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競賽 可長達過百年

在這個中美長期鬥爭的年代,我的建議是毋須太過執着猜測誰勝誰負,更不可浪費時間等待結果。應做的事是積極裝備自己,增加個人競爭力。

今周剛從美國回港,馬上參加了一個討論香港前景的私人論壇,更喜見中央出台一系列刺激經濟和市場政策和措施,似乎中央終於明白經濟面對的嚴峻挑戰,和市場面對的風險。香港是中國大門口,亦是最國際化城市,當然極受中美關係影響。雖說中國發展目標只為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但領導人亦真的曾提出「東升西降」論,怎可能完全不管與美國的全方位競爭。

最近拜登在今屆聯合國開幕演說中也警告,美中必在科技、經濟和外交等各方面,繼續長期鬥爭,但切不讓競爭演變成為衝突。說就容易,但做就難得多!在上周華盛頓峰會上,一間歷史悠久、可說最全球化、在超過200個國家及地區做生意的巨無霸飲食消費品公司CEO說,他雖然支持自由貿易,但他認為有必要把世界各國分為「友善」和「非友善」國家!此言出自一間全球有數最大的消費品公司的CEO,跟什麼尖端科技如芯片、AI或國防軍工,一點關係都沒有,實在令人有點詫異!

美蘇國力懸殊 仍鬥超過40年

我認為不論中國人或美國人,都不應過度沉迷於中美競賽中,最後誰勝誰負的結果,主要原因有3個:

(1)如中美真的已墮入新冷戰年代,首先回顧一下美蘇冷戰。當年蘇聯只可算是軍事大國,人口和經濟規模遠遠不及美國,貿易上蘇聯更近乎完全被孤立。但在整體國力如此懸殊的情况下,冷戰局面仍維持了超過40年,蘇聯才落敗,以解體告終。

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以上,雖然名義GDP仍處第二位,但若以PPP計算,GDP早已超越美國,更當然是全球最大貿易國,是超過12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去年出口總值近3.4萬億美元。

很多人的主觀願望是美元霸權快速崩潰。(亞新社)
很多人的主觀願望是美元霸權快速崩潰。(亞新社)

美元霸權穩如泰山

美國也絕非一個軟弱的對手,在過去100多年,自從美國接棒成為世界一哥後,已成功在戰場或商場上,打敗或擊退多個對手,包括兩次大戰中的德國和日本,1980年代的日本經濟挑戰,和冷戰的蘇聯。雖然美國GDP全球佔比,已從二戰後的50%跌至現今的26%左右,但已穩定下來。雖然很多人的主觀願望是美元霸權快速崩潰,但事實是剛剛相反,在人民幣仍然封閉,因此沒有挑戰對手情况下,美元地位,仍然穩如泰山。

所以美中爭霸戰,極有可能維持100年,仍未能分出高下。再者,這場龍爭虎鬥,亦是動態和充滿變數的。如中國能保持約每年5%增長,又能防止通縮和貶值,那麼極可能在約10年內,連名義GDP也超越美國。但即使如此,中國人均GDP,仍將遠遠低於美國。但更長遠一點,如不能逆轉中國人口嚴重老化和急速下跌趨勢,而美國仍能吸引和接納大量移民,那麼美國或有可能在數十年後,經濟規模再次超越中國。另外不要忘記,數十年後,印度亦將成為另一問鼎世界經濟一哥地位的挑戰者。

中美都是核武大國(但美國擁有10倍以上核彈頭數量),最差場景當然是戰爭,如不幸發生,就更加沒有贏家可言。

如中國能保持約每年5%增長,又能防止通縮和貶值,那麼極可能在約10年內,連名義GDP也超越美國。(Shutterstock)
如中國能保持約每年5%增長,又能防止通縮和貶值,那麼極可能在約10年內,連名義GDP也超越美國。(Shutterstock)

美俄核條約快到期 核軍備競賽恐重燃

(2)中美各有所長,不同領域各有千秋,其實最好是互補長短,共同合作,為全人類謀福祉。美國最擅長兩個極端,一方面是最強硬的武器系統和作戰準備,另一方面就是表面上最軟,但其實日常最實際和最有用的傳媒、軟件、金融,和急速發展的AGI。美俄之間的New START核武控制條約,將在2026年初到期,以現今美俄關係來看,相信極難再續期(如特朗普回歸,或有轉機?)即意味着極危險的核軍備競賽,將重新開始。估計中國現今核武數量只數百件,據聞亦有計劃將數目增至過千,但美俄仍將較中國多出數倍。

