的權威,我們不禁好奇,當初是什麼激發了你對護士職業的興趣,讓你決定投身這個行業?以及你如何面對工作中的挑戰,並在病人離世時維持內心的平靜與滿足感?

陳:其實我從小並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護士。中學時期有段時間因病住院,那段經歷讓我對護士產生了興趣。那些護士知識淵博、工作高效,對病人十分關心,讓我深切感受他們的重要性。我記得在中六時,老師帶我們去青山醫院參觀,當時我才知道有精神科護士的存在,讓我深受觸動,也因此埋下希望將來能有機會為精神病患者服務的種子。畢業後我選擇進入護士培訓行列,我明白這工作充滿挑戰,卻從未有退縮的念頭,因為我尊重每一位病人,我希望讓他們找回獨立自主的能力,是我最大的動力。我很享受這份工作,看到病人康復出院令我十分高興,即使病人不幸離世,我也希望他們能在舒適的環境中安詳離去,並照顧好病人家屬的身心靈,這是作為護士最大的滿足感。

陳慧慈校長幼年時(前排右一)於聖士提反堂參加主日學時的留影。
陳慧慈校長幼年時(前排右一)於聖士提反堂參加主日學時的留影。

灼:你提到希望社區能夠更好地支持精神病康復者,你認為目前社區在這方面存在哪些不足之處?又該如何改善?

陳:我在精神科受訓時,看到許多病人因為我們的關懷和治療成功出院,重返正常生活。但當中也有不幸的案例。曾有一位年輕女病人患有狂躁抑鬱症,我們看着她在病房中一路康復,她還常對我們說:「姑娘,你不用怕,我不會在醫院裏自殺的,因為你們對我這麼好。」後來她康復出院,我卻在兩周後收到她跳樓自殺的消息,深感難過。這讓我思考,如果社區的支援足以讓她感受到像護士一樣的關心,或許她就不會選擇這條路。這件事對我影響深遠,讓我在成為學者後專注於研究社區如何支持精神病康復者及其家人,以防止病情復發,幫助他們重建有意義的生活。

陳慧慈校長於2024年東華學院開學典禮上致辭。
陳慧慈校長於2024年東華學院開學典禮上致辭。

與東華學院結緣,回港培育護理人才

灼:你與東華學院之間的因緣是怎樣開始的?

陳:記得有一次我在海外參加學術會議時與東華學院的老師重聚,並接受了他們的邀請,答應成為學院的客座教授。東華學院的使命在於培育關心社會的專業人才,正與我的價值觀不謀而合。後來,我得知學院正在尋找校長,當時我在新加坡擔任澳洲紐卡素大學的副校長。由於我在香港出生及長大,這個地方給予了我很多機會,所以我一直想繼續貢獻香港,於是決定應聘。我在多國大學的經驗能幫助東華學院升格為私立大學,並感謝這個機會讓我能將經驗帶回香港,貢獻社會。

陳慧慈校長曾於新加坡工作,圖為2012年她參加新加坡總統府慶祝護士節(右三)。
陳慧慈校長曾於新加坡工作,圖為2012年她參加新加坡總統府慶祝護士節(右三)。

灼:能否請你簡單介紹一下香港目前護理學的發展狀況,以及各大院校在護士訓練方面的貢獻?

陳:香港的護士分為登記護士和註冊護士。登記護士主要負責基礎護理,而註冊護士則根據病人的整體情況進行評估和治療。大部分註冊護士的訓練已達到學位水平,待遇比登記護士較佳及有晉升空間。香港每年約有3000名護士畢業,東華學院是香港重要的護士訓練基地,目前有4300多名學生,其中近2700名是護士學生。大多數畢業生會加入醫管局的醫院,為香港市民提供服務。

2022年與師生上門為行動不便的長者及殘疾人士接種疫苗。前排右二為陳慧慈校長。
2022年與師生上門為行動不便的長者及殘疾人士接種疫苗。前排右二為陳慧慈校長。

灼:你能分享一下東華學院升格為私立大學的具體計劃,以及在這個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嗎?

