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說明:具愛德華時期風格興建的訊號塔已有逾百年歷史。)
訊號塔屹立尖沙咀超過100年,但我與很多朋友談起這幢建築物時,他們都說沒有去過,包括一些在尖沙咀工作或經常出入的人。可能因為訊號塔獨處尖沙咀東南一角,位置「偏僻」,較少人經過該處,以致大家都忽略了這座古蹟。
訊號塔位於訊號山(Signal Hill,舊名大包米和 Blackhead Poin)上,它距離人來人往的彌敦道並不遠,大型購物中心 K11 更是近在咫尺,但遊人來到緬甸臺附近時,看見前面人影疏落,多不願繼續前行。即使到了訊號山公園入口,眼見要走一段斜路上山,亦會就此打住,過門不入,因此錯過了參觀訊號塔的機會。
訊號山公園入口與食環署垃圾站為鄰,這也是難以吸引遊人上山的原因。細看垃圾站旁,會見到地面有一塊刻上 W.D. 的麻石,那是軍部(War Department)界石。英國於1860年接管九龍半島後不久,曾在此山興建九龍東一號炮台,現存界石相信是用來界定當年的軍事範圍。
炮台棄用後,山上曾設有訊號站,利用旗號給海上船隻發放信息。此外每當颱風來臨時,天文台在山上懸掛不同形狀的風球,通知船隻和市民防範,「訊號山」之名因此而起。
訊號塔與計時儀
1907年港府在山上興建三層高的訊號塔,安放由尖沙咀水警總部時間球塔移來的時間球。這是一個直徑六呎的空心銅球,每日上午以人手絞動,升至桅杆頂,到下午1時正引放下墜至杆底,讓海港船隻看見後調校經線儀(chronometer)。這是一種用於測量經度的精密計時儀,以往航海要依賴準確的時間去計算船隻位置,一分鐘的誤差可引致20多公里的航道偏移,甚至引發意外。
由1920年起,訊號塔改為每日降下銅球兩次,時間為上午十時和下午四時。1927年訊號塔還加高至達18.9米,以便向海港發出更清晰的訊號。
隨着無線電通訊日趨普及,在皇家海軍和香港總商會的同意下,天文台於1933年6月30日停用訊號塔,拆除時間球。1936年訊號山用作軍火倉庫,山頂設有禮炮台(saluting battery),風球懸掛則繼續維持。1958年軍部將訊號山交回政府,1980年由市政局接管,闢為訊號山花園,並重修訊號塔,開放給市民登臨參觀。
時間球塔
回說尖沙咀水警總部的時間球塔(Time Ball Tower,又稱圓屋),與總部同於1884年落成,翌年元旦開始運作,肩負起向海港船隻發報時間的重任。
自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後,加上1869年蘇彝士運河開通,往來香港的商船增加。1877年有輪船公司向港府建議設立天文台,並為船隻授時。1883年港府在尖沙咀伊利近山(今稱天文台山)設立天文台,翌年在水警總部旁邊興建時間球塔。
天文台的設立除了觀測氣象和地磁外,另一項工作就是報時。該台根據天文觀測報導時間,並透過電信線路向時間球塔發出時間信息,以確保報時球能準確在下午1時正降下。
1907年12月7日,時間球移往地勢較高的訊號山後,時間球塔空置,後來給水警總部作不同用途,如警員工作室、閱覽室和休息室。1994年水警總部連同毗鄰的前九龍消防局宿舍列為法定古蹟,範圍包括時間球塔。1996年水警總部遷往西灣河,舊址空置。
活化後的面貌
2002年,旅遊事務署引入私人機構參與前水警總部的文物保存工作,同時公開招標,結果由長實集團一間附屬公司以3.528億元投得五十年發展權(包括時間球塔及前九龍消防局和宿舍),活化為高級酒店,取名 1881 Heritage,並在前方興建三層高商場,2009年開放。
本來已停止運作的時間球塔,經修復開放。酒店方面參考英國格林尼治、紐西蘭利特爾頓和澳洲悉尼的時間球,以及香港天文台的資料,複製一個時間球,又在塔內重置機械裝置。現在每日下午一時,時間球會徐徐降下,重現昔日情景。
訊號塔和時間球塔都是香港珍貴的建築文物,世上並不多見。如今兩座建築物均已成為法定古蹟,前者在酒店範圍內,較多遊人到訪;後者所在位置並非購物區,而且被周邊大廈遮擋,因此人跡罕至。我每次到訪,所見遊人以少數族裔居多。訊號山公園現由康文署管理,訊號塔仍然開放,但由上午9時至11時,及下午4時至6時,中間有一段很長時間關閉。看來署方要多作宣傳,或在公園舉辦一些活動,延長訊號塔的開放時間,讓市民認識這座歷史建築。
(圖片:作者提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