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持續已兩年的情況下,灼見名家於2021年10月堅持舉辦7周年論壇,論壇主題是:香港下一個5年。特首林鄭月娥出席發表主題發言,引發廣泛的討論及報道,參加論壇的其他10位演講嘉賓都是一時之選,就政治新形勢、發展新思維、經濟新動力及金融新機遇提出真知灼見,為香港下一個5年把脈與建言。
灼見名家獨家專訪多位講者並整理論壇精彩發言內容,匯集成《香港下一個5年》專書內容,以讓讀者更深入掌握政經形勢的新發展和未來走向。
如同灼見名家傳媒社長文灼非在本書序言指出:「構思這個主題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在2021年初發表的『十四五』規劃提出香港的未來發展方向,特別是大灣區的機遇,讓香港的優勢可以充分發揮;另一方面,今年特首選舉後香港下一個五年將有什麼發展方略,是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事實上,2021年10月林鄭月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手筆之大,範圍之廣,影響之深,是回歸以來最令人矚目的施政願景,同時規劃出未來20年香港的發展藍圖;這也是香港首份敢於衝出深圳河以北的《施政報告》,因此引來林鄭月娥有意連任下屆特首的揣測。

林鄭月娥臨別「肺腑之言」
相隔數月後,林鄭月娥已宣布不尋求連任,她在7周年論壇發言時亦表示:「今日我講的任何說話亦都不是競選連任的政綱,大家可以視之為⼀位經歷了四年多磨煉的行政長官的肺腑之言。」這些「肺腑之言」,現已成為了她的臨別贈言,本書整理了林鄭月娥發言和答問環節全篇內容,讓讀者細嚼她對香港未來提出的願景和期許。
儘管自《港區國安法》出台後,香港的政治及社會局面漸趨穩定,林鄭月娥指出:「香港的形勢仍然是非常複雜,仍然會是千變萬化,尤其是在中美的鬥爭當中,我們其實是在風暴的中間,所以大家無論在日常的公務、做生意,或者就算是個人生活上都要保持警覺性,這樣就會安全大吉。」
她呼籲大家保持對香港的信心,「我覺得下一個5年、下一個10年、下一個15年,都是一個應該令大家稱心滿意的香港。」

史美倫:綠色金融帶來新機遇
香港的未來發展,除了與深圳加強合作及推動創科發展,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也很重要。香港交易所主席史美倫出席7周年論壇,以「ESG(環境、社會與企業管治)與金融發展」為題進行專題演講,探討香港未來金融發展如何配合「十四五」規劃及特區政府《施政報告》策略,尤其是在ESG投資主題和綠色金融方面的發展,香港及香港交易所應該如何把握當中的機遇。
史美倫指出,隨着全球社會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投資者近年對ESG投資的與趣亦大大提高,很多全球性的機構投資者在投資組合中,已規劃出部分資金投資於綠色產品和可持續的產品。在需求增加下,供應也要配合。她表示,港交所將把握背靠內地的獨特優勢,助力香港成為區內主要的綠色金融產品中心,保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為香港下一個5年繼續努力。

《國安法》及完善選舉制度後的新形勢
在本書的政治新形勢環節,本社獨家專訪保安局局長鄧炳強、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及紫荊黨黨主席李山,對時局作出獨到分析,讓讀者可窺見當前的政治局勢。
鄧炳強表示,保安局未來重中之重的工作是維護國家安全、香港安全,有效防範、制止和懲治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他指《基本法》第23條立法有實際需要,冀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展開諮詢,以進一步堵塞香港在國家安全方面的漏洞。
2021年立法會換屆選舉順利完成,絕大部分議席由建制派當選,社會上有人批評選舉結果清一色,有人認為投票率低是外部勢力干擾破壞,也有人指民調顯示,市民因抗拒新選舉制度等原因而不投票。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就此作出分析,對在符合愛國者標準之下,這次選舉是否仍可以說是「五光十色」,提出了他的看法。
主要由「海歸」(內地出國或出境的留學人員)組成的紫荊黨,並沒有黨員獲提名參選新一屆立法會選舉,但該黨主席李山受訪時強調,紫荊黨這次雖然因「客觀原因」未能參選,但希望為特區政府出謀獻策,以及培養、輸送管治人才。他又認為香港應發揮中西合璧的優勢,把人才吸收到香港,並對中國的發展作出貢獻。

