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我相信香港的未來

馬雲認為,香港並不只是屬於香港的,也不只屬於中國,而是屬於世界、屬於這個世紀的;香港人不應只看到香港,年輕人該放眼世界各地。

編按:在5月18日舉行的第199屆學位頒授典禮上,香港大學校監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頒授名譽博士學位予三位傑出人士。三位名譽博士為名譽科學博士鄧青雲、名譽社會科學博士馬雲及名譽社會科學博士蒙德揚。馬雲博士代表各名譽博士致謝詞,內容摘錄如下:

一、感謝

這個學位頒授典禮是個古老、隆重的儀式,我非常感動。

感謝港大給我的榮譽和信任。

我高考考過三次,但做夢也沒想到有一天可以成為博士。雖然考不上大學,但我沒有放棄嘗試,失敗了就重考一遍,考了又考。所以,我的故事告訴大家,一些努力不懈的人,即使屢試屢敗也沒關係,千萬別放棄,因為總有一天像香港大學這樣的好學校會等着你。

鄧青雲教授,蒙德揚博士,我很榮幸成為你們其中的一員,能代表你們致謝詞是我的榮幸。

我還想感謝Professor Charles Schencking所寫的讚詞。我想我應該沒有那麼好。而且,我認為我今天得此殊榮,並不是因為我已經夠資格了,所以我會繼續努力,總有一天能證明我實至名歸。

二、企業家和科學家

香港大學頒發的名譽社會科學博士,不是僅僅對我的認可,更是對企業家這個群體的認可。

我認為企業家是社會科學中的科學家。企業家和科學家有共通之處,都要大膽冒險,都要創新。科學家找出穩妥地做好事情的方法,企業家則考慮如何高效地做事。

多數人是因為看見而相信,而像我們這樣的人,是因為相信而看見。

我們開始創業的時候,沒有錢,沒有資源,什麼都沒有,唯一擁有的就是我們相信未來,我們抱有夢想。我們犯了無數錯誤,唯一沒做錯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永不放棄。

企業家和錢打交道。但我認為,真正的企業家不只懂得賺錢,還懂得怎樣運用金錢,人生並不是為了錢財而活,努力工作所求的也不是金錢。擁有100萬財產的時候,這些錢是你的錢;財富增至1,000萬的時候,錢已經開始帶來麻煩;當你擁有1億,我相信這些錢已經不是你一個人的財產,反映的是社會對你的信任,社會信任你能更好地運用這筆錢。所以真正的企業家並不會尋找社會漏洞去賺錢,不會藉着社會問題的破口來壓榨弱勢謀利,而是去彌補社會存在的漏洞,解決社會問題。

三、包容、創新與年輕人

全世界有許多優秀的城市,但香港是我所見過的城市之中最好的一個。香港是我在家鄉以外去得最多的地方。我覺得香港吸引我、吸引很多人是因為這三大寶藏:包容,創新和年輕人。

我喜歡香港,香港的獨特之處在於包容,在於開放的精神。

正是由於開放的貿易,開放的文化,開放的政策,才成就了今天的香港。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地方,在這麼小的地方,講着這麼多國家的語言,有着這麼多膚色,如此不同,又如此相同。

今天,許多年輕人、許多的人都說香港面對着很多問題,但任何一個城市都有問題要面對。人們說香港的年輕人有問題,其實不管哪裏的年輕人也有各自的問題。(真正的)出路就在於怎樣解決這些問題,怎樣面對這些難題,怎樣反過來挑戰這些難題。我對香港有信心,香港能找到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我喜歡香港的年輕人。我還記得我年輕時看很多香港電影,非常憧憬到香港來。香港非常美好;童年時,我心裏幻想只要能到香港一遊,那就非常了不起,更不敢談在香港唸書,在港大唸書。今天在校園裏,我看到許許多多年輕人。我羡慕他們,也尊敬他們,希望他們會愈來愈優秀。我有點希望今天不是拿到一個博士學位,而是還沒拿到學位,手裏剛接過入學通知,開始在大學讀書。

因為包容,因為有優秀的年輕人,所以香港可以擁抱創新,香港有全世界最好的創新的環境和條件。最近內地和香港都在熱議香港將成為亞洲下一個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內地有市場,香港有人才有資本,我相信香港並不只是屬於香港的,也不只屬於中國,而是屬於世界、屬於這個世紀的;香港人不應只看到香港,年輕人要放眼世界各地。

香港年輕人的眼睛要往外看,不只要解決香港的問題,還要解決世界的問題,別人的問題。我相信,世上有很多專家,但沒有人是未來的專家,所有的專家都只是昨日的專家;我們只有非常努力,才有可能迎來變成專家的一天。香港要藉着創新來解決未來的問題。香港可以成功,但是世界變化極為急速:香港過去是貿易的中心,但是貿易今貌因着科技而起了極大的變化。未來的貿易不再是B to C,而是C to B。未來貿易的較勁不再是關於貨櫃箱,而是關乎包裝;在未來,貿易不再是中國製造、美國製造,而是印度製造。所以,我們必須改變。香港只有迎接改變,才可以成為新的國際貿易中心。

香港沒錯是金融中心,但今天我們要趕上的是金融科技和科技創新。香港應該成為這方面的先驅和領導者。

四、 未來

在過去半年以來,我差不多與校監見面五次。每一次我們談到年輕人,我們都談論科學,談論創新,談論香港的未來。

我認為未來30年世界會發生巨變。新的科技革命會改變整個社會。我們若不想科技革命變成社會的革命,我們要從現在起就作出改變。我們會面臨巨大的挑戰;在所有的挑戰當中,教育是最大的挑戰。今天就算是世界一流的大學,也要面臨同樣的挑戰。我們現在教導孩子的一切,都從過去200年(而來);我們教給他們的一切,將來都會為機器所超越。故此,我們要思考在未來怎樣教育孩子才是最好的方法,要思考教育的內容在未來究竟應該是什麼。我們要教學生贏過機器──我自己深信人類終將贏過機器,因為機器有的只是晶片,人類卻有一顆心。

教育制度需要從今天起改變。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競爭,是學習能力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

在過去20年,我們將人訓練得像機器;未來20年,機器會製造得像人類。如果我們像機器那樣思考,問題就來了。未來不是靠知識驅動,是智慧驅動,是體驗驅動;過去以製造為中心,未來以創造為中心。所以,在未來,我們不再只注重智商、情商,還要追求LQ,愛商。只有在我們真正在乎別人、希望別人成功,甚至是比我們自己更成功的時候,我們才有機會成功(適應未來的世界)。

過去,在我心中,香港是離外面的世界最近的中國城市;今天,我相信香港將會是跟未來最接近的城市。

我相信香港,相信香港的年輕人,相信香港的未來,相信香港大學。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