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師資培訓基地 發揮香港教育特色──專訪香港教育大學李子建校長

李子建教授2024年出任香港教育大學校長,他如何一路從中學教師到大學校長?又將如何帶領香港唯一以師範教育為本的香港教育大學,精益求精更上層樓?在推動教學創新方面有什麼成果?未來有什麼新的發展方向?

(編按)2023年的《施政報告》特首李家超提出要將香港打造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2014年10月22日灼見名家傳媒於中環恒生銀行總行博愛堂舉行十大校長論壇及創社開幕典禮後,香港高等教育在過去10年歷經風起雲湧,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今年適逢灼見名家傳媒成立10周年,本社將於10月9日再度舉辦十大校長論壇,多位校長已同意出席擔任分享嘉賓。本社自9月23日起陸續刊出2024年參與十大校長論壇的大學校長專訪精華版,足本將於現場特刊刊出,影片亦將陸續於灼見名家YouTube頻道播出,敬希垂注。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教授是香港高等院校中唯一當過中學教師的校長,直到今天,他還是常思考:怎樣才是因材施教?如何幫助學生實現天生我才必有用?他認為,「教育是一個很重要的載體或一個路徑,甚至是一個事業和志業,讓年輕人能夠發揮所長。很多人知道我在香港大學及英國牛津大學讀的都不是師資專業,我認為作為老師,需要師資培訓。」古有名訓「任重道遠」,更讓他意識到時刻都要跟團隊加強師資培育的工作。

1994年對李校長來說是一個重要年份,「那年5所師範學院合併成為香港教育學院,短時間內難免會面臨一些革新項目。當時教育學院與中大有合作,學生在教育學院獲得文憑後,在中大再讀兩年,就能獲得教育學士學位。這個項目需要一些對師範系統較熟悉的同事,中大便找了我擔任講師,所以我沒有留在香港教育學院,而是去了中大,這也是我的歷史分岔點。」他表示這些行政歷練對他有很大的啟發,「因為中大是教授治校,每個教授本身都經過專業訓練,他們對於大學發展可能持有一個比較獨特的看法,未必跟我一樣,所以只能採取majority view(多數意見),給其他同事明白未來的整體發展走向。」

新生與李子建校長自拍合影。(香港教育大學提供)
新生與李子建校長自拍合影。(香港教育大學提供)

教育不能只在象牙塔裏思考

「中大可說是本地院校中較早和內地的院校有合作的大學,今天很多在教育領導行列的傑出校友,都是在中文大學就讀博士時期培養出來的。」他感謝那段經歷培養了他對內地的教育發展聯繫較為關心,並且有較好的連結。「我參與了很多大學學校夥伴協作計劃,讓我明白教育學院或者教育學這個領域不能純粹在一個象牙塔裏思考,最重要是你能不能夠和業界、學校一起在課程改革方面努力。」

李校長2010年回到教大,先後擔任張炳良校長及張仁良校長的副手,「兩位張校長雖非基礎教育研究出身,曾謙稱自己是外行人,但他們的想法可以從多角度出發。我雖然比較熟悉基礎教育及相關的研究,但也有盲點,所以也需要同事指出我的盲點。大學團隊必須集思廣益、同心合力面對困難。」

教大是香港唯一一間以師範教育為本的大學,「教大的特色是以教育、師範為本的大學,培養出來的老師分布在幼稚園、小學及中學,所以育才唯教、立德樹人是教大較重視的。我認為,未來香港的教育事業和香港教育大學的發展息息相關,尤其身處在科技發達的年代及不可預知的世界之中,有太多可能性,所以始終需要老師,不過需要怎樣的老師與人才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品德教育需從小開始培養

教大近年來世界排名不斷上升,李校長指出,「大學排名雖是外在評價,但也愈來愈受重視,因為這是吸引學生前來就讀的原因之一。教大暫時只參加了QS的學科排名,因教大畢業生主要從事教師工作,若參與的行業範圍太窄,對評分有不利影響。而排名之中有兩項指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就是教學人員的素質與科研。所以科研也要做得好,同時也會參考其他指標去展示我們的多元性。」

他表示,未來也考慮參加QS綜合排名,以及泰唔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學可持續性的排名,以展示教大的多元性。「我們正逐步開辦與發展各類課程,例如環境科學、語文研究、創意文化、媒體與文化教育、藝術及體育等;現在大學比較強調跨學科發展,所以我們也要在教育多個學科裏再拓闊跨學科的發展。比如我們去年已開始着力發展人工智能和教育科技,思考科技如何應用在教育之中。」

