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以外的赤柱

聖士提反書院於1930年遷入赤柱,1938年創辦附屬小學。日佔時期,日軍將該校聯同赤柱監獄職員宿舍闢作拘留營,囚禁約2,800名敵國外籍平民。期間有121人死亡,包括1945年1月16日被美軍誤炸的14名營友。死者葬於毗鄰的赤柱軍人墳場……
圖片說明:由黃麻角道眺望赤柱灣的景色。
 
一般人到赤柱遊覽,下車即隨人流鑽進市集,之後沿海濱長廊直往天后古廟和美利樓,再逛逛赤柱廣場便離開。但赤柱只有這幾處地方可遊嗎?最近我為香港大學「同行計劃」策劃導賞活動,發覺如要走遍區內各個景點,至少要分三條路線。
 
赤柱的歷史建築不只集中赤柱灣一帶,還遍及赤柱村道、黃麻角道和東頭灣道。最為大家熟悉的是巴士總站附近的一間超市,前身是1859年落成的赤柱警署,停用後曾租予私人用作高級餐廳,但未到十年便結業。2002年起由超市租用,初時大家感到不太適應,殖民地式警署如何能與超市相容?但經過那麼多年實踐,已習慣了,最重要是不用花費也可走入這建築物欣賞裏面的舊式設計。
 
舊警署旁是一間約建於1937年的郵政局,面積雖小,但五臟俱全,至今仍然運作。2007年當局為它翻修,重現屋頂的木橫樑和水磨石地台。郵政署還保留了舊式招牌和街道牌,並在外牆重置英王喬治六世時期的入牆式郵箱,和1955年引進香港的郵票售賣機,配合郵政局的古老氣氛。對面可見1959年建成的聖亞納堂,樣貌與當初沒有大變。

 

赤柱郵政局是現存仍然使用的最古老郵政局。
赤柱郵政局是現存仍然使用的最古老郵政局。

 

黃麻角道與東頭灣道

 
由此前行有兩條路線可走,轉入黃麻角道,即見一座1930年代以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興建的兩層高樓房。它原是私人住宅,戰後政府購入改作公立醫局,附設產科病房,應付增加的人口。繼續向前,過了聖士提反書院便到達開埠初期闢建的赤柱軍人墳場。
 
若走東頭灣道,經過香港航海學校和聖士提反書院正門,可往懲教署在2002年開設的香港懲教博物館。馬路盡頭是1937年落成的赤柱監獄和職員宿舍,宿舍範圍有一座同年建成的清真寺,給信奉伊斯蘭教的監獄署職員禮拜,但不對外開放。
 
聖士提反書院於1930年遷入赤柱,1938年創辦附屬小學。日佔時期,日軍將該校聯同赤柱監獄職員宿舍闢作拘留營,囚禁約2,800名敵國外籍平民。期間有121人死亡,包括1945年1月16日被美軍誤炸的14名營友。死者葬於毗鄰的赤柱軍人墳場。戰後成為下葬陣亡軍人、義勇軍和英軍服務團成員的地方,現由英聯邦戰爭墓地委員會(Commonwealth War Graves Commission)管理。
 
踏進赤柱軍人墳場,不其然令人肅然起敬。
踏進赤柱軍人墳場,不其然令人肅然起敬。
 

赤柱的蛻變

 
赤柱本是一條漁村,其蛻變始於上世紀30年代。除了有貴族學校聖士提反書院遷入,還有軍事設施、赤柱監獄和馬坑監獄相繼落成。此外,天主教的瑪利諾男修會(美國天主教傳教會)和嘉爾默羅聖衣會亦在此時在赤柱村道建立修院,人口因此增加了不少。
 
到了70年代,漁業開始衰退,赤柱街市轉型,變成售賣各類衣飾物品的市集,並逐漸伸延至鄰近街道,吸引大批遊客到來。90年代初,政府清拆馬坑村寮屋區,在原址興建馬坑邨、居屋和赤柱廣場,及重置美利樓,令赤柱面貌大變。
 
美利樓原位於中環美利軍營內,是一座建於1846年的軍官會所。1963年交回政府後,曾供差餉物業估價署使用。1978年列為一級歷史建築,但政府無意保留這座舊營房,因為已計劃預留該地給中國銀行興建新總行大廈。1982年美利樓拆卸,原有的花崗石塊保留下來,編號存放於倉庫。直至1998年覓得馬坑村舊址重置,2000年揭幕,變成一座商場。
 
赤柱灣是最多遊人聚集的地方,2004年政府在此展開海濱改善工程,美化八間屋、水僊古廟、天后古廟至美利樓一段沿海地帶,帶來不少生氣。2007年在美利樓旁興建公眾碼頭,重置舊卜公碼頭的鋼篷頂(1909年為卜公碼頭建造,1966年搬往摩士公園作為涼亭上蓋)。但與美利樓一樣,此鋼篷頂經過搬遷後已失去原有的歷史意義了。
 

八間屋與水神廟

 
八間屋是指八間相連的單層磚屋,1930年代由英軍建造,以安置黃麻角村的村民。當時英軍選址該村興建炮台,所以另建新屋作補償。八間屋現在接近旅遊區,地價颷升,部分村民的後人已將房屋出售,或租予外籍人士居住了。
 
赤柱有三間供奉水神的廟宇,分別是天后、水僊和北帝,保護漁民出海平安。歷史最悠久的是始建於乾隆32年(1767)的天后古廟,據說它坐落於赤柱村的「蟹頭」,以鎮壓「橫行」所帶來的不安寧。除了天后像,廟內還供奉20多位神祇,數量之多是民間廟宇之冠。最特別的是有一張老虎皮,據說這隻老虎是1942年由錫克教警員射殺的,懸掛了那麼多年,已教香火薰得全黑了。
 
(圖片:作者提供)

陳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