灼見名家七周年論壇「發展新思維」環節:主持人文灼非(灼見名家傳媒社長)、凌嘉勤、蔡宏興、王緝憲。

北部都會區揭示發展新思維
被視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主要推手之一的規劃署前署長、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凌嘉勤,在發展新思維環節中,與華懋集團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蔡宏興及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王緝憲對談,北部都會區計劃成為討論重心。本社於相隔不足一個月後舉行「北部都會區規劃及創科新布局」論壇,再次邀請凌嘉勤發表專題演講,詳述北部都會區規劃願景,同樣得到熱烈反應。
本書整理他在以上兩個論壇的發言及本社獨家專訪,闡釋發展北部都會區的願景、目標、發展策略、行動方向及細節。北部都會區建設完成後居住人口可達250萬,將會是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創科重鎮,可望創造大量職位,他在本書詳述「五大就業板塊」,並強調北部都會區與深圳緊緊接壤,擁有區位優勢。
他指出,香港與深圳融合發展,形成「雙城三圈」格局,香港應利用港深融合為助力推動發展,任何大型基建項目,都應放在「雙城三圈」的座標來考慮,以善用發展機遇。
熟悉港深發展的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王緝憲教授形容,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是一次大突破,扭轉港英時代拒絕開發新界土地的格局。他直言,建設北部都會區的成功關鍵是政府必須更主動積極參與,提升執政能力,改變過去小政府的格局。
作為發展商,華懋集團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蔡宏興對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表示歡迎,預料可供發展土地數量將會大增,為長遠發展增添信心,但他希望政府能鬆綁土地審批制度,加快諮詢及環評等審批程序,盡快紓緩土地不足及房屋短缺的燃眉之急。

提升金融中心地位 吸引創科人才
如何把握大灣區的發展機遇,進一步提升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以及善用國際化、基礎科研強勁等優勢吸引創科人才,發展香港的經濟新引擎,是7周年論壇主講嘉賓在經濟新動力環節的討論重點。
廣東凱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管喬中認為,中港融合已成大勢所勢,「香港可以突出自己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不同的特點、優勢,甚至在某些領域擔當引領的角色,相信中央也樂見其成。」尤其香港在國際金融、法律、行政效率、教育方面都非常成熟,如果好好把握機會和其他9個城市分工合作,將會是共贏。
華潤集團粵港澳大灣區首席戰略官李浩然表示,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資可以扮演發揮積極作用的角色。以華潤為例,旗下華潤創業便與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及合作備忘錄,攜手成立創科投資平台,同時也在香港舉辦大型招聘計劃,吸引香港優秀人才至大灣區發展。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指出,「香港有國際化、基礎科研強勁等優勢,但市場和人才是創科關鍵。」他認為香港需要背靠國內市場,並鼓勵更多本地人才投入創科行列,才能提升競爭力。同時也要讓香港成為吸引全球人才的中心,如同美國矽谷一樣。
誠如文灼非在序言中說:「過去四分之一世紀香港歷盡亞洲風暴、樓市泡沫、律政紛爭、沙士危機、經濟蕭條、金融海嘯、國教爭議、金鐘佔領、旺角暴亂、修例風波、移民風潮、世紀疫症⋯⋯都能夠化險為夷,氣數未盡,下一個5年,我們將有新的機遇、新的發展,走出困局,迎接港人治港的下一個25年。」
新書介紹
書名:《香港下一個5年》
編著:灼見名家編輯部
出版社:灼見名家
出版日期:202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