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年的《人語響,文字留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3年),講的是「當代語學大師的側影」,他們「走下講壇,卸下學術袍子,他們到底會是怎樣的一個人」?
尋常日子
上世紀70年代,在美國加州三藩市的一個語言學會年會,張洪年當時仍是年輕學人,負責接前輩、語音學大師返回柏克萊。張洪年當司機,乘客包括趙元任、周法高、李方桂、張琨。四位學者,兩位(周法高、張琨)是他的老師,其他兩位是「師公」輩份。
車程只有短短10多分鐘,但因為外面下着大雨,視線不清,這位「司機」「任重道遠」,得把四位語言學大師安全送返柏克萊。任務完成,張洪年「回到家裏,手心還在冒汗,雙腿痠疼」,可見他緊張極了。
事隔近半個世紀,回想起來,張洪年說:「這一趟車程,能和四位大師濟濟同車,並坐談天,畢生難忘。」
張洪年書寫《人語響,文字留痕》,是想呈現語學大師「象牙塔以外的生活和情趣,他們的個人情懷」。
前塵往事,作者憑記憶書寫下來,很多時候說的都是「生活細事」、「逸聞趣事」,正如張洪年說的:「從這些小故事中,想見其人,想像那個年代應該是多麼教人興奮的時代。」
好,就先從張洪年到趙元任先生家中作客,趙元任夫人「趙師母」燉的雞湯說起:「兩隻肥雞,幾棵大白菜,燉上三四個小時,奶白色的湯……」雞肉滋味得很,湯,好喝極了。
廚藝·品味
張洪年《人語響,文字留痕》談及的幾位語言學大師,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為《教我如何不想他》譜曲的趙元任先生。趙師母說:「別人總以為這是趙先生的大作。其實這歌是劉半農填詞,趙元任譜曲。」
趟師母為大家講了一段有趣往事:有一次在大學會堂音樂會,歌者詠唱《教我如何不想他》,吸引了不少同學到來,是想看看填詞人的「廬山真面目」,沒想到填詞人劉半農是位老先生。事後有同學寫了首打油詩:「教我如何不想他/閒來無事喝杯茶/原來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趙師母廚藝了得,她曾經寫過一本中國食譜《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很受歡迎。張洪年亦曾隨趙師母到美國三藩市中國城買菜、買金華火腿、山東蝦。「來回一趟,接着就是一頓豐盛的晚宴。」
「做菜有的時候比做學問更難。做學問出了問題,可以再來;做飯出了問題,可不容易解決。」
趙師母說做飯都是憑直覺,直覺是從經驗而來……下廚幾十年煎煮燉熬,已是從心所欲,揮灑自如。她的食譜就是她的心經。
趙師母愛美,「但日常穿着卻十分簡樸」。她有一個皮箱,「全是一幅幅嶄新的衣料,五色繽紛。有一幅湖水淡藍的真絲,薄如蟬翼。」
一箱的珍藏,「正說明愛美是人的天性。」
張洪年說:「趙師母豪情大性,可是什麼是美的物品,難逃她的慧眼,正如什麼是美食,一經她品嘗,就不同身價。」
喝「馬踢你」的紳士
張洪年在《人語響,文字留痕》談及趙元任先生的生活趣事,包括先生與夫人愛行超市,「兩老在一排排貨品陳列架之間的走道中,來回梭巡,買點什麼,總會逛上半個小時。」
讓我想起十多年前在中環置地廣場,曾不止一次看到作家劉以鬯夫婦在商場內散步。「來回散步,老當益壯,算是一天的優悠運動。」
下午5時,趙先生「穿上深色西裝,繫上紅領帶,為自己準備一杯Martini,擱上一顆紅櫻桃」。
雞尾酒是趙先生留給自己喝的,櫻桃是給趙師母的。
趙元任給Martini起了個中國名字,叫「馬踢你」。他的解釋:「按標準國語發音,『馬踢你』的『你』當讀輕聲,所以整個三字詞語發音正和Martini分毫不差。」
說起兩人當年(1921年6月1日)的簡單婚禮,通告是用白話文寫成,而證婚人乃白話運動先驅人物胡適:「他們堅持掌握自我的權利,爭取婚姻的自由。」
根據張洪年的觀察:「趙先生逢事必記的習慣,可是自小養成。據說他從十四歲(1906年)就開始寫日記,一直到去世前一個月(1982年),還寫下最後一段日記。「Up late, took a nap after breakfast. PM took another nap.」
一天來兩趟小睡,誠人生快事也。
「趙先生還有另外一樣強項,就是他除了筆錄所聞所見之外,而且勤於收錄各樣實物為憑。」
有關物品,「現在都保存在加州大學圖書館中,供有心人閱讀使用。」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綜合轉載,題為編輯擬。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