陳:政府已提供清晰的藍圖,升格為私立大學須滿足特定條件,包括在至少三個範疇獲得學科範圍評審資格(PAA)。目前我們已獲得兩個,期望在明年初獲得最後一個,然後可以開始申請成為大學。最大的挑戰在於時間,雖然申請過程漫長繁瑣,但我們有耐心,亦有信心會在每個關鍵步驟中做到最好。我們在申請成為大學的同時,亦計劃同步申請成為應用科學大學,因為東華學院一直專注於應用型教育,希望為社會培育能實踐所學的專業人才。因此,我們希望雙軌進行申請,這個方向亦獲得政府的支持。

2024年東華學院成立香港首個數碼精神健康轉化研究中心。左五為陳慧慈校長。
2024年東華學院成立香港首個數碼精神健康轉化研究中心。左五為陳慧慈校長。

灼:你曾經提到希望與學院的教職員、學生、校友建立緊密的聯繫,具體是如何實行這一目標?

陳:為了與教職員建立緊密聯繫,我們每月定期舉辦茶聚,讓來自不同部門的員工分享工作反饋,並在正式會議中跟進這些意見。我們還組織各種活動,如培訓工作坊、興趣班、義工活動和一日遊等,以增強員工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對於學生,我定期與學生領袖見面,並在迎新日、環球嘉年華、健康日等活動中交流。我在每個學年都會主講首次的學院講座,向新生介紹自己及學院的發展,讓他們了解學院和我們對學生的期望。至於校友,自2013年起我們開始有畢業生,今年更成立了校友會,希望凝聚更多校友回來支持母校的發展。

2024年校友會首屆周年大會暨校友聚會,前排正中為陳慧慈校長。
2024年校友會首屆周年大會暨校友聚會,前排正中為陳慧慈校長。

灼:在你看來,選修護理專業的學生須具備哪些共性或特質呢?

陳:選修護理專業的學生需要具備成長性思維,因為護理並非人人天生就會。有些學生熱愛護理並選擇這個專業,而另一些則是因為缺乏其他選擇而來。這兩種學生在臨床階段可能會面臨不同的挑戰,有些原本喜歡護理的學生可能會因為現實與想像的差距而感到失望,而一些最初不感興趣的學生則可能逐漸愛上這個專業。無論動機如何,東華學院的使命是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他們的興趣和能力,幫助他們順利畢業,達成理想。

跨專業地域合作重要,鼓勵學生自信探索

灼:年輕人常常感到迷惘,學生們會就學業和人生方向的問題來找你討論嗎?你會給予他們什麼樣的建議呢?

陳:我通常根據自身經驗鼓勵學生,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我鼓勵他們要有勇氣、信心和希望去探索自己的路,並且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難。我們強調培養學生成為T型專業人才,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核心能力,如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思維、團隊合作、溝通能力和世界觀。學生在東華學院不僅學習專業,還學習做人。我常告訴學生,人生道路不平坦,面對挑戰時,懂得尋求支持和幫助非常重要,因此交朋友也很關鍵。學院內有各種團體及學生組織,鼓勵不同專業的學生交流,建立長久的友誼。

2023年東華學院三人籃球賽現場,陳慧慈校長與參賽學生在一起。
2023年東華學院三人籃球賽現場,陳慧慈校長與參賽學生在一起。

灼:作為護理界的專家學者,你認為目前香港護理界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陳:香港的護理行業面臨與全球相似的挑戰,包括人口老化和對醫療系統需求的增加,還有慢性病和新興傳染病的挑戰。在護理教育方面,我們需要持續更新課程以接軌全球醫療發展,並引入新科技讓學生了解醫療科技的最新趨勢及應用。我們亦需要與業界共同合作,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臨床實習機會。在研究領域中,單一學科的知識已不足以應對複雜多變的世界,因此跨專業和跨地域合作至關重要,各個專業和國家可以發揮和融合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以推動更多研究成果轉化落地,發揮研究成果的影響力。解決人口老化問題可以從基層醫療健康着手,提升長者的健康及自理能力,讓他們能夠在社區中正常生活,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因此,學院也鼓勵學生在社區進行健康教育推廣,以提升大眾的健康意識。

2024年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到訪東華學院,右三為陳慧慈校長。
2024年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到訪東華學院,右三為陳慧慈校長。

灼:你認為香港一般民眾對護理專業的了解是否足夠?

