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日前在《明報》撰文表示,香港社會仍存在不少分化和撕裂,單是官員一句「香港是多元社會,市民有不同意見十分正常」無法掩蓋市民中間的分歧。這不僅會成為政府施政的阻力,且妨礙官員與市民的溝通。唯有正視其中的差異,尋求縮窄彼此的距離,這樣才不至妨礙社會的發展和改革,使香港踏上和諧和共融之路。
香港不能脫離國家發展 或失原有優勢
周永新在文中列舉三種例子。他舉例,雖然市民大致同意香港已逐步走向「由治及興」,但對社會的前景仍未有共識,至於如何拼經濟、建未來,市民更是意見紛紜。目前有兩種看法,一是認為香港應有自己的發展道路,如果香港失去原有的特色和優勢,香港便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也不能對國家作出貢獻。二是香港的未來必須配合國家的發展大局,並借助國家的力量以取得更高成就,香港要發揮作用,首先必須確立自己在大灣區發展所扮演的角色,及在中華民族復興事業上所作的貢獻。
周永新認為兩種看法只是各有側重點,並非各走極端。總括而言,「香港的未來不能脫離國家的發展大局,也不能失去原有的優勢」。
港府勿將反對聲音置諸門外
其次,周永新表示,回歸以來,市民對政府施政大致可分為支持和批評兩種取態。雖然他認為「逢中必反」的人目前只佔極少數,但總有人認為香港沒有民主和自由,不會支持沒有民意基礎的政府施政。他認為要改變這些價值觀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唯有讓他們看到和感受到國家的成就和進步,以及近日港府為市民福祉所作的努力,嘗試讓他們理解和接受。
除出於本身的政治傾向有別外,另一是由於各有自己的利益,特別是對政府推行的勞工福利措施,僱主和商會團體多反對訂立最低工資,僱員和工會組織則多贊成。周永新點出,「政府推行的政策無法十全十美,市民總有正面和反面兩種不同意見,而政府的責任是向市民多作解釋,盡量吸納有助政府施政的建議,不應因反對者的價值觀念和立場與自己有差異,而把不同聲音置諸門外」。
對香港特色和改革方向的兩種看法
最後,對於香港的特色和改革方向,市民也有不同看法。周永新表示,不少市民認為,香港與內地交往愈趨頻繁,唯香港不能喪失原有特別之處,「尤其是一向以來為人稱頌的開放和國際化特質,包括集會和與外國組織連繫的權利,及市民表達和創作的自由,更應得到重視,絕對不能失去」。
相反,亦有市民認為香港不能單以西方的一套為標準,「況且今天國際環境風雲詭譎,香港在中華民族復興事業上也必須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所以單純強調香港的開放和自由並不符合實際情况,只會令香港「陷入無止境的爭拗和混亂,甚至不計後果的鬥爭之中」。
周永新在文末重申,政府要正視其中的差異,尋求縮窄彼此的距離,這樣才不至妨礙社會的發展和改革,使香港踏上和諧和共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