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為作者在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新年展望論壇:巨變下的開放與復甦」中演講全文。)
這幾年,我特別關注全球化問題。早在2020年,我就非常擔心全球會陷入半脫鈎、半冷戰以及半球化的境地。這兩年,「全球化」這個詞在媒體上經常出現,《紐約時報》上月做了一個統計,從1月到11月期間,這個詞在123篇文章裏出現,所以大家都很關注。
大家知道,這一波全球化始於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追源溯流,毫無疑問是在1945年二戰之後啟動的新一波全球化。歐洲接受了馬歇爾的援助計劃而復甦,在美國領導之下,開始了全球化浪潮,但這次全球化的浪潮,蘇聯集團實際上被排擠在外。
1949年,蘇聯跟東歐國家成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經互會是社會主義陣營的經濟共同體,完全是計劃經濟,所以兩個體制是不相融的。這個相融是因為在冷戰結束之後,出現了新的現象。
全球化的4個現象
第一個重要現象就是世界各國推崇市場經濟。自由資本主義被英美廣泛接受,中國與西方都在尋找新的道路。中國連《憲法》都改了,我們講的是中國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那什麼叫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美國克林頓也將民主黨轉型,從極為重視福利的政策開始往中間轉向,也就是「第三條道路」。第三條道路不僅在美國出現,英國工黨也一樣,貝理雅也改變了英國工黨的左傾。
大家都往中間走,這不僅意味着大家都朝市場主導的方向走,希望透過市場來調節和發展經濟,這也導致了第二個重要現象發生:中美就雙方如何啟動、引導全球發展這一問題達成了重要共識。美國有技術、有資本,中國有市場,中美達成的共識促成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此後經濟快速騰飛,以及全球化步伐愈來愈快。美國工人因跨國企業紛紛轉向中國而失業,同時中國的工人在這一進程中雖然獲益,但也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和極大的剝削。
大家都知道有一本很出名的書《世界是平的》,整個世界好像進入了一個沒有國界的年代。貿易無國界、資本無國界、科技無國界,愈來愈多的人要把壁壘打破。大量外國的資本、技術進入中國,投資壁壘逐漸開始被拆除。投資也不是單向的,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去,在西方開始收購企業,這是第三個現象。
第四個重要現象就是,經濟中心不斷向西移動。也就是從日本向西移動到「四小龍」,再繼續西移,中國成了冷戰後全球化的新中心。
全球化的4個變化
但現在全球也發生了一些重要變化。第一,大家好像愈來愈從市場經濟裏後退。中國的情況有目共睹,大家都非常清楚,近年來「國進民退」的現象非常嚴重。即便美國拜登政府,不管是晶圓法案,還是通脹消減法案,裏面都大量塞入了國家主導的發展計劃,補貼美國的工業,並鼓勵美國企業回流,強調美國製造。大家可以說美國的情況跟中國不太一樣,但她也開始運用國家力量去驅動經濟發展,美國在學中國,尤其以現任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為主導的美國發展計劃裏,可以明顯看出這一點。
第二,中美現在完全沒有共識,從有共識到沒有共識。
第三,重建圍牆與壁壘。從特朗普上台,這一趨勢已經難以逆轉,未來的美國不管誰上台都是如此,美國對中國的關稅不可能取消。特別是對中國高科技領域的圍剿與遏制,所謂「小院高牆」戰略就是美國希望阻止中國在高技術領域超越美國。過去所強調的無國界、全球化的發展模式受到了重大的挑戰。現在技術、人才方面的交流限制愈來愈多,貿易壁壘也愈來愈高。我們剛才也提到,從1998年開始,中國的FDI(外國直接投資)降到了歷史新低點,特別今年是負增長,這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現象。
