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協理副校長(跨學科研究)、創意藝術學院創院院長潘明倫教授接受灼見名家社長文灼非專訪時表示,浸大創意藝術學院以電影、音樂及視覺藝術3個學院為組成基礎,在資源運用及人才培養上更有效率,給予學生更多面向的培訓,期望學生能擴闊視野和增強跨學科才能,以把握新時代的新機遇。以下是專訪的內容摘要。
新學院集電影、音樂和視覺藝術於一身
文灼非社長(以下簡稱文):浸大於7月1日成立創意藝術學院(School of Creative Arts),請潘教授介紹成立新學院的構思和原因。
潘明倫教授(以下簡稱潘):成立新學院的構思,是希望把我們現有三個藝術元素很強的學院放在一起,包括電影學院、視覺藝術院及音樂學院(前音樂系),我們認為在資源運用或人才培養上會更有效率。事實上,很多外國著名大學也是將藝術的科目放在一起。
文:請談談未來發展的重點?
潘:創意藝術學院將繼往開來,致力為香港以至世界培養藝術人才。除了藝術還有研究人才,包括藝術研究和評論等各方面的人才。我們還會加入新元素,包括藝術科技、跨學科研究,以及藝術管理。9月新學年(2022/23)開始,新學院轄下將推出兩個全新跨學科課程,分別是「藝術及科技文理學士(榮譽)」,以及「工商管理文學士(榮譽)(全球娛樂)」。
文:剛才提到的視覺藝術學院、電影學院和音樂學院,都是浸大的王牌,你認為這次重組最大的好處是什麼?
潘:我認為在香港、大灣區以至全世界都充滿機遇,創意藝術學院的成立有助香港新一代人才捉緊這些機會。當然每個學院均有其優秀的傳統與藝術成就,可以各自繼續發揮所長,然而遇上當前難得機遇,我們相信重整力量會發揮更大的協同效應。加上藝術發展趨勢除了講求深度,還需要多元化和跨學科,浸大成立創意藝術學院,正是希望更有效地在教學與研究方面培育人才,以掌握未來的新機遇。
藝術跨學科有助捕捉新機遇
文:新學院成立是否也回應了社會的新需求,你對發展前景樂觀嗎?
潘:我認為藝術行業是很有前景的。有別於過往,今時今日從事藝術工作的不再只局限於藝術本身,而是要具備各方面才能。隨着時代發展,我們也在相應改變。舉個例子,我本身是一個指揮家,在貝多芬年代,指揮家既是音樂家也是作曲家,同時也要擔當企業家,因此貝多芬也會自行籌集資金,也得自己去籌辦音樂會。到了19、20世紀,指揮家逐漸變得專注,不再做指揮以外的其他事情。然而到了21世紀,當今的指揮家則又變得多元化,既要做好指揮崗位,同時也得兼顧籌款、跨學科合作以至教學和培育人才。因此,藝術行業在不斷演變,藝術相關學科與其他非藝術學科也在發生變化,以適應社會的新要求以及各種新可能。培育學生多方面發展,讓他們擁有更廣闊的視野,顯得尤為重要。
開辦新課程吸引各類型人才
文:請分享新學院提供的課程和特色?
潘:新學院在新學年共提供17個課程,當中包括研究生、本科、副學士及高級文憑課程。本科課程中,在音樂方面,除了有傳統的音樂藝術課程,我們還有提供與流行音樂及電影音樂相關的課程。電影方面,除了傳統的電影本科課程以外,我們還有環球螢幕演技藝術課程。視覺藝術領域方面,課程則涵蓋繪畫、媒體藝術、裝置藝術等各種各類的藝術發展。我之前談及跨學科,這些課程的不同組合,將帶來很多可能性。舉例說,電影作品不可能缺少音樂,視覺藝術經常也會牽涉聲音,因此,不同課程帶來的不同組合,將會令浸大這幾個藝術範疇的學科別具吸引力。
文:近年學生人數下降,面對招生競爭激烈,浸大如何能吸引學生報讀創意藝術學院的課程?
潘:新學院很多課程本身就很成功,所以我們很有信心能繼續吸引學生報讀。以外,我們擁有的視野也是關鍵。藝術與文化是很珍貴的,所以我們重視創造以外也會兼顧承傳。我們現時的發展重點,是將創新科技融入傳統藝術與文化,讓其得以傳播得更遠更廣。我們有信心以我們的視野,能夠吸引學生,特別是一些同學的興趣也許不限於傳統的彈鋼琴、唱歌或畫畫,還有志於以電腦或其他新形式參與藝術,我們正正希望能吸納不同類型的學生。跟以往不一樣,過去同學需要接受一些傳統訓練才可入讀某些相關學科,今天門檻變得更開放,有助招攬不同類型的人才。
新世代須具廣闊視野和才能
文:聽你剛才的分享,香港的發展需求很大,估計幾年後學生畢業後的出路會怎樣?
潘:我認為現在學生的出路,是各自有什麼本領,便開創不同的事業道路。未來的工作不再是等待一份職位出現你再去申請,大家也看到在疫情期間很多人改以網上工作,各方面的可能性都是由自己去創造,所以我對前景看法極為正面,特別是我們重視為課程注入科技元素,再加上藝術文化的氛圍及訓練,未來畢業生不論從事什麼行業,或是自行創業,這些知識對他們來說都會十分受用。
構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文:國家「十四五」規劃將香港定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你認為浸大可發揮什麼作用,令香港成為優秀的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潘:這是個很好的機遇,我剛剛也談到具備視野十分重要,如果我們只單純專注自己的藝術工作,視野就會很狹隘。藝術是很重要的文化,文化的承傳和交流能夠產生很大能量。我認為香港擁有中西文化的元素,這個定位很適合香港去擔當宣揚的角色。我們經常說「承傳」,「承傳」不應該只是把事物保留,更是要把它們發揚光大,需要Reinvent(重新創造)及Reimagine(重新想像),這也是我們要做研究的原因。
除了研究工作,我們還要努力推廣,更需要做好教育,加上現在有科技應用於跨學科,我們可以將它變得更大。例如現在有NFT(非同質化代幣)及Metaverse(元宇宙),我很期待有一天可在元宇宙內,有歌劇院或博物館,這正需要香港擁有人才、遠見、思想和態度。我們需要擁有無限的想像空間,懂得以什麼途徑學習新事物。我認為如果學生能在藝術才華以外,還具備遠見和視野,將有助構建香港成為「十四五」規劃中提到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