陳:部分香港市民對護理的認識仍停留在幾十年前,事實上護理行業已經發展日久,如專科護士和護理顧問等職位,這些職位通常要求至少碩士學位。在學術方面,護士可以深造取得博士學位,並在教育或科研機構工作,也可以走管理路線,成為病房或醫院的管理者。時至今日,護士的職業發展路徑多樣,並不僅限於病房工作。這便是學院為什麼積極宣傳現代護理,以便讓市民更深入了解護理行業的多樣性及豐富性。在學生的實習機會中,有大約30%是在基層健康機構進行的,這也讓學生明白護理不僅限於醫院,社區服務同樣重要。

成長型思維必不可少,籲年輕人保持熱忱迎接挑戰

灼:在你的職業生涯中,有哪些信念是你一直堅持的?為什麼這些信念對你如此重要?

陳:我一直堅持的信念是,當你有目標時,必須全力以赴,甚至超越100%的努力。這種熱情和堅持能夠幫助你實現理想。就像奧運運動員日復一日地訓練,我也在不斷尋找挑戰,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我會鼓勵年輕人在工作上樂於接受挑戰,勇於承擔責任,不要斤斤計較,因為這樣才能建立信任,並為未來創造機會。此外,擁有成長型思維也非常重要。每個人都擁有潛能,透過後天的努力和訓練可以發揮出來。成功不僅僅是地位或財富,而是能夠發揮潛能並做到最好。最後,跳出舒適圈,拓展視野,了解不同文化,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世界。東華學院為學生提供到各地交流學習的機會,就是希望促進他們思考和成長。

2023年上海交通大學到訪東華學院參觀交流,右五為陳慧慈校長。
2023年上海交通大學到訪東華學院參觀交流,右五為陳慧慈校長。

灼:護理專業常常需要面對生老病死,這樣的情境中難免會出現悲傷的場面。學院是否有相關課程幫助學生處理情緒問題?你又是如何保持內心的穩定?

陳:學院有提供相關課程來幫助學生應對情緒問題。我常告訴學生,病人在生病時通常情緒不好,病人家屬亦都承受不少壓力,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學會如何面對及處理這種情況。所以我們會教導學生處理的方法,並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提前練習應對類似情境。此外,臨床實習後的分享環節也非常重要,學生可以交流心得,互相支持。在臨床環境中,醫院也會為護士提供輔導支援,即使他們在病房面對生老病死,也懂得調節心情,陪伴病人及支援家屬走過人生的最後一程。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通過學習和培訓逐步掌握的。

陳校長於護理界桃李滿門,曾先後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新加坡國立大學。她亦於全球多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訪問教授,並與政府、醫療界、教育界及商界建立交流及合作關係。(文灼峰攝)
陳校長於護理界桃李滿門,曾先後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新加坡國立大學。她亦於全球多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訪問教授,並與政府、醫療界、教育界及商界建立交流及合作關係。(文灼峰攝)

灼:對於目前正就讀護理專業或未來打算投身護理專業的年輕人,你有什麼建議?

陳:我的建議是,要對這個專業充滿熱忱,並持之以恆地學習。醫療環境變化迅速,持續提升自己的能力是應對挑戰的關鍵。護理工作雖然充滿挑戰,但同事之間的支持和團隊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這能幫助你處理更複雜的情況。如果有意從事護理教育,首先要問自己是否真正熱愛這份工作,因為這會影響你能否持久地投入。科研和教育需要不斷的思考與創新,這與臨床工作不同,臨床工作有固定的輪班時間,但科研需要持續的努力和耐心。例如,我在精神科護理研究中,從早期專注於精神病患者,逐漸擴展至研究有精神困擾的病人及其家人,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不斷優化和應用研究成果,耐心和毅力是成功的關鍵。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