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如何融入香港在國家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定位?

青年宜放眼大灣區的區域協作可能,及早融入大灣區建設,從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與經濟實力。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1月31日在20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講話提及: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從兩個維度來研究和布局:一是更有針對性地加快補上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弱項,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二是提升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推動力。

筆者認為港澳青年人才應把握新發展格局的機遇,配合國家所需、港澳所長,投身相關專業,拼棄舊有思維,放眼醫療、法律、金融以外的專業,順應時代的步伐來規劃未來。

「善學、善用」的態度

以糧食產業為例,我國產業鏈及供應鏈自改革開放至今取得了重大成功。我國作為人口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的國家。單論糧食供應而言,我國目前可依靠內部糧食供應應付80%的國內糧食需求,未來將會進一步拓展我國內部自給自足的糧食供應基礎。因此基因改造、畜用醫藥、糧食儲存、糧食加工、運輸物流、冷鏈技術等相應產業亦應運而起,構成我國的新興專業,相關人才需求加劇,因此薪酬待遇以及晉升機會比比皆是。

而香港作為大灣區內的一員,港府投資大量資源於創科發展,致力推動產學研的進程。而香港的大專院校的基礎科研遠遠領先實際市場應用,加上應用型學科的設立難以在短時間內追上基礎科研成果的步伐。因此,投身STEAM學科的青年宜把握機遇,提升本港院校學術成果的應用,以「善學、善用」的態度,提升香港科研成果的市場化效能及產業鏈,從而協助我國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解決外國「卡脖子」問題。

善用灣區城市的產業效能

而科技以外,香港在全面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國內大循環的覆蓋面方面亦有所見長。港商北上設廠,開設先進生產線,早於80、90年代已取得重大成功,當時除了為香港帶來龐大的經濟收益,亦成功與內地區域協調發展。因此,大灣區城市間的合作,早有先例可循。

對於青年而言,善用其他大灣區城市的產業效能亦非癡人說夢。例如港府設立的創業基金按年增加,大量初創企業在初業初期便取得逾百萬元資本,兩地的政策合作,令兩地的商務、稅務及往返亦日趨成熟,一小時生活圈早已確立。所以青年宜放眼大灣區的區域協作可能,及早融入大灣區建設,從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與經濟實力。

顏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