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上文提到,2020年過後的10年,突顯「善治」的威權民主有可能成為新的流行趨勢。)
九、性少數群體被普遍接受與文化包容
1968年的民權運動也為美國女權運動推波助瀾。美國女權主義者格洛麗亞·斯泰因(Gloria Marie Steinem),在1969年發表〈在黑人權力之後,是婦女的解放〉一文,要求給予婦女平等權力。女權運動吸引了不同種族、背景和政治信仰的女性參與其中。隨着女權運動的浪潮席捲美國,1972年,平等權利修正案(ERA)在美國成為法律。1975年,「美國女性」當選《時代》雜誌「年度人物」。
未來10年,在全球範圍內,同性戀(性少數群體)平權運動將會獲得更大範圍的支持。同性戀平權運動也是發端於1968年的民權運動,繼2003年同性戀婚姻在美國合法化之後,過去10年,在同性婚姻平等、同性收養以及變性人權利等方面,美國的法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2020年,美國最高法院確認1964年《民權法》禁止性別歧視的法律擴大到基於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歧視。
中國社會和官方對同性戀的立場也開始緩慢地發生變化,中國在1997年不再將同性戀視為犯罪,在2001年將同性戀從精神病手冊中移除。2019年在《民法典》審議稿徵求意見過程中,官方提及有人建議同性婚姻合法化應被納入法律。
美國眾議院中公開和半公開的同性戀議員早在90年代就存在。2012年民主黨公開支持同性婚姻,威斯康辛州的泰咪·鮑德溫(Tammy Baldwin)成為第一個公開同性戀身份的美國聯邦參議員。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38歲的布蒂吉格(Peter Buttigieg)成為第一個公開同性戀身份的總統參選人。
美國調查全球民意趨勢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02年開始在全球調查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這項調查顯示,在2002年和2019年之間,許多國家對同性戀的接受度呈雙位數的增長。南非和韓國分別增長了21點和19點;墨西哥和日本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對同性戀的接受度也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2002年略高於一半的人接受同性戀,2019年近70%的人接受。在肯雅,2002年接受同性戀的人只有1%,現在有14%。印度自2014年首次開始這項調查以來,5年內出現了22個百分點的增長。
在接受調查的34個國家中,接受和反對同性戀的比例為52%對38%。西歐和北美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最高,中歐和東歐的分歧最大。在俄羅斯和烏克蘭,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中東,很少人認為社會應該接受同性戀,只有南非(54%)和以色列(47%)是例外。亞太地區對此幾乎沒有共識,澳大利亞有81%的人接受同性戀,菲律賓有73%,但印尼只有9%。接受調查的3個拉美國家,絕大多數人都表示接受。
2019年的調查顯示,全球對同性戀問題的態度有明顯的差異,較富裕和發達的經濟體比不富裕和不發達經濟體更接受同性戀,政治立場上的左派對同性戀的接受度超過保守的的右派。瑞典有94%的受訪者表示應該接受同性戀,西歐國家的平均值超過86%,比美國的85%還高,而尼日利亞只有7%的人接受。
與70年代的婦女解放運動一樣,未來10年的同性戀運動將進一步衝擊和改變社會,對同性戀在文化層面上更廣泛的包容和在法律上確保他們的平等地位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十、個人自主的新時代與對公益事業的新覺醒
1968年全球各地青年反建制的示威運動,成為70年代西方社會叛逆性轉變的分水嶺,美國進入被作家和記者湯姆·沃爾夫(Thomas Wolfe)稱之為「自我一代」的新時期(The”Me”Decade)。戰後嬰兒潮出生的美國人,因經濟繁榮,獲得了新的自決和個性發展的權力。60年代之前盛行的社群主義衰落,70年代個人主義大行其道。
在2020年,只講個人權力的美式自由成為新冠病毒蔓延的「元兇」之一,我們對自由的過度崇拜使我們忘記了我們的自由會損害他人。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就表示,熱愛自由是「美國自私崇拜」的藉口。在他看來,美國面對大流行病的不良反應歸結於政客和政策未能使民眾採取負責任的行動。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也無不感歎,英國的新冠病毒感染率高於德國和意大利,就是因為英國人更喜歡自由。
新冠疫情的正面效應也非常明顯。2020年整個疫情期間,數位技術的發展加速了虛擬會議,線上購物,數位支付,遠端醫療服務,遠端學習,線上培訓,雲技術的廣泛使用。這一前所未有的創新力量正在催化個人主義的新時代,支持這一波新的個人主義浪潮的數位技術和架構將會對人類的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並因此在下一個10年顛覆性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未來10年我們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將自己隔離在「自我」的環境中,你無需出門就可以獲得工作、生活和休閒的新方式。596或者699的工作方式將被322的新工作方式所取代,你可以放棄每一個星期5天,每天早上9點上班,6點下班的正常模式,或者是今日中國流行的每一個星期6天,早9晚9的超負荷模式,而是每一個星期3天辦公室、2天家中工作,2天休息的新模式。你無需出門就可以購物、看病、學習,你甚至可以因虛擬實境技術VR(Virtual Reality)與擴增實境技術 AR(Augmented Reality)的發展,今後可以足不出戶環遊世界。
但這場疫情也讓我們充分意識到,我們對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的病毒感染風險需負有道德責任。這場大流行喚醒了人們的認知,新冠流行病只是人類面臨的必須採取集體行動的許多問題之一。
新冠疫情的爆發提醒人類必須學會與動植物的世界和諧相處,確保生物的多樣性不受到災難性的破壞。我們每一個人日常的經濟活動決定了氣候變化的趨勢,新冠疫情減少了不必要的飛行和旅行,減低了消費和浪費,因而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新冠疫情讓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在天災面前社會的不平等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富人更加容易獲得更好的醫療設施和護理,更少地受到經濟下沉的影響,政府拯救經濟的措施也同樣向大企業和富人傾斜。失業率的攀升首先重創低收入人群,有些窮人甚至因缺少空間和網路而無法面對工作轉移到線上的新機會,他們的兒女也因無力支付網路和筆記型電腦而無法應對線上教育的新模式。
2020年過後的10年,我們可以期待個人自主的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但新冠大流行也更加清楚地揭示了,在每一個人更加獨立的時代,在強調個人權力的表像之下,人類只有採取集體的協調行動才有望解決人類的困境。正如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所說,人類從來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每個決定都會影響他人的社會人。
2020年經歷了如此多與1968年相似的場景,但歷史不是簡單的重複。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如何在逝去的歲月中找到前行的軌跡,需要避免墮入以往的陷阱,重複以往的錯誤,並吸取過去的經驗。在歷史的轉折關頭,一個具有歷史感和前瞻力的領袖總能捕捉到「改變」的一刻已經到來。
1978年也是這個季節,中國改革之父鄧小平發表講話,將中國引出十年「文革」的混亂和恐怖,這時離他被停職的1968年整整過去了10年。他對中國的未來提出了務實和激動人心的願景,中國開始了從經濟孤立到成為經濟大國的快速旅程。在21世紀的第3個10年,我們也同樣需要這樣的變革時刻。因此,即使在這一個充滿對峙和衝突,動盪和不安,停滯和衰退,孤單和懷疑的時代,我們有理由對未來懷抱希望、充滿期待。
回望歷史:影響未來10年的10條軌跡五之五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