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11月6日早上首刊於《明報》,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同日下午已預計取得超過270張選舉人票,宣布勝出。)
美國總統大選在11月5日投票,全世界都注視着最後結果。這次選舉誰勝誰負,有相當大的啟示作用──到底代表美式民主「正統主流」的民主黨賀錦麗可以上台?還是選民寧願要一個已經身負34項罪名,但承諾可以「讓美國再次強大」(MAGA)的共和黨特朗普當總統?
投票前民調顯示,賀錦麗與特朗普的支持度勢均力敵,相信最終得票率也會相當接近。美國媒體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會否因得票難分難解而觸發暴力衝突,特別是特朗普陣營會否又來一次不承認選舉結果、以暴力抗爭,重演類似2021年1月6日衝擊國會山莊的暴力醜劇!
由於選情激烈、旗鼓相當,而勝負之間的差距太小,輸掉的一方肯定忿忿不平,認為自己一邊是在「有極大認受性」之下落敗,「不甘心」是自然反應。傳統智慧認為,民主是少數服從多數,即使以些微之差勝出,也是勝出。但美國過去兩次總統大選──2016年希拉里對特朗普、2020年拜登對特朗普──都是難分難解之局,反映美國民情的左右之爭並無消弭,反而分裂不斷加深、加固。可以預見,總統選舉過後美國的社會分裂將繼續擴大,在多個議題上的矛盾仍無法解決。
共和黨特朗普化趨勢已成
美國政治的左右之別,大抵是以民主黨代表「左」,即所謂進步派;共和黨則代表「右」,屬保守派。兩黨雖然都出現過政治明星級的總統,但都是任內掌權時展露強勢,很少會成為一種意識形態或價值觀化身,即使不在權力中心,唯影響力依舊可以延續。
特朗普可說是個例外。他在今年1月15日共和黨艾奧瓦州舉行的黨團會議初選勝出(得票率51%);接着1月23日在新罕布什爾州告捷(得票54.3%),已基本擊退所有對手,提前6個月就鎖定提名。即使他已離開總統位置3年多,但他在黨內的影響力仍無出其右。他力推的「MAGA」,歷經8年號召力也絲毫未減!
特朗普離開白宮3年多,唯影響力仍如此強勁,說明了共和黨「特朗普化」趨勢已成。所謂特朗普化,包括他的政治理念及主張重塑了共和黨基層選民。其次是共和黨內不斷出現一批又一批特朗普支持者,以及在政見和風格上仿效特朗普的政客。事實上早在2014年新罕布什爾州的民調顯示,多達87%共和黨選民支持特朗普的MAGA運動,顯示共和黨的特朗普化現象早在10年前就已看出苗頭。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數據,於1994年,共和、民主兩黨在政府職能、環境保護及國家安全等議題上的分歧落差大概為15個百分點;但特朗普執政第一年,相關差距已擴大至36個百分點。此外,認為非洲裔比白人更難在美國生存的民主黨人,從2016年的57%升至2020年的74%;而持此一觀點的共和黨人,則從11%降到9%。各種跡象顯示,共和、民主兩黨支持者在重要議題上的看法已漸行漸遠(參考“How America Changed During Donald Trump’s Presidency”, 29 Jan 2021)。
特朗普在2016年選舉勝出,主要支持者是鐵鏽帶的藍領中下層白人群體。他們所在的州經濟衰落、產業外移,導致大量人失業及生活水平下降。特朗普的本土主義(保護美國產業、向中國等國家大徵關稅)和白人至上(排斥移民)等理念,今屆依舊吸引了大批支持者,成為他的選戰基本盤。而在MAGA聯盟下,則包羅了藍領、宗教保守派、非城市白人,以及對當前美國政經社會變化深感不安和不滿的美國人。
從上兩屆大選結果看,這一批特朗普支持者融合了保守宗教價值觀、白人至上、反對傳統權力精英、排外傾向等,他們佔了投票選民大約一半。即使這次特朗普競選失敗,但他牽起的這股特朗普主義已徹底改變了美國政治生態,不管他能否回朝,特朗普主義仍會主宰着美國政局走向(參考刁大明〈美國共和黨「特朗普化」的新發展〉,2024年第二期《現代國際關係》)。
民主黨賀錦麗在選舉後段才接棒年邁的拜登出選。陣前易帥本是兵家大忌,唯拜登老態畢現、言語不清,令選民信心大失,即使已獲黨內提名但最終仍要退選。賀錦麗畢竟年輕,她出場後令特朗普「變成拜登」,看起來顯得「太老」。賀錦麗在第一場(也是唯一一場)辯論即重創特朗普,令她聲勢大振。然而賀錦麗很快就顯露出經驗不足,被批評為發言總要靠「貓紙」;加上沒有激勵人心的號召,也沒有一套完整的政治綱領和理念,很快就令人覺得她虛張聲勢,缺乏令人信服的總統素質!
