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Donald Trump)當選便旋即四出招兵買馬,組織下屆政府的領導班子。
他屬意提名忠心於他、懷抱一致政治理念的人選,就國務卿一職,他挑選了佛羅里達州聯邦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
此人極端反華,與特朗普的抗華理念同一陣綫。魯比奧是一名深度鷹派共和黨政客,尤其是在涉華事宜上。雖然如此,但他的國際外交經驗卻不是太豐富,因此筆者估計他上任初期,在中美雙邊外交關係上難免會碰到不少困難。本文從外訪、時間及內政3個角度,分析魯比奧將會面對的棘手問題。
無法訪華 會否獲解禁惹關注
首先是外訪問題。魯比奧一向有「反華急先鋒」之稱,近年來他多次推動支持新疆、台灣的法案及「香港民主法案」,因此兩次遭到北京的制裁,被禁止入境中國(包括香港和澳門特區),禁止中國公民及機構與其交易或進行實體往來。如果他的提名明年真的被通過,而這位美國國務卿卻不能入境中國,這情況必然會大大影響中美外交,令雙方溝通更加困難,導致中美關係更加緊繃。
假設為便與美國政府進行正常的外交交流,中國取消對魯比奧的制裁,但取消的理由是什麼呢?中國會屈就嗎?相信全世界都會緊盯着中國的取態。即使中國特批美國國務卿作為制裁的「例外」,允許他入境中國進行外事訪問,魯比奧願意低這個頭嗎?即便魯比奧願意委曲求全,特朗普又會同意嗎?早年遭美國制裁的中國前國防部長李尚福,曾數次拒絕美國提出兩國防長對話的請求,以表明中方立場,預計魯比奧代表美國同樣也會如此反應。無論怎樣,美國國務卿官方訪華事關重要,美方如何協助魯比奧打破壁壘,讓他昂首挺胸地代表美國踏足中國,是一個非常之政治敏感的問題。
二是時間問題。近年世界大亂,地緣政治極不穩定,中東局勢、俄烏戰爭至今無任何緩和態勢,而美國被迫在支持盟友(以色列、烏克蘭、北約等)及維護區域穩定之間權衡利弊。美國戰略上的搖擺只會令其自食其果,讓她無法再像過去那樣主導局面。與此同時,中國卻趁機藉一帶一路、金磚國家等經濟外交政策,加大了與東南亞、中東、拉美國家的合作,默默經營,逐漸擴大其國際影響力。在這過程中,雖然中國並未直接插手中東、俄烏的紛爭,卻有效地藉助美國的焦慮和資源分散,進一步鞏固了自身的全球地位。美國焦頭爛額,中國就靜靜地「做大做強」,倘若局勢再爛下去,而美國又不及早離場,這會對美國經濟發展(特朗普最重視的一環)百害而無一利。
拖延停火 美自身消耗愈嚴重
特朗普似乎亦早已洞悉上述風險,他在競選時已揚言上任後會馬上停止以巴衝突、俄烏戰爭。而這個大包袱很自然地會落在國務卿身上。魯比奧以對中國的強硬觀點及對以色列和烏克蘭的堅定支持而聞名,由此可見,他在外交經驗上只主攻而不會守,對停火休戰的外交游說工作並不熟悉,但這事情並不宜拖延。看來特朗普選用魯比奧的「破釜沉舟」之策,可能會弄巧成拙,當停火時間愈拖愈長,對美國自身的消耗就愈嚴重,美國經濟一哥地位相信不久會被中國迎頭趕上。
內訌危機 施政或遭多方阻撓
三是內政問題。魯比奧是古巴裔美國人,若他奉特朗普之命要求以色列停火,以強硬手段平息以巴衝突,難免會得罪參眾兩院中的猶太裔議員,他們必然會設法諸多為難魯比奧,使他無法順利施政。與此同時,魯比奧和政壇大紅人馬斯克(Elon Musk)在對華政策上持不同意見,馬斯克為避免魯比奧阻礙他在中國「發財」,必然會大肆抨擊及大力反對魯比奧的反華措施。以上的對峙事件都難免會引至政府內訌,嚴重延誤中東、俄烏停火,以及對華等政策的落實,最終漁人(中國)得利。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