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Jan 13 2025 23:28:0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為香港、為國家辦好一所世界頂尖大學──專訪香港大學張翔校長

在香港多間高等學府中,港大校長張翔近一年多來無疑是新聞性最高的一位,一舉一動備受關注。他接受本社專訪,剖析如何善用百年老校的優勢,廣攬國際人才,令港大更上一層樓,也分享了任內遇到的機遇與挑戰。

(編按)2023年的《施政報告》特首李家超提出要將香港打造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2014年10月22日灼見名家傳媒於中環恒生銀行總行博愛堂舉行十大校長論壇及創社開幕典禮後,香港高等教育在過去10年歷經風起雲湧,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今年適逢灼見名家傳媒成立10周年,本社將於10月9日再度舉辦十大校長論壇,多位校長已同意出席擔任分享嘉賓。本社自9月23日起陸續刊出2024年參與十大校長論壇的大學校長專訪精華版,足本將於現場特刊刊出,影片亦將陸續於灼見名家YouTube頻道播出,敬希垂注。

香港大學張翔校長2018年上任未久,不到一年即遇上社會運動,「我來港大不到10個月就面臨了2019年的社會運動,歷來港大在社會運動中都是鬧得最厲害的,那時大學管理層和校委會齊心協力將學校穩定下來,最後港大在香港幾個大學裏受到的影響是最小的,真的非常感謝校委及同事們的無私奉獻。」

之後面臨三年疫情,港大醫學院多位專家發揮了重大作用,令疫情對市民的傷害降到最低,時任港大校委會主席李國章形容,「港大在疫情期間,研究和教學持續表現出色,港大在張翔具遠見的領導下更上一層樓,應對危機亦表現出實力和韌性。」因表現突出,2021年張校長獲提前續約5年。

張校長最大的願望是能為香港、為國家甚至全亞洲辦好一所世界頂尖大學。
張校長最大的願望是能為香港、為國家甚至全亞洲辦好一所世界頂尖大學。

張校長接受本社專訪娓娓道來當年放棄美國柏克萊大學一流教研機會,前來香港擔任港大校長的初衷,「我認為,現在的中國需要一所真正為中國而設,同時聯通世界的全球頂尖大學,而香港因爲國際化程度、英語教學環境,讓這個夢想有絕大機會在香港實現,如果有機會能為香港、為國家甚至全亞洲辦好一所世界頂尖大學,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這是我當初接下這份工作也是迄今未變的願望。」

為國為港作出貢獻 破除沉痾奮力向前

港大2023年有51位傑出學者晉身「2023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創歷年新高。張校長亦為其中之一,他的論文被引用程度目前在物理學領域是亞洲排名第一,「我的研究的確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問題待解決,但現在很少做研究了,基本上全部精力都放在做行政管理和領導工作上了。我很多現在已成為教授的前學生仍繼續做這方面的研究。」

港大2023年有51位傑出學者晉身「2023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創歷年新高。張校長(前排左一)亦為其中之一,學術著作獲國際同儕學者廣泛徵引,晉身全球被引用最多首1%,是所屬研究領域内極具影響力的人物。(香港大學提供)
港大2023年有51位傑出學者晉身「2023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創歷年新高。張校長(前排左一)亦為其中之一,學術著作獲國際同儕學者廣泛徵引,晉身全球被引用最多首1%,是所屬研究領域内極具影響力的人物。(香港大學提供)

在港大校長全球遴選之前,其實有其他大學也找過他去做校長,「但我沒有去,因為我覺得香港的機會非常好,儘管有挑戰,我還是願意來,若是能為香港、為國家辦好一所頂尖大學,相較我做科研,我一個人做得再好,都不如為香港大學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科研人員和學生,影響力較之我個人可以放大千倍萬倍。」他說。

「人生不同階段會有不同選擇,我換一個賽道證明自己在管理、領導上也能有一些出色表現也不錯。在我心中,帶領港大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比我個人科研成就重要得多,這是我職業生涯的最後一章,我想真正為香港做出貢獻,這是我最大也是最好的願望。」

要成為一所頂尖大學,人才必須來自五湖四海。
才能產生思想上的碰撞,產生更好的火花。

2023年1月14日,香港大學於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舉行ARTathon藝術嘉年華,校長張翔教授與港大師生、校友和家人們一起歡度了一個愉快的週末。(香港大學提供)
2023年1月14日,香港大學於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舉行ARTathon藝術嘉年華,校長張翔教授與港大師生、校友和家人們一起歡度了一個愉快的週末。(香港大學提供)

百年名校與時俱進 積極應對教育海嘯

即便校政風波不斷,港大的國際排名及聲譽近幾年仍持續上升,張校長表示,「港大連續三年被評為最國際化的大學,一個好的學校必須放諸四海尋找最優秀的人才,近幾年已吸引了一大批世界頂級科學家,這些學者對港大的生產力、學術質量甚至校園文化的提升都起了很大作用,為港大帶來蓬勃朝氣,塑造了見賢思齊、積極向上的新文化,這些都不是用金錢能買到的。我們在港島的校區很小,但即便空間有限,我們仍積極爭取資源,目前有包括學生宿舍、教師宿舍、實驗樓、教學樓等十幾棟大樓正在蓋,完工後大學空間會增加很多,環境好了,自然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港大。」