李校長表示,現在大學強調跨學科發展,教大亦逐步開辦與發展各類課程。
李校長表示,現在大學強調跨學科發展,教大亦逐步開辦與發展各類課程。

李校長了解由於社會對老師的期望很高,因此師德便顯得更為重要,他認為,師德由教師的專業性、個人修養及價值觀三部分組成,「首先是專業性,作為一位老師需要遵守專業守則,因為學生都比較年輕,容易受老師影響,老師的教學方法好,就會對學生有正面影響,不好的話學生可能會認為很悶,甚至不想上課;其次是個人修養,這點要不斷強化,我們經常要同學注意,成為老師後更要謹言慎行;第三是價值觀,因為政府要在學校推行國家安全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他們也需參與其中。」

他也認為品德教育需從小培養,「第一是家庭教育,因為孩子最早接觸的人是父母,而父母也受學校教育影響,所以在學校教育中,要培養一個人不能只看學業成績與入讀學科,也要看是否能尊重各行各業,這方面靠的是政府,加上一些非政府組織及媒體,三方面互相配合才能有機會解決這種深層次問題。」

在大灣區發揮香港教育特色

近年來香港許多高等院校都有計劃在大灣區發展,教大自然也不例外。李校長表示,「我們最近與中山大學成立了一個粵港澳研究所,除了進行研究,將來還會合辦不同活動。另一方面,大灣區身為世界三大灣區之一,需要大量人才,人才的子女亦需要優質的基礎教育,我們也思考如何產生協同效應,比如教大可以在北部都會區配合政府規劃,進行特殊教育、專才教育及師資培育等,並讓大灣區老師也可以參與。」

教大作為大專師資培訓基地,如何在大灣區發揮香港教育特色,滿足內地需求?李校長指出,「只要同學願意去大灣區實習,學校便會安排,實際上在大灣區實習對拓展視野很有幫助,是一個很好的經歷。據政府資料顯示,有相當多港人子女居住在大灣區城市,未來可能會更多,我們要有比較開放的思維,不論大、中、小學都協同培訓,互相增益,才是雙贏。」

教大7月3日與深圳市羅湖區教育局簽訂「共同建設創新實踐及科研基地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教師培訓、科教研究、大學生教育實踐等方面展開密切合作。(香港教育大學提供)
教大7月3日與深圳市羅湖區教育局簽訂「共同建設創新實踐及科研基地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教師培訓、科教研究、大學生教育實踐等方面展開密切合作。(香港教育大學提供)

對於政府希望發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李校長認為,「香港已有很多高素質的大學,然而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吸引更多學生前來就讀,近期就有校友反映香港發展機會不多、配套資源不足與大灣區聯繫也不夠多。亞洲國家若是我們主要目標,因應不同國家經濟差異也大,要吸引學生來香港就讀可能需要更多獎學金,甚至考慮他們畢業後的發展,同時也要做一些課程上的改變與配合。」

他進一步指出,「國際化需要從幾個維度思考,第一是教學人員是否在不同國家畢業、學習或有科研合作;第二是同學有沒有機會去其他國家交流,或是其他國家的同學有沒有機會來香港,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簡介

李子建教授畢業於香港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理學碩士,香港中大文學(教育)碩士、哲學博士和學位教師教育文憑(優異)。

曾任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學術)、學術及首席副校長、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及課程與教學學系教授,亦曾任中學教師及柏立基師範學院講師。曾獲中大頒發校長模範教學獎。

研究範圍涵蓋課程與教學、地理與環境教育,生命與價值觀教育及教師發展與學校改進。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區域教育發展與終身學習教席。學術文獻廣獲徵引,入選由美國史丹福大學發布的全球排名首2%科學家名單(學術生涯組別)。並身兼多份本地、區域及國際期刊編輯委員會成員或顧問。已出版及編輯逾25本著作、逾175篇學術文章及書章,現為四個叢書系列的聯合主編。

李教授積極參與本地、國內及海外教育和社會服務,曾出任內地及海外多所大學的訪問、客座或兼職教授。獲特區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同時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十大校長專訪系列之三

延伸閱讀:

打造恒大成為最佳博雅+專業大學──專訪香港恒生大學何順文校長(十大校長專訪系列之一)

推動職專教育聯盟 助力應用科學發展──專訪香港都會大學林群聲校長(十大校長專訪系列之二)

博雅教育需與時俱進新舊融合──專訪嶺南大學秦泗釗校長(十大校長專訪系列之四)

結合中西技術,說好中國故事──專訪香港浸會大學衞炳江校長(十大校長專訪系列之五)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