第四,我覺得經濟發展的重心在繼續西移。假如說二戰之後的全球化重心是從日本轉向「四小龍」再到中國,現在則是向印度移動。大家都知道,今年印度總理莫迪訪問華盛頓,跟拜登的會晤被視為和當年鄧小平訪美一樣的重要和具歷史意義。1979年鄧小平訪問美國,奠定了蘇聯最終的解體。今天印度跟美國的聯手,會給中國的發展帶來多大的衝擊?我們還不知道,但毫無疑問,今天從特斯拉(Tesla)到蘋果(Apple),大家都愈來愈看重印度市場。
印度今年GDP以及未來的增長都被全球看好,所以現在大量資金湧入印度,這也是一種新現象。新三角關係已經出現,美國-中國-印度這一新三角,取代了美國-蘇聯-中國的舊三角,這會如何改寫全球地緣政治和經濟架構,現在還無法預測。我們已經看到印度最大的企業塔塔在印度南部投資建立蘋果的生產線,富士康在鄭州、在東莞的工廠的盛況不再。
重置全球化的4個「不」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如何去重置全球化?有4個「不」和4個「保」。4個「不」中有3個,我都在不同的場合做過一些分享,在我的新書《一球兩制:半球化、半脫鈎與半冷戰》裏也談到這個問題。
第一,不打仗。過去4、5年裏,我一直在寫文章,都在強調不打仗。我堅信海峽兩岸是不能動武的。我們從種種現象可以看出,中國現在全力發展經濟,如果大家去過福建,可知當地建成了第一條跨海高速鐵路,如果中國即將打仗,就不會修它了。所以我覺得不可能打仗。過去幾年,很多人都在說隨時要準備打仗,我說這是不會發生的。在這一次三藩市的峰會,中方發出了非常清晰的信息,中國沒有要武力統一台灣的計劃。我們都知道,從19世紀末開始的全球化浪潮,就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徹底中斷,然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後又發生冷戰,把整個蘇聯集團都排擠在全球化的浪潮之外,所以不能打仗。
第二,不對抗。我們應該不斷思考如何尋找跟全球共存的最大公約數,不要不停地強調我們與別人之間的不同。這幾年我們特別喜歡跟別人講不同,有沒有必要呢?我們不能否認,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存在不同。但是,我們應該強調我們的相同之處,這很重要。不要講我們的價值觀跟別人不一樣,我們都說要建立命運共同體了,那可以強調命運共同體,因為命運共同體是休戚與共的。多強調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普世價值,多強調社會的多元與包容,要交流,不要對抗。我們要努力縮小與別人的認知差距,這次三藩市峰會,中方宣布未來5年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訪問中國,就是要促進大家的交流與理解。
第三,不脫鈎。我覺得不脫鈎很重要,絕對不能脫,美國要脫,我們也堅決不脫。我們知道,中國只有跟美國搞好關係,才能跟其他國家搞好關係。習拜會後,日本和韓國就立刻與中國恢復高層接觸,這是世界的現實,中美關係搞不好,對我們是不利的。在貿易關係上,在很多層面上,中美都不能脫鈎。今天我們面臨着非常大的挑戰,最大的挑戰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州長準備競選總統,要成為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他最早提出不准中國人在佛羅里達州買房子,就在前幾天,又提出不准中國人到佛羅里達的公立大學就讀,政府的公立大學不可以錄取任何中國學生,這是非常瘋狂的,我們不能隨着這些人起舞。
第四,不將貿易武器化。因為貿易武器化之後,就是變相脫鈎。在疫情期間,我們的對澳政策讓澳洲很不高興,整個西方人覺得中國人隨時會拿出貿易作為武器來制服他們,這對我們沒有任何益處。事實證明,最終對澳洲也沒有產生任何效應,而是相反的效果。美國也一樣,美國這幾年加大關稅,不是最終也沒有實現他們的目標嗎?今天這麼多中國企業到越南等地辦廠,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東西少了,但從東南亞國家進口的東西,很多零部件都是來自中國,甚至墨西哥製造的產品,其中不少零部件都是來自中國。
