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創科產業發展,大眾較為關注的是產、學、研合作。大學及研究中心在創科生態鏈的上游負責「研」究,提供創新技術;大專院校亦透過教「學」和培訓,提供創科人才;工商業界負責把技術「產」品化及商品化。然而,實際上在推動創科發展過程中,政府(「官」)亦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創科生態系統運行離不開「官、產、學、研」四家的互動協作。
政府是促進創科產業的催化劑(Catalyst),它的主要任務是打通創科生態鏈中各持份者之間的任督二脈,暢順「產、學、研」協作。不少人對政府功能的第一印象是提供財務資助。舉例,在創科生態鏈的上游工作方面,香港的大學是創新科技的搖籃,是非牟利機構,所以政府透過研究資助局(Research Grant Committee, RGC)不同的研究資助計劃支持大學各領域的研究項目。另外,為推動下游,政府的創新科技署(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ITC)亦設有多個應用研發基金,資助產業界將科研產品化。最近,在優化中游工作方面,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Innov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Bureau, ITIB)推出100億港元的產學研1+(RAISe+)計劃,目的是促進科技轉化,將大學的科研成果盡快落地,企業接手把它產品化,加快1到N的步伐。
然而,政府光投錢是不足夠的,他們亦要積極地創造需求(Create Demand),包括以身作則、先行先試,帶頭推廣使用本土的知識產權。例如,在智慧政府措施方面,政府推行智慧政府創新實驗室計劃,邀請創新科技業界提交技術解決方案及產品建議,以提升公共服務。政府是全港最大的科技用戶,他們應作為先行者,讓更多人能接受創新科技產品及服務。
再者,成功的產品很需要市場支撐,因此拓展應用場景、創造需求,是世界各地政府科技策略的另一重點。例如,香港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Commer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reau, CEDB)不時組織外訪團,率領創科企業到國內外推廣香港創科產品;又例如,醫院管理局(Hospital Authority, HKHA)與大學深度合作,採用創新科技(例如人工智能)促進智慧醫療建設等。
開拓嶄新創科應用領域
不過,筆者認為政府可以更加進取,考慮進一步開拓嶄新的應用領域,而不單只是環繞現有政府部門的創科項目。例如,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是上世紀由美國國防部研製的,最初主要用於軍事目的,後來開放轉為民用;今天GPS商業應用遍布全球,應用於移動設備、無人駕駛等。又例如,互聯網的研製早於1960年,由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推行,迄今已是全球不可或缺的資訊交流平台。再例如,軍工是以色列的重點產業,是以國創新及科技的有效推手。
由此可見,軍事領域可以為所屬國家的創科產業帶來無限商機。然而,軍工產業並非香港主流產業,即使本地有零星幾個生產商,它們的產品都不適宜駐港解放軍使用,因此對推動香港創科產業發展力度有限。有見及此,香港政府有必要考慮另謀出路。筆者就此建議以下應用場景,以助力實踐香港低空經濟:
政府於去年3月發表了《有關香港發展家族辦公室業務的政策宣言》,並推出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加速了家族辦公室和相關業務在香港的發展。家族辦公室是指專門為富裕家族提供投資管理和財富管理的私人公司,目標是幫助富裕家族實現財富的跨代增長。
據政府報告,截至去年底有大約2700家家族辦公室在香港營運,其中財富水平超過1億美元的便有近900家。
政府應該設法吸引這些富裕人士及其親朋戚友多來香港,參與投資之餘亦不忘盡情娛樂消費。就此,政府須做好配套工作。舉例,不少富裕家族喜歡邀請客人坐私人遊艇出海消遣娛樂,期間他們甚至會聘請知名廚師登船,在船上展現廚藝,大宴親朋;在烹飪美味佳餚過程中,廚師可以利用無人機(Drone)從岸上配送新鮮食材。這種安排亦能為飲食業帶來新出路、為從業員帶來新職位。
更進一步,筆者認為無人機對吸引富裕人士的可塑性很高,他們可以乘坐載人無人駕駛航空器怡然自得地在海上進行低空飛翔,欣賞香港漂亮的海岸線和山丘自然風景。要夢想成真,政府可以考慮仿效類似行山者享用的行山徑(例如長約78公里的衛奕信徑)的做法,開設專用的「飛翔徑」。
與此同時,筆者另建議推動低軌衛星建設,讓遠離市區的遊艇、無人飛機上的乘客都能保持互聯互通。當然,以上只是設施配套,要實踐低空經濟,還要政府制定合適的法規。
總言之,創新科技產業化離不開「官、產、學、研」緊密協作,但是有錢並非萬能,政府需要以創新開放的思維,持續拓展新的應用場景,創造需求,令大學科研成果有用武之地。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