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1998年吧,我首次認真留意財政預算案。那些年,在香港大學旁聽張五常教授的經濟課, 一次大教授走進課室,即破口大罵:發神經!怎可能有盈餘?
財爺繼續估錯數
18年前,當時是財政司長的曾蔭權,在他任內的第三份財政預算案估計:「在1998至99年度,本港將有107億元盈餘,在中期預測的其餘三個年度,還會增加708億元。」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一年後曾司長在他第四份預算案中承認:「綜合2,451億元的總開支和2,206億元的總收入,所得結果是245億元的赤字。」
爬格子幾年,我事後孔明也評論過另一位曾司長過去三份財政預算案。
第一次,我建議政府減低對不穩定稅收來源的依賴;第二次,我指出過去幾年政府收入增長,遠超經濟增長,並問這現象是內地「40,000億」救市曇花一現的副產品,還是中國成為資金出口國後中港融合的新趨勢?第三次,在滿意度創五年新高的情況下我只敢話:「財爺繼續估錯數,庫房繼續水浸,政府繼續唔派錢,冇新意。」
今次,我站在本土薯片叔叔那邊繼續寫,能夠長寫長有全靠後張五常時期香港經濟評論界充斥着怪談謬論。
批評三流謬論 不用一級腦子
例一,一如所料,薯片叔叔今次再估錯數。見怪不怪,怪的是有評論指經濟好時才派糖是「逆周期措施」。順周期逆周期反轉再反轉,可能是手民之誤。但指結構性估錯數為市民製造錯誤預期兼令政府長遠政策無法實行,是對現代宏觀經濟學太無知了。現代宏觀經濟學強調理性預期,薯片叔叔結構性估錯數,市場只會見怪不怪,政府更是心知肚明。論長遠,有什麼長遠得過未來基金?長遠政策不是不能為,是政府堅持有所不為。
例二,亦有評論稱派錢是低質量支出,醫療、教育、及基建等主要經常開支才是有質素的公共開支。低質量議事,難道錢派到手上市民有病不會睇醫生、進修不會報學校、出街不會搭 Uber?有質素論政,出街冇 Uber 搭才關政府事,沒有任何經濟定律話過政府投資醫療、教育、及基建的社會回報必定高過私人投資。
例三,更有評論話今年大部分盈餘都派晒,下年有赤字出現都未定。這已是加減數程度的邏輯,下年有否赤字,關乎下年的收入和支出。今年派晒大部分盈餘,是去年的盈餘。下年有赤字都未定,下年有盈餘亦未定。而即使下年有赤字,政府還可動用近萬億儲備。
隨着大教授近年減產,一級腦子評財政預算案幾乎已成絕響。但批評三流腦子的怪談謬論,用不着一級腦子。
原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亞新社)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