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學生逆流而上 參與獨木舟遠征澳門

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來到30周年校慶了。過去社會大眾對SEN有特殊的學生了解不足,近年某些偏差看法,因同學的良好表現而有所改觀。副校長馮偉健說「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才能在適當的位置都能發光發亮」。

在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炮循)任教的Jacqueline徐老師,傳來幾張該校同學(都是SEN,有特殊學習需要)遠征澳門的照片,附上感言:「今次大灣區青年獨木舟遠征挑戰學生,由香港划獨木舟到澳門。我參與的部分,分別是之前的誓師大會和遠征挑戰當日啟航禮的司儀,還有遠征當天帶同學後勤,學生攝影隊由陸路前往澳門,迎接划艇到達澳門的師生。」

獨木舟.澳門

「這張照片是他們遠征挑戰完畢後,上岸後拍的大合照。我在最左下方,旁邊躺下的就是負責老師江Sir。」

說得輕描淡寫,實際上,炮循老師為同學這趟划獨木舟,由香港前往澳門,事前準備工夫做足100分。

參與這項創舉的同學,亦顯示出他們果毅、不怕吃苦的精神面貌來。

遠征挑戰完畢後,上岸後拍的大合照。
遠征挑戰完畢後,上岸後拍的大合照。

曾到炮循參觀該校運作模式,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是得個講字。課程都是為特殊學習需要學生而設(Tailor Made)。每一位同學都可以成為他們喜歡的「事物」大使。那天有機會與港鐵大使、巴士大使、植物護理大使傾談,同學對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俱能做到念念不忘,樂在其中。

這一次同學加入獨木舟遠征澳門行列,肯定做足功課,遂能交出令人滿意的成績來。

徐老師說:「同學能夠從香港划艇9個小時到澳門,實在不可思議,他們這份毅力和堅持令人欽佩。他們又十分享受期間的苦與樂,完成壯舉。」

右一為江祖安老師,右二為4A梁睿曙,中間為5A李芷浩,左一為6A區嘉銘,左二為6A鄺安俊。
右一為江祖安老師,右二為4A梁睿曙,中間為5A李芷浩,左一為6A區嘉銘,左二為6A鄺安俊。

訓練.心情

鵬程慈善基金、香港遊樂場協會合力贊助的大灣區獨木舟活動,讓有特殊學習需要的SEN學生,有機會由香港划獨木舟至澳門。這45公里的海上之旅看似不可能,卻讓炮循同學把近乎不可能之事變得可能,在10小時內把任務完成了。

先讓我們聽聽炮循同學的心聲。區嘉銘說:「透過獨木舟遠征及訓練,讓我更多的向外看。有機會參與賽事,提醒我要磨練技術及態度。」

區嘉銘說,獨木舟遠征及訓練,讓他更多的向外看,有機會參與賽事,提醒他要磨練技術及態度。
區嘉銘說,獨木舟遠征及訓練,讓他更多的向外看,有機會參與賽事,提醒他要磨練技術及態度。

洪寅:「讓我學識控制,明白耐性的重要。」遠征澳門回來後,洪寅「想帶領師弟妹參加獨木舟活動」,洪寅覺得自己「有所成長」,家長知道孩子的成長,一定開心不已。

年前參觀炮循,讓我明白一件事:SEN學生多能專心一志去做好每一件事,儘管他們不一定能同時兼顧學習不同範疇的知識,但只要他們得到恰當鼓勵,得到老師的輔導、指引,他們一樣可以達標。

洪寅說,今次獨木舟遠征活動讓他學識控制以及耐性的重要。由當初覺得只是其中一個活動,變成而家好想帶領師弟妹成為獨木舟隊去出活動及比賽,覺得自己有所成長。
洪寅說,今次獨木舟遠征活動讓他學識控制以及耐性的重要。由當初覺得只是其中一個活動,變成而家好想帶領師弟妹成為獨木舟隊去出活動及比賽,覺得自己有所成長。

李芷浩說:「以前放假只會留在家中,現在則會期望參與獨木舟活動。這次遠征,能夠順利完成,很有滿足感。」

梁美慧起初不想參加的,因為每次訓練需要幾個小時,還要「犧牲星期六/假期,而且訓練很累很累」。「到了遠征,有少許緊張,因為要划數十公里。真的沒想過自己能完成整過過程。」

在大海中划舟而行,逆流而上,迎風搖曳,同學感到疲累,卻又很開心。終於澳門在望,10個小時的海上獨木舟之旅快要結束了,他們該很有成功感、滿足感。

嘗試.挑戰

炮循江祖安老師(江Sir),負責帶領一眾同學來個獨木舟之旅。他們由東涌出發,乘風破浪40多公里,歷時10個小時來到澳門。對同學來說,一次不簡單的旅程,不一樣的感覺。

江Sir說:「能有機會與學生一同參與這個創舉,心裏滿是感恩,看到他們一步一步爬上去,一步一步完成每一個考試及訓練,實在讓我十分驚訝,亦再次讓我肯定,學生潛能無限。」

這裏讓我們看到:只要給予同學機會,他們皆可發揮自己的潛力,闖出新天新地來。而學習不再局限於校園內,校外活動,同學一樣可以從中得到好處,學習為人處事的道理。江Sir又說教練功不可沒:「面對學生的障礙或困難,非但沒有放棄他們,而是不斷用很多新奇有趣的方法,一步步讓學生將技巧和重點記下來。」

同學得到鼓勵,而又掌握到划獨木舟的技巧,自然不會畏縮,敢迎難而上了。

前為梁美慧,後為李芷浩。
前為梁美慧,後為李芷浩。

「學生的這個夢完成,代表着卻不是完結,而是以這挑戰為起點,向着每一位的未來進發。」江Sir如是說。

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來到30周年校慶了。過去社會大眾對SEN有特殊的學生了解不足,近年某些偏差看法,因同學的良好表現而有所改觀。

副校長馮偉健說「學校培育學生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才能在適當的位置都能發光發亮。」

這是該校校長、老師、同學多年來努力的成果: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綜合轉載,題為編輯擬。

張灼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