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本音」,意指真心話,相對的是日文的「建前」,意指表面的客套話,這是與日本人交往需掌握的基本意識,其實,與其他國家交往亦何嘗不一樣。長期以來,由於語言隔閡,除非是懂俄語的,要了解外交言辭背後俄羅斯人的想法,大部分只好通過官方文件的中、英文譯本,但這對於實際情況的掌握,可能不夠全面。
俄羅斯科學遠東研究所所長、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謝爾蓋·根納季耶維奇·盧賈寧(以下簡稱盧賈寧)所著、中文譯本題爲《俄羅斯與中國:共建新世界》(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一書,雖然成書於俄烏戰爭爆發之前,但其所載,可能讓我們能更立體性地瞭解沖突的經緯和背後考量。
俄方「不是結盟,勝似結盟」考量
2021年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記者會上就應詢中俄關係時,首次形容中俄兩國「不是盟友,勝似盟友」,以及中俄之間「戰略合作沒有上限」,底線是「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在最近,中國又出現新的說法,中國駐歐大使傅聰向美媒表示:有關「中俄關係無上限」的說法,其實只是一種「修辭」。
歸根到底,中俄兩國的合作是怎樣性質?在《俄羅斯與中國:共建新世界》書中,盧賈寧表示,俄中正式結盟可能會招致美國的歐洲和亞太盟友,以擴大及強化它們之間關係的方式迴應,對於「俄中在這些地區推行政策時,會失去迴旋空間,結果既會影響外交和安全問題,也會產生負面的經濟影響」。他強調,兩國依靠業已建立起來的制度和國際法基礎,通過相互合作已是可以建設性地解決最複雜的全球和區域問題。「俄中根本國家利益的吻合和對多極世界秩序的共同主張,構成這一體系的基礎」。
盧賈寧形容雙方已經構建起的「靈活戰略優勢體系」,包括:(1)各自可自由與第三國發展關係;(2)互相之間保持政治、經濟和人文聯繫的高水平和多樣性;(3)在國際舞臺上以獨立自主且有影響力的地緣政治力量中心行事,但不針對第三國;和(4)迅速調整夥伴關係來解決所有全球或地區性問題。
兩國的合作基礎
在書中,盧賈寧表示「實際上,聯盟關係的諸多特徵都非正式地存在於當下俄中夥伴關係框架內,且得到順利發展,包括定期舉行的雙邊(陸上與海上)軍事演習,以及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多邊軍事演習、定期國防部長會議等」。「俄中夥伴關係在經濟實力對比嚴重失衡的情況下,雙方協調不可能是兩國潛力的機械相加,而更應該是構建起兩國綜合性潛力互相補充的機制,其中俄羅斯在軍事和戰略層面具有優勢,中國則在經濟和技術方面具有優勢」。
他表示,「與俄羅斯的合作對提升解放軍的實力繼續發揮着重要作用」。比如,如果沒有購買俄羅斯的發動機,那麼就不可能完成重新裝備中國空軍的兩個重要項目,包括運20重型運輪機和轟6K戰略轟炸機。他又在書中透露,蘇聯解體至今,有超過3.6萬名中國軍人在俄羅斯軍事學校接受過培訓。此外,俄中聯合演習的水平愈來愈高,例如,兩國「海上聯合」軍事演習,通常包括對抗潛艇和敵機、海上登陸作戰、潛艇救援等聯合任務,都是軍事作戰中最複雜和最高科技的科目。
該書又稱:「俄羅斯和中國都避免談論關於締結正式軍事聯盟可能性的問題」,但假如與美國關係急劇惡化,那麼保持俄中結盟的『後備』選項,將會在兩國外交政策中發揮一定作用」。
對「中國夢」與在中亞地區「軟實力」考量
盧賈寧表示「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復興」思想的歷史敘述部分,將會有意無意地燃起中國人的某種屈辱感,「如果同意中國將所有苦難主要歸罪於西方的話,那麼經驗不足的讀者會產生一個問題,即今天的中國是否已經原諒過去的列強?」,再者,中國的領導人是否會借「歷史屈辱」為由懲罰外國人?儘管這個問題只是一種敘事式的,但考慮到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特別是針對犯過錯的外國人而言,這一問題確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對於一帶一路,盧賈寧表示,強國對任何國家密集的經濟滲透,必將帶來文化、世界觀的滲透。新絲綢之路完全可以成爲中國的「軟實力」延伸動脈,通過對發展中國具有吸引力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作爲形式,向鄰國擴散。就中亞和其他地區的國家而言,「一帶一路」可能有助於參與項目的國家與中國建起忠誠關係。鑑於以上所述, 他認為從俄羅斯國家利益層面來看,有必要採取措施平衡中國「軟實力」影響,以及維持俄羅斯在中亞地區的人文存在。
因此,他建議將三個相關項目,即由俄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多邊國家組成的上海合作組織和「一帶一路」進行對接,認為此舉「有助降低中國主導經濟的可能性,以及保持俄羅斯在中亞的傳統地位」。
書中其他重要信息
該書的最大特色,是從國家戰略角度,系統性地審視了中俄兩國關係和合作基礎,當中也載有其他重要信息,包括強調俄羅斯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制度,與中國截然不同:中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俄羅斯是「國家資本主義」。還有,盧賈寧表示「確保遠東經濟保持積極發展態勢,是俄羅斯的一項關鍵性戰略任務。完全依靠國家財政支持,來推動遠東的現代化是難以實現的。需要在本地區創造競爭性的條件,以此吸引俄羅斯的私有投資,以及中國和其他亞太國家的投資」。
他在書中,多次跟進中國多年前建議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不難想象,中國會成為主要出資國)。當中, 該書提到,不少人將鄧小平關於「韜光養晦」提法,繹為「hide our capacity and bide our time」。盧賈寧表示「此種不準確的翻繹版本是美國軍方作的怪,有意識地製造機會指責中國推行某種『長期蓄謀』的惡意政策」。此是由俄方提出,但無論如何,可視爲秉聽則明的又一佐證?再者,閱畢盧賈寧看來是「本音」之言,對「中俄關係無上限」的說法,會否再度考量其屬於「建前」和「本音」的比例,其背後的內容又是什麼?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