以上是4個「不」和,除此之外,還有4個「保」。
重置全球化的4個「保」
第一,確保全球經濟的多極化。為了全世界的和平發展,政治的多極化和安全的多極化很重要。這方面我們很困難,為什麼?因為你要拉歐洲人去反對美國,在政治上和安全上是很困難的,但是在經濟上是有可能的,對不對?今天德國大眾汽車在中國生產了多少電動車?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不僅在中國市場出售,而且要出售到歐洲和全世界,所以中德的經濟關係至關重要,我們有共同的利益,這就是要拉歐洲人來支持我們。歐盟在全球經濟的多極世界裏無疑佔一極,所以要建立全球經濟的多極化,我覺得是有可能的。美國極度害怕多極世界,並力爭維持一個已經不復存在的單極秩序,但多極世界比任何其他秩序都更符合美國的利益。
一帶一路毫無疑義是好的戰略,也是實現經濟多極化的重要舉措。但我們在一帶一路裏有很多具體運作存在較大問題,高鐵、港口等基建專案有利當地的經濟發展,我們的高鐵確實很好,但造價昂貴,回本是個問題,也帶來了債務問題,斯里蘭卡的港口就是一個例子。地緣政治也導致歐洲、美國紛紛推出歐版、美版的一帶一路倡議。現在印尼、寮國也開通了中國的高鐵,這次習主席去越南訪問,我們馬上要建造中國和越南之間的高鐵,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大家知道,越南與中國的關係時好時壞,總是防範中國,這條高鐵建完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隨時乘着高鐵就到河內了,但越南人竟然同意我們建這條高鐵。如果能夠建立中國和越南之間的高鐵,這一定可以拉近中國與越南以及東盟的經濟合作的紐帶。
第二,確保中國進一步的開放。這個話題講了很久了,為什麼還是有人懷疑呢?這是需要探討的問題。儘管我們不停地講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國策,絕不會動搖,但總是令外界懷疑。疫情中發生的與世隔絕的心態,在我們走出疫情一年之後必須改變。同時我們已經講了多年的改革舉措,迄今沒有實現的要儘早落實。我們一會兒鼓勵和肯定民營企業對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一會兒又出現國進民退現象,一會兒聲稱民營企業家是朋友,甚至列入《黨章》和《憲法》,一會兒又成為敵人,這樣不行。我們也不喜歡美國一會兒把我們當朋友,一會兒當敵人,所以同樣,我們也不能把民營企業家一會兒當朋友,一會兒當敵人。讓國營、民營、外企都享受同樣待遇,誰都不要特殊的待遇,一致公平就可以了。
第三,確保中國宏觀政策的一致性。我們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鄧小平明確提出: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100年不動搖。宏觀政策上一定要有一致性、要穩定、不要隨時變化。這兩年着急地把互聯網、教培、房地產整頓成現在這樣子,往死裏打;現在經濟不好了,又着急了,搞得人心惶惶。現在可能大家都問政策怎麼還不出爐呀?多一點政策刺激好不好。但其實又不是很現實的,隨時都在期待有新政策出來,這怎麼可能呢?一會兒東,一會兒西,大家都很累,還不如少一些政策的干預。
第四,確保源頭創新。我們過去40年靠複製,今天中國發展到這個階段,必定要搞創新,沒有創新是不可能的。創新來自哪裏?來自於我們願意在科技領域的投入。中國去年研發(R & D)的投入已經佔到了GDP的2.54%,全球排名第13,但是低過日本的3.3%、韓國的4.2%、美國的3.45%。尤其在大學研究的投入,所謂的Basic Research,我們才佔整體研發費用的6.57%,到2025年有望達到8%,跟美國比的話差太遠了,美國可以佔到15%到25%之間。所以,只有大學的研究做得好,科技創新有突破,經濟才有可能發展好,所以歡迎大家繼續回來學習,謝謝!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