美在傳媒軟件金融AI等擁優勢

美國非常好戰,幾乎所有常現武器系統都經過實戰測試,軍隊亦身經百戰,絕非少爺兵、紙老虎。本來極腐敗和緩慢的軍工行業,亦正開始面對一個由VC和startup獨角獸領導的挑戰,AI、無人機,和機器人等廉價和更有效率技術,將引發出一場軍事技術革命。對比SpaceX、Palantir和Anduril等新型軍工企業,老牌Boeing、Raytheon和Lockheed Martin等,猶如等待淘汰的恐龍。

美國傳媒、軟件、金融和AI的龐大力量和優勢,更不容忽視。美國近乎壟斷傳媒,包括舊媒體的內容和新媒體的平台(除TikTok外,所以中國應該珍惜),有助宣揚美國價值觀,美化美國政治和經濟制度,更有效控制所有討論的框架,和全球注意力焦點。

美國傳媒話語權助雄霸金融

傳媒的話語權亦對美國雄霸全球金融業極有幫助。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的交易房中,都必然24小時直播CNBC財經新聞,大部分交易員和銀行家枱上,亦必然有台Bloomberg終端機。美國股、債、匯市場的深度、闊度,和流動性,都仍然遠遠領先全球,不只對比香港,即使對比倫敦、新加坡和迪拜等,距離都是愈拉愈遠!

本來美國在企業軟件和雲端服務,已領先全球,自從AI LLM競賽正式開始後,科技競賽更進入一個新紀元。AI遠不只是軟件技術的延伸,未來或將徹底革命醫學、化學、量子物理、宇宙學,和各種應用科技。美國雖然不擅長生產芯片,但仍壟斷GPU和CPU標準和設計。

美國傳媒、軟件、金融和AI的龐大力量和優勢,不容忽視。(Shutterstock)
美國傳媒、軟件、金融和AI的龐大力量和優勢,不容忽視。(Shutterstock)

中國強項在實體經濟製造業

中國的強項就是中間一大遍的製造業,即是所謂的實體經濟。中國人口佔全球約17%,但製造業佔比則高達全球33%!鋼鐵佔比超過全球50%,鋰電池70%,光伏太陽能板更高達80%,電動車(EV)暫只佔約20%,如能成功翻倍或更多,加上成功打破半導體瓶頸,中國豈不站在不敗之地?

中國製造業毋疑非常強勁,但部分仍屬較低端產品如成衣和玩具,高科技產品,則仍面對日益嚴重的西方關稅,和技術出口限制。

毋須執着猜測誰勝誰負

(3)每個人處境不同,即使全國取得「勝利」,仍不等如每個人都受惠。情况猶如奧運會,每次奪得金牌,國人當然開心和感覺驕傲,但對每個人的健康,並沒有太大關係。舉國式訓練運動員,或舉國式工業政策也好,對整體國家發展當然有幫助,但亦須平衡投放於普通國民的康體設施,以及中小企業的資本需求。

中國EV業突飛猛進,如果你是一位電池化學工程師或汽車外形設計師,近年發展可能極佳;但如果你本來是一位補習班老師,可能你已失業數年(最近政策又有改變)。在美國也一樣,如果你是軟件工程師,收入非常不錯,甚至有創業機會,但如果你從事家具製造業,可能你的公司早已執笠!

核武氣候變化等全球問題不能忽視

在這個中美長期鬥爭的年代,我的建議是毋須太過執着猜測誰勝誰負,更不可浪費時間等待結果。應做的事是積極裝備自己,增加個人競爭力。固然仍須留意國際大勢,中美角力變化,但不宜過度民粹化,漠視事實,盲撐每件事,包括一些明顯的錯誤和失敗。例如中國股市的長期超差表現,當然不是好事,但竟然仍有不少人盲撐,指鹿為馬,亂說什麼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無關,甚至股市愈差,代表實體經濟愈好!如果真的是這樣,為何現在政策又突然改變,稱金融為「國之重器」?

國家觀念當然重要,但我們都是地球人,都要面對日益嚴重的共同「存在性」風險,包括核武、氣候變化、大流行疫情,和AI失控等。處理這些問題的首要條件就是全球合作,尤其中美兩個超級大國的共同努力。推動和平和促進國際友誼,是每個地球人的責任。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譚新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