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舊北約理民府大樓,為香港第一幢受法例保護的西式建築物。)
英國在1899年接收新界時,曾在今天大埔墟火車站旁的圓崗(今稱運頭角山)舉行升旗儀式,期間與村民發生武力衝突。經過六日戰鬥,村民投降。港府在圓崗設立管治中心,興建新界第一座警署和第一座理民府大樓。今天這兩座建築物已先後活化,獲賦予新的用途。
昔日的行政中心
大埔位處新界的中心,面臨吐露港,附近有墟市,物資充裕。殖民地政府因此選擇圓崗這處高地作為新界政府總部。1906年港府將新界分為南、北兩約,各有一個理民府,由理民官統籌事務,工作包括修橋築路、土地註冊、買賣登記、收地賠償、排解糾紛、生死註冊和審裁案件等。
北約理民府大樓設於圓崗,1907年建立,附設田土廳和裁判司法庭。這是一幢英國愛德華時期的建築物,紅磚結構。為適應潮濕炎熱天氣,外牆開了一排大型門窗,並建了寬闊遊廊。經歷逾百載,至今保存完好,足見當年建築技術之精湛。
此外,圓崗還有舊大埔警署(1899年,一級歷史建築)和理民府職員宿舍(現為康文署文物修復組辦公室)。與圓崗一街之隔則有一座舊警司宿舍(1909年,二級歷史建築),當年的圓崗可稱得上是新界的政府山。
昔日的理民官住在距圓崗不遠的元洲仔,該處原是一座山丘小島,1905年被削平,興建兩層高的主樓,名為 Island House,給理民官居住,並築了一條基堤連接陸地,方便出入。主樓附有塔樓,高處設有射燈,晚上可為吐露港的船隻導航。此外還有僕人宿舍,近岸設有馬廄。
新界首間差館
英方與鄉民武力衝突結束後,港府隨即在圓崗(英方後來稱為「旗桿山」)興建警署,名「大埔警署」,由一位英籍警官和32位印籍和華籍警員駐守,以維持區內治安及保障新界行政機關的安全。
大埔警署與北約理民府大樓相鄰而立,是殖民地政府管治新界的權力象徵。警署佔地頗大,有主樓和宿舍,全是單層建築,像四合院般圍繞着中間的內園。樓房外圍同樣建有遊廊,房間裝上百葉窗,以適應本地的潮濕炎熱氣候。屋頂鋪了中式雙層瓦片,上有煙囪凸出,室內安裝壁爐,這是典型的殖民地建築特色。
1949年之前的大埔警署是新界警察總部,其後用作分區警署、新界北總區防止罪案組辦事處,及水警北分區臨時宿舍和辦事處。直至1987年安埔里的大埔警署落成後,圓崗的警署才停止運作,只供儲存警方物資。
行政架構的轉變
戰後大量難民來港,新界人口急增,處理的事務亦增多。1947年港府將北約理民府分拆為大埔理民府(管轄大埔、沙田、上粉沙打)和元朗理民府(管轄元朗和青山)。翌年設立新界民政署,統領大埔、元朗,和南約(管轄荃灣、西貢和離島)三個理民府的工作。
理民府原本設有裁判司法庭,隨着案件愈來愈多,港府於1960年在粉嶺設立裁判署,此後審案工作轉到裁判署進行。
另外鄉民與政府就土地問題的爭拗亦日趨嚴重,當局於1973年開設更高級的新界政務司一職,由曾任多處地區理民官的鍾逸傑出任。他入住 Island House,一住12年,至1985年升任布政司後遷出,為他20多年在新界工作劃上句號。
1982年政府實施地方行政,新界政務司改稱政務司,各區的理民府改為政務處,理民官成為了歷史名稱。還好昔日的北約理民府大樓(1947年改稱大埔理民府)及前政務司官邸仍然存在,且先後被列為法定古蹟,為新界的發展留下見證。
大埔古蹟活化
舊北約理民府大樓於1983年停用,1988至2000年給環保署職員辦公。2002年租予香港童軍總會作為新界東地域總部,名為「羅定邦童軍中心」。廣福道的舊警司宿舍主樓,租予挪威國際學校(幼稚園)使用。在元洲仔的 Island House,1986年給世界自然基金會租用,作為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
2008年發展局將舊大埔警署納入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最後由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取得使用權,活化為「綠匯學苑」,推廣永續生活,2015年秋天完成修復開放。主樓的報案室、羈留室和槍械房改為文物展覽室,50年代加建的食堂變成素食餐廳和教學廚房,警員宿舍改作12間客房,大部分沒有安裝冷氣,讓住客體驗低碳生活。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降低自己要求,早前天氣較熱的時候,曾有住客晚上抵受不住高溫,要求苑方在房內安放兩把風扇,結果與低碳生活背道而馳。
(圖片:作者提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