港大作為一所百年老校也必須與時俱進,張校長指出,港大致力推動香港發展為國際創新科技樞紐,並支持國家「十四五」規劃,確立香港作為國家與世界橋樑的地位。「國際創新中心將透過香港的地理優勢,聯繫國家及國際的科研交流,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我們的願景是透過中心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以聚集全球各地的頂尖科學家共同為人類面臨不同挑戰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

「我們要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香港開展源頭創新,大灣區發展應用。港大已有很好的科研成果,建立起了世界級的基礎研究創科平台,在基礎科學和應用研究連繫,將強大的上游的基礎研究轉化為對社會有用的技術,進而產業化。」他表示,「港大擁有1000多項專利,世界上最硬的鋼是在港大發明的,納米、晶元研究在世界上也都處於領先地位,港大正在做的噴鼻式新冠疫苗亦有所突破,醫學院的教學與研究團隊不停發表創新的成果,多年來解決不少醫學難題。牙醫學院團隊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口腔照片檢測牙齦發炎,把AI檢測系統進一步推展至社區。」

港大2023年3月15日舉行高桌晚宴,為一系列111周年慶祝活動劃上美好句點。晚宴上,張校長與港大師生、校友一同慶祝大學豐饒的歷史和光輝的未來。(香港大學提供)
港大2023年3月15日舉行高桌晚宴,為一系列111周年慶祝活動劃上美好句點。晚宴上,張校長與港大師生、校友一同慶祝大學豐饒的歷史和光輝的未來。(香港大學提供)

9月初港大校委會舉行特別會議,討論政府年中成立的港大內部運作事宜調研小組報告,就港大管理層人事安排提出建議全獲接納。對這個結果,他表示,「感謝調研小組過去幾個月的工作。在港大的最佳利益及尊重既定程序的前提下,校方已經在按程序落實建議,帶領大學回復正常運作。過去幾個月,校內許多人都感受到一種不確定性,有些情況非常有挑戰性。感謝教職員在這段困難時期支持大學,在經歷風浪同時仍保持專業。很高興王于漸教授復任港大首席副校長(暫任),宮鵬教授重新擔任副校長(學術發展);也歡迎新成員加入管理團隊。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港大在未來會更加成功。」

成為國際高教樞紐 香港有機遇有挑戰

他說,「教育是一個專門的行業,就跟做金融、科技一樣,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點,理解這個行業是很重要的。我在大學工作將近30年,如何進行好的教學、做好科研,是我們專業的東西。我想為香港、為中國做一所頂尖的大學,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改革可能會影響到很多人的利益。儘管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但對的事還是要做下去,我是有決心做下去,儘管有很大困難。不可否認我自己也有缺點,但我會更好的傾聽大家的意見,進一步推進改革、提高效率和追求卓越,只要目標是對的,我們就不會放棄。」

2023年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香港會發展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張校長表示,「我非常同意和支持特首和特區政府的這個想法,香港有五所大學進入全球排名前100名,今年香港大學排名上升到第17,高於排名20的清華大學。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不只能吸引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提高學術水平之餘,還能為香港帶來經濟效益及創造其他價值。如同港大最近的願景,希望未來在北部都會區有一個全球化校園,可以容納更多新學科,創造更多新文化。」

張校長8月30日參加非本地學生迎新日,歡迎新一屆同學加入港大大家庭。(香港大學提供)
張校長8月30日參加非本地學生迎新日,歡迎新一屆同學加入港大大家庭。(香港大學提供)

在聘請國際師資方面,他表示,「有挑戰也有機遇。有些華裔學者在國外受到當地政府一些不公正待遇,他們想回到亞洲、回到中國,香港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另外,尤其是一些西方學者,他們不喜歡當下混亂的社會,因此也願意到香港來;再者是本身對亞洲文化、中國文化有興趣的人也會來。所以保持香港社會的獨特性、多元化、國際化是非常重要的。」

香港大學校長簡介

張翔教授,美國華裔光子學及材料物理學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9年7月1日獲特區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南京大學物理學系學士、碩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理科碩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曾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葛守仁基金講座教授,同時擔任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納米科學及工程中心主任,並且曾任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材料科學部主任。

2017年12月獲委任為香港大學第16任校長,任期5年,2018年7月正式上任。2021年10月港大校委會主席李國章宣布邀請張翔續任港大校長5年,任期延至2028年。

他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職時帶領科研團隊利用「卡西米爾效應」進行的實驗成果,獲《物理學世界》選為2019年度全球十大科學突破之一。2008年獲選為《時代》雜誌「2008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及「2008年度五十項最佳發明」,並獲《發現》雜誌點評為「2007年百大科學故事」之一,及入選《研究與開發》雜誌「2006年25個最佳創新產品」。

十大校長專訪系列之十

延伸閱讀: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