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從來都是惹人爭議,怎樣才算得上優質教育?教與學的範疇、範式是無邊界、無限大,誰能夠、誰應該站在教育的遼闊平台,話語權應操在誰人手裏?一枝獨秀與百花齊放,誰領風騷?當中的矛盾齟齬是沒完沒了!
教師當自強 勿推搪責任
新舊媒體一本正經認為,報道、評論新聞是專業責任,沒有義務承擔教育角色。但實質上媒體的廣播力、影響力、真假新聞,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教好或教壞年輕一輩,力量實在是非比尋常!
近代以來,學校教育要肩負育人的神聖使命,是主筋脊骨,社會大眾無多大異議,但教育現場的政策規劃是否已備妥清楚長、短鏡,設定短、中、長期的目標,由此開展連貫的政策?教育資源投放是否到位,學校行政效率是否得到兼顧?以及更重要的,負責在課堂內外,授課的教師們能向「靈魂工程」的嚮往,為學生負上不懈的努力,並以此為終身志業?抑或得過且過,撐着教育條例的社會福利保護大傘,假照請,糧就支足,臉不紅耳不熱的持着「專業」的外衣,繼續大談師道,誤人子弟?
大千世界的外在變化,學校教育總得要應變,真正以學生為本的盡責教師們,當要自強不息,在課程、考評、社群文化、資訊科技學知識、技能與態度的認知上,專業水平上要鞏固並與日俱進,才能夠應對社會急遽的變化。但巧婦也得要有米炊,四周燈火支援要足夠!
一校兩社工 擴展至幼園
還是在九七回歸之前,民間社會未如此分化,學界與社工界,以增強學生支援系統為本的大共識,不斷向政府提出一校一社工的長遠政策落實。
筆者與幾位學界及社工界的朋友,往見其時當值的立法會議員,其中一位尊貴的在發言:「我唸中學的時候,哪有什麼社工輔導?今天,還不是一樣有全人成長,政府能有這麼多的資源長期投放在這政策裏?值不值呢?」20多年,時間飛逝,這句話,筆者卻記憶猶新。
有心人繼續奔走,在價值扭曲的時代,於複雜多變的社會裏,仍向前走,直到今天,已有一校兩社工,不單惠及中學生、小學生,且逐步擴展到幼稚園的學習階段,教師與社工相互合作,教導與輔導,捨長補短,更牽動背後兩層的學校與社工機構永續互動,大大有利於學生及家庭教育。
如果,要說香港教育可向外面世界強調其中一項的強項及特色,一校兩社工的政策必入選無異。這並非炫耀誇談,而是實實在在的為在校學生建立很好的支援系統。
一校一醫護 莫延治學生
上兩周,筆者曾提及「一校一醫護」的政府政策規劃,醫療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當中再舉出常談之理,以及迫切需要,贊成者有之;認為道理全對,以香港的實況,卻此路不通者有之,前者多是學界前線,具親身照顧學生頭暈身熱乃至危急經歷,有切身感受的學校同工;認為此路不通的,多是學界以外的「理性」而又「冷靜」專業界別的朋友。
再重提一點,在2003年沙士大爆發前,筆者已公開提出一校一醫護政策。在這之前,學校設施已常存怪狀,即每間學校都有「醫療室」的設施,但醫什麼?療什麼?塗塗擦擦消毒酒精就是,教師並非醫療專業,學生有病不能看,藥不能施,輕症等候家人接返,學生等候接返求醫的時間可長可短,病情會否趨於嚴重,不在考量之內!重症出現,必須等待救護車抬走,什麼黃金救人時間,根本難在校園出現。
直至現在,校園醫療室的功能與作用,依然虛假地存在。2003年大面積的沙士病毒出現,再到今天更大範圍的世紀疫情,更長時間侵襲的新冠狀病毒侵襲,還未能引起政府認真考慮,於可見的5年或10年內落實一校一醫護政策?
敢於當先行 歲月不能跎
當教育規劃敢於帶領社會發展,學生為本在前,能也為也!當安於現狀見招拆招,永遠被動地身處保守常態的話,能也會變作不能。
由一校一醫護的入時政策,積極帶動擴大非本地醫科畢業生來港執業,增加本地大學醫科學額、護士亦然的政策,是可行並應該進行的。另外,可再多加考慮的,本港中醫受專業培育畢業的不在少數,而特准註冊中醫也很多,這些醫學人才引入校園,同樣有助學生安全及健康系統建構,是否又不能考慮呢?
社會善忘,歷屆政府提出香港教育要發展成亞太地區的樞紐,都知歲月不能蹉跎,但準備及行動如何?香港的教育規劃,是要帶領社會發展?抑或漸漸落後而不自覺?這裏的教育又憑什麼挽留有能力遠走的家長及學生?同樣,又怎樣吸引來自大陸及各地有能力的家長及學生,選擇來香港就讀,落地生根呢?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