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家園和可持續經營

人是有記憶的動物,我們被記憶所定義,愛情、友情和榮耀等的回憶固然珍貴,但對味道的記憶和對母親的懷念和鄉愁,或許同樣來得強烈。美食是我們稱之為「家」的鑰匙,它鮮活地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中。

最近我與學生們分享了電影《米芝蓮摘星奇緣》(The Hundred-Foot Journey)。沒想到,這部電影竟宛如色香味俱全的紅樓盛讌,讓一衆口饞之士細細品味,思緒萬千。我更沒有料到,美食與永續之間,竟有如此深刻的聯繫!

東方美食的可持續性

首先,學生們對東方餐館的經營是否能夠建立可持續性,展開了熱烈的辯論。大家對中餐廳可謂瞭若指掌,除了火鍋和餃子包子等少數是例外,要將中餐標準化並建立永續性,確實是「眾口難調」。有趣的是,大家對於印度餐館能否永續,觀點卻截然相反:有的強調其地方風味的多樣性,難以統一標準;有的則指出其因廚師個人偏好而變化萬千;又有的認為那是很可能辦到的,因為它是香草和調味料加總而成的產品。看來,印度館子要像法國餐廳那樣實現高度標準化,會否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廚師是否就有一千種咖喱呢?

從這故事看來,是瑪洛莉的治理哲學讓餐廳在逆境中屹立不倒。(劇照)
從這故事看來,是瑪洛莉的治理哲學讓餐廳在逆境中屹立不倒。(劇照)

正當討論如火如荼之際,平素謙讓的劉同學突然跳出來,滿懷激情地說,這部電影提醒我們ESG(環境、社會、治理)的各種元素:人類社會本質上多元而豐富,一個群體認為是香味,可能是另一個群體的惡臭。就像來自印度的哈桑(Hassan)的一家人,聽着寶萊塢(Bollywood)的音樂如癡如醉,而隔壁被搶生意的米芝蓮一星餐廳的老闆娘瑪洛莉女士(Madame Mallory)卻皺着眉頭,彷彿聽到了貓頭鷹擾人清夢的夜啼。

接着,劉同學話鋒一轉,從治理的角度又問道:「誰才是這家米芝蓮餐廳的靈魂呢?」一般人也許會脫口而出:「當然是主廚。」但他指出,從這故事看來,是瑪洛莉的治理哲學讓餐廳在逆境中屹立不倒。她雖然曾使出小伎倆,在哈桑餐廳開業前夕買光所有必要的食材,但這算是「巧施奇謀」,是商場上常見的手段。她沒有偷菜單,也沒有賄賂供應商;現實世界就是要各家在馬路上競爭兜客。然而,當她的主廚不顧原則,縱火燒毀哈桑的廚房,並嚴重燒傷哈桑的雙手時,她就毅然解僱了那主廚。在清晨時份她冒雨用雙手洗擦哈桑餐廳被塗鴉的外牆的那一刻,她展現了堅定的道德標準和品格,說明她的治理才是餐廳頂住風雨的中流砥柱。

味道和家園

最後,劉同學若有所思的提到,雖然家庭式餐廳可能不是傳統意義上「可持續性」餐廳的典範,但從哈桑最終由大都會巴黎歸來的舉動,提示了其實廚房、味道加上個人的足跡,就是永續的「家園」。人是有記憶的動物,我們被記憶所定義,愛情、友情和榮耀等的回憶固然珍貴,但對味道的記憶和對母親的懷念和鄉愁,或許同樣來得強烈。無論是從巴黎載譽歸來的印度打工皇帝,還是那些刻意跑回深水埗尋找記憶中的雲吞麵香的外流港人,都說明了美食是我們稱之為「家」的鑰匙,它鮮活地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中,傳承我們的文化和食譜。

這門課程是一段謙卑的旅程,學員們渴望成長的熱忱──在課堂上慶祝75歲的「紅樓夢大廚」尹大師生日的片段,將常在我心間。畢竟,能持續學習新的菜餚,才是我們活着的憑證。

注:本文是筆者在都會大學餐飲業專業管理碩士課程中,教授「可持續性創業」的教學感悟,感謝同學們、尤其是劉發昌先生(劉森記麵家總經理)的熱情參與和寶貴見解。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