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買金不為賺錢

說到底,投資者對黃金的偏好,是基於信心。信心這回事,建立了之後,便是無形資產,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所以我個人仍然看好黃金的後市。

上一波美國加息潮,自2022年3月開始,一直持續到2024年9月,聯邦基金利率由0.25厘,暴升至5.5厘。同期金價卻由每盎司2000美元,升至2650美元,升了32.5%。金價在高息環境下,仍然屢創新高,有違投資常理,其中一個原因是背後買家是央行,購入黃金是對冲政治風險,並不是為了賺錢。

購金對冲政治風險 推動金價最近一波升勢

我們身處這年代,政治主導金融,黃金價格便是很好的例子。金價在上世界80年代初通脹肆虐時,創了新高,此後20年,金價疲不能興。直到本世紀初,避險情緒重現,金價才再現起色。最近這一波的升勢,部分得力於央行入貨。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被西方經濟制裁,再加上之前美國對伊朗的禁運,各國政府都覺察到美元作為全球主要流通貨幣的潛威力。 縱使一些比較中立的國家,亦怕在東西方政治角力的漩渦中,殃及池魚,或被迫站邊。如何避免經濟活動受美國禁運影響,是很多國家都關心的。最近在俄羅斯喀山舉行擴大後的金磚9國會議,估計其中一個討論項目,便是去美元化。

但是單買黃金,不買美元資產,不代表可以完全脫離華盛頓的掌控。買金也要看存金的金庫在那裏,如果金庫是位於親美國家,仍有被禁出口的危機。

香港金管局公布的9月份的黃金儲備市值是1.77億美元,量一直都維持在66798盎司。升了值的黃金,相對起4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仍是微不足道的。根據World Gold Council今年8月的報告,全世界央行的黃金儲備,是總體儲備的15%。

這一輪的升勢,因為是政治帶動,傳統逐利為主的散戶,參與反而沒有那麼熱烈。這現象可以反映在黃金ETF的存量,近一兩年是不升反跌。一個趣味小知識:香港人均的購金量,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阿聯酋。2023年,香港人均入口黃金超過5克。當然很多是轉手化作首飾,賣給本地消費者和遊客。

投資者基於信心 偏好黃金

傳統上很多職業投資者,都不看好黃金的投資價值,嫌其不會孳生利息。巴菲特便曾經說過:投資黃金,是基於恐懼,而釋放恐懼的投資產品,卻只會愈來愈多。但市場發展迄今,其他貴金屬都很難和黃金爭一日長短。一個近年出現的黃金替代品,是供應量和黃金相約的比特幣。但說到底,投資者對黃金的偏好,是基於信心。信心這回事,建立了之後,便是無形資產,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所以我個人仍然看好黃金的後市。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張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