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土地供求問題成為前特首梁振英與現任特首李家超隔空爭論的議題。梁振英指出「建城造地是科學和專業的,不能拍腦袋」,而李家超則強調土地發展的主導權必須由政府掌握,避免由「利益藩籬」控制,不符合香港利益。香港中文大學城市研究課程主任、城市規劃師伍美琴教授接受本社訪問時表示,香港沒有土地短缺問題,而是缺乏適當規劃,土地利用雜亂無章,平白浪費珍貴的土地資源,缺乏「可使用土地」。
香港與深圳規劃內涵相去甚遠
伍美琴8月在《明報》撰文評論新田科技城發展時就提到,香港與深圳當年大約同時針對2030年這個時間點,制定了中長期發展藍圖,但兩者內涵相去甚遠,「香港2030」研究只是一份大略的土地空間規劃,而「深圳2030」研究則針對土地、淡水、能源短缺與環境承載力4個難以為繼的問題,推出一個針對內外差異發展和環境限制的全方位策略性規劃,奠定了深圳成為「中國矽谷」的基礎。
文章續指,深圳早在20年前已確定要打造成「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先鋒城市」,在重整經濟增長模式、推動社會不同產業發展、恢復並培育自然生態等各方面均有涉獵,也在2010年的10年城市總體規劃中確立了「環境優先」、「生態立市」的指導思想,過去20年深圳「可說是一個城市實驗室」。反觀香港「政府一直躲在『以市場為本』的口號後面」,從來沒有為香港前途做長遠和全面規劃,遑論推動不同部門協作,解決多年和深層次的問題。
伍美琴在文章中總結道,「圈地填塘不能成就一個科技城,土地規劃只是下游的舉措。長遠及全面的創新願景,加上以人、以大自然為本的在地規劃,才是成就國際創科中心的硬道理。」
北都規劃未能全面照顧人文生態
至於目前有關怎樣開發土地的爭論,伍美琴對記者強調,「土地問題不只是供應或買賣的問題」。她表示,香港最深層次的問題,就是如何使作為生財工具的土地,變回可以平衡買賣和使用價值的狀態,這是扭轉香港往後發展路向的關鍵。「但是土地利潤可觀,要改變需要政治勇氣和有心有力的人,也會衝擊政府的財政預算、工作模式和態度,會有很大的阻力」。
伍美琴認為政府收回土地擁有權以建立土地庫「無可厚非」,但是必須在保育歷史遺產和文化生態地景,以及了解在地知識的前提下,再作具體規劃設計,不能操之過急,「不贊成過快用推土機造地,盲目供應這種土地對香港沒有好處」。她也覺得政府擁有的土地不會少,問題是都沒有好好按照其歷史、社會、經濟生態特點,作出符合當地與整個香港的需要和利益的規劃。
以北部都會區規劃為例,伍美琴覺得目前政府傾向邊境節點規劃,未能全面照顧整個地區歷史人文生態特點。「如果要可以好好使用土地,讓土地發揮其多元價值,如連絡人和環境,讓不同文化有空間發揮等,那麼政府要把土地慢慢改進過來」。她認為香港這類土地可謂供不應求。
她覺得,北都是香港最後可以發展的地方(last frontier of development),我們應該好好規劃它,使香港脫胎換骨。當然「填海造地最簡單,收地比較複雜艱巨。做在地研究,了解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生態,更要花上更大的努力,也可能吃力不討好。可是長遠來說,第三條路徑應會使香港可以更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