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環境、社會及管治)一詞對商界來說可謂一點都不陌生,此概念在2004年聯合國全球契約首次被提及,其後逐漸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及投資策略的主要因素之一(註)。隨着氣候變化的迫切性日漸增長,如何更好的實踐可持續發展成全球共同面對的議題,不僅是各國政府及企業需要作出實質性行動,市民日常作為消費者也可以出一分力。
非企業角度探討可持續生活方式
實踐可持續生活需要個人、社區和企業的共同努力,為從個人層面探討香港人可持續生活方式,本會早前與香港恒生大學知識交流學院在Sun Life永明全力支持下開展全港首個非企業角度探討消費者可持續生活方式的調查──「永明消費者可持續生活指數」,於今年1月至6月期間進行,透過街頭訪問1004名香港成年人,網上問卷訪問213名中學生,並以小組討論、專家訪談等形式,深入探討在ESG概念下消費者如何實踐可持續生活。
調查發現,ESG概念在企業管理盛行多年,但消費者層面來說仍屬陌生,且對ESG的認識不足,受訪者平均得分僅為3.42(滿分為10分),更有過半數(51%)受訪者更表示完全或不太知道什麼是ESG。然而,受訪者對可持續生活的態度正面,分別有88%受訪者支持保護環境和生態系統,82%同意透過公益活動改善弱勢社群的生活,以及91%認同守規則的重要。
態度正面 但欠缺行動力
於實踐可持續生活方面,調查將22項經嚴格篩選的消費者日常行動納入指數計算之中,檢視消費者在「綠色生活」、「和諧生活」和「道德生活」這三類常見的可持續生活方式上的實踐情況,以100分為基數的評分準則當中,消費者的「可持續生活分數」為53.56,一般傾向以常見或門檻較低的行動去體現可持續生活,很少會以較複雜或會對自己帶來不便的行動來實踐可持續生活,說明消費者在可持續生活方面的實踐上是跟隨者。
綠色生活方面,六成半人經常購物時自備環保袋,甚少另外再買膠袋;僅有27%人表示有計劃會去買或已經用了家居廚餘機處理食物殘渣;和諧生活方面,逾七成半人(77%)表示不在網上購買新興的非傳統金融產品如加密貨幣,相反,會定期捐血的則相對較少(22%);在道德生活方面,72%表示十分遵守交通規則,只會在綠燈亮起時才過馬路;然而,每四個受訪者卻只有一個表示有參加宣傳或推廣廉潔的活動。
在可持續生活上實踐力度較強的一組(願改型)在消費者態度上的各項指標包括對社區鄰里、自律守禮和簡約減廢的重視程度,都較力度弱的一組(維持型)為高。在個人層面來看,青少年和年輕消費者在實踐可持續生活方面非常積極,政府和企業應抓住這一契機,通過個人及公共健康相關活動(如心理健康和壓力管理等話題)來更好地與年輕人建立聯繫,並通過他們在可持續生活方面的參與來影響其他群體。為加強公眾對ESG的理解,企業和政府在推廣可持續生活和ESG相關倡議時,應採用更簡單易明的方式,避免使用過多術語,亦可透過推動社區志願工作以提升消費者對可持續生活的興趣,並帶出日常生活的選擇也可為社區帶來正面影響的訊息。
可持續發展不僅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個人也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我們希望通過建立永明消費者可持續生活指數,讓更多市民認識到自身的力量,積極參與社區的可持續活動。在減少環境傷害的同時,提升社會公平,支持經濟長遠發展,使香港成為更加宜居的城市。
註:The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 | I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