賀錦麗展友好姿態 無助彌合政治分歧
賀錦麗的支持者以非白人的多元族裔、女性、學歷偏高、城市居民等為主,即所謂奧巴馬聯盟(Obama coalition)成員,也是民主黨的堅定支持者。選舉期間,賀錦麗以各種方式向共和黨人伸出友誼之手,並承諾會任命一名共和黨人加入內閣。但這些友好姿態,對改善美國的尖銳政治分歧絲毫無助,兩黨的基本支持者無什麼轉變;在移民、墮胎權、能源等問題上的分歧,也看不出有彌合跡象。
美國總統選舉除了決定誰和哪個政黨可以上台執政,同時也是一次檢視美國政治經濟、社會狀況和意識形態走向的機會。候選人的政見、理念和政綱能否贏得美國人支持,是觀察這個世界霸權在想什麼、想做什麼的一次重要時刻!可以說,美國總統選舉結果不止是美國的事,也是影響全世界的大事。美國選民的抉擇,是預測未來世界局勢走向的一個重要指標。而特朗普可穩居美國政治中心且能夠左右大局近10年,足見他的政治主張代表了接近一半美國人的想法。
保守派與自由派大撕裂
特朗普的政見淵源,可追溯到2009年茶黨運動;而茶黨的誕生,則源自2008年華爾街金融海嘯。當年為了救市,美國國會以「避免全球經濟即將崩潰」為理由,批准動用數千億美元公帑拯救一批「大到不能倒」的銀行。這一決定,激起了美國人的憤怒,催生了「佔領華爾街」行動,也推動了茶黨誕生,它們反對政府過度支出,特別是以納稅人金錢救助貪婪的銀行家。
2010年美國中期選舉,茶黨幫助共和黨贏得國會和州議會一些席位。有評論指,2010年的茶黨人正是今年MAGA運動的一部分。
要了解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保守派與自由派的大撕裂,以及隨之而來的政治對立如何造就特朗普崛起,《故土的陌生人──美國保守派的憤怒與哀痛》(Strangersin Their Own Land: Anger and Mourning on the American Right)是一本必讀書(另一本也是必讀的,是今屆代表共和黨參選的副總統候選人J.D. Vance的Hillbilly Elegy: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in Crisis)。《故土的陌生人》作者挖掘了南方、白人、中老年、基督徒、已婚、藍領和白領等社會群體,為何成為特朗普的堅定支持者。這批人過去8年從未變過,他們繼續支持特朗普,因他們深信特朗普「MAGA」就是他們的最大政治訴求。
站在另一邊的民主黨賀錦麗,就代表受壓迫的黑人、女性、新移民、受社會歧視的同性戀者、難民及環保支持者。在茶黨、特朗普支持者等保守派眼中,政府職責就是維持秩序,確保每個人都有公平機會去追求美國夢。但民主黨人卻幫助他們的支持者「插隊」,搶走了忠於國家、熱愛社區的「真美國人」的機會和利益,還公開稱應該同情、幫助他們。
美國政治的左右之爭,源於社會分裂的政治現實。賀錦麗呼籲人民團結、摒除分歧;特朗普則繼續以攻擊和煽動手法穩住基本盤、爭取支持,對諸如非法難民問題,他仍寸步不讓,更聲言要把非法移民全部趕走。
美式文明沒落?大選結果或予啟示
美國民主選舉向來是西方文明的燈塔,是產生「民治政府」(by the people)的典範。唯經歷了最近3屆總統大選,世人見到的卻是以煽動、分化、假新聞、語言暴力去攻擊對手和穩住票源的選戰,左右雙方都不願讓步妥協、尋找共識。可以預見,美國社會在未來一段長時期都會陷入分裂對立狀態,沒有一個政治人物能夠起來振臂一呼團結大多數美國人。
深層矛盾無法化解,近幾年一種「美國沒落」論便大行其道,認為美式文明正在逐漸沒落,美式民主已無法自我完善、解決自身制度矛盾。是耶,非耶?這場大選的結果或許可以給大家一個啟示。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