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23年的《施政報告》特首李家超提出要將香港打造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2014年10月22日灼見名家傳媒於中環恒生銀行總行博愛堂舉行十大校長論壇及創社開幕典禮後,香港高等教育在過去10年歷經風起雲湧,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今年適逢灼見名家傳媒成立10周年,本社將於10月9日再度舉辦十大校長論壇,多位校長已同意出席擔任分享嘉賓。本社自9月23日起陸續刊出2024年參與十大校長論壇的大學校長專訪精華版,足本將於現場特刊刊出,影片亦將陸續於灼見名家YouTube頻道播出,敬希垂注。
1989年,香港政府借鑑英國公開大學模式成立香港公開進修學院,為在職人士提供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這一舉措在當時極為重要,香港公開進修學院首次派發報名表時,現場人山人海,可見其受歡迎程度。」香港都會大學(都大)林群聲校長說。1996年,學院獲授予自行頒授學位的權力,1997年升格為香港公開大學,2021年改名為香港都會大學,2024年成為香港首間應用科學大學。
林群聲校長指出,「隨着進入大學的機會與管道日益增多,昔日公開大學的遙距教育模式相對變得沒有那麼迫切。大學也因應時勢開始轉型,2001年開始招收全日制面授學生。」發展至今,都大已成為擁有超過15,000名全日制面授學生規模的大學,全日制本科生人數在香港高等教育院校中排名第六。「為了更準確反映大學職能與定位,香港公開大學 2021 年更名為香港都會大學。此次更名反映大學在功能上的改變,但辦學初心未變,繼續為持續進修者提供教育機會。儘管現在此類學生的數量有所縮減,但都大特別成立了公開進修學院,秉持初心,與時俱進,為持續進修的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
優化教育模式 推動應用科學
在出任都大校長之前,林群聲教授是環境化學、生態毒理學及環境風險評估領域傑出學者及專家,他說,「幾十年來,我始終在教學與研究這條路上不懈探索,但隨着年歲漸長,我開始思考退休前的這段時間該如何度過?繼續在當前的領域奮鬥,追求超越與被超越的循環?還是轉向其他領域,開啟新的篇章?」曾擔任過公大校董會成員的他,對這所大學有一定認識。「適逢當時,大學遴選新一任校長,加上我一直非常認同公大的辦學理念,因緣際會下,我決定參加校長遴選,希望能夠在落實大學的願景和社會使命方面,發揮作用。」
出任校長後,他認為,「都大持續發展,在不同範圍包括學分制度及教學評審程序等,都可進一步優化。在當今發展迅速的教育領域中,若不與時俱進,便難以保持競爭力。因此,我希望對大學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優化,推動現代化進程。我的願景是將都大發展成為一所與國內外先進大學並駕齊驅的高等學府。無論在管理、學術水平、對學生的關懷力度,以至對社會的服務貢獻等,都能跟其他先進學府媲美。」
特區政府在 2024 年初,首次提出大力推動應用科學,林校長表示,「從歷史角度看,應用科學大學在歐洲國家如德國、荷蘭、瑞士、芬蘭等地已成功開辦多年,為社會培養了大量具備高度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對社會的全面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反觀香港,儘管在科研和服務業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高等教育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
成立大學聯盟 共促多元發展
「目前,大型企業普遍面臨技術人才短缺問題,而高校畢業生則常常感嘆難以找到與專業對口的就業機會。在兩者不匹配的現象下,應用科學大學的設立顯得尤為重要。」他指出,「通過深化與業界的合作,大學能夠緊密貼近市場需求變化,靈活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確保學生所學的知識緊貼時代脈搏和行業發展前沿。同時,通過引入業界專家參與教學,學生將有機會接觸到最新的行業資訊和技術動態,提升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
「大學還可以與企業共同開展科研項目,促進科研成果的落地轉化和應用,並幫助企業培養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高質素人才。歐洲國家採取的教育策略值得我們借鑑。通過從中學階段開始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各行各業,引導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優勢選擇合適的專業方向,在學生選擇專業和出路時,為他們指引路向,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度。」他說。
都大在成為第一所應用科學大學後,林校長希望通過致力為學生提供高質素的專業教育,以及輸送更多優秀人才給香港社會這兩方面的努力,逐步提升職專教育在香港的地位和社會認受性。但他知道此非獨力可擔,因此倡議組建聯盟,集結理念相同的大學,優勢互補,致力協助香港職專教育的發展。他認為,「香港在創新科技、資訊科技、酒店管理、醫療護理等多個領域均面臨嚴重人才短缺問題。大學聯盟可資源共享、實現優勢互補。各校專注特長領域,學生跨校學習多元知識,避免資源浪費,學生也能獲得更多學習機會,相信各大學在競爭之餘也有合作空間。」
構建多元教育生態 靈活多樣合作模式
在問及香港是否有條件發展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時,林校長表示「香港要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不僅僅是學術水平和國際排名那麼簡單。優秀的學術水平和在國際排名中的良好表現是吸引國際學生的重要因素,但它們只是構建國際教育樞紐的其中一塊基石,要真正吸引到全球頂尖學生,本港大學還需要在語言環境、課程安排、教研設備、國際交流項目等多個方面下工夫,滿足全球學生的多元化需求。」
邁入第二個任期的林群聲校長對都大有許多規劃,「我們正密鑼緊鼓籌建一座面積超過 30 萬平方呎的新大樓,以擴大校園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寬敞的學習環境。此外,我們還購置了物業為學生提供住宿,並正在物色地方設立一個工業中心,為工程及建造學科人員提供實踐基地,加強與業界的合作與聯繫。在教育領域,也致力於與業界保持緊密合作,希望通過結合理論和實踐的應用課程設置,讓學生們在畢業後能夠順利找到心儀的工作,並建立自己的事業。為此,我們不斷加強師資隊伍,為教職員提供更好的薪酬待遇和工作環境,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都大。」
在發展內地分校方面,林校長表示,都大目前正探索與內地院校進行新的合作模式,與不同地區高校進行點對點合作,根據學校的實際需求和發展方向制定合作方案。「例如,中山長春理工大學在研究光學材料方面非常出色,我們希望可以和他們有這方面的合作,期待在未來能夠將這些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並推向市場;同時,與汕頭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在不同學科上進行探討。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種靈活多樣的合作模式將為香港都會大學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香港都會大學校長簡介
林群聲教授,香港都會大學校長及環境化學講座教授。現任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主席、教育統籌委員會當然委員、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委員、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傑出創科學人計劃」成員、土地共享先導計劃——顧問小組成員,以及司法人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委員。他曾任環境諮詢委員會主席,並獲特區政府頒授太平紳士及銀紫荊星章。
香港大學學士及碩士,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博士,於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曾任職多所大學,包括香港中文大學和澳洲維多利亞科技大學。在香港城市大學先後擔任多個要職,包括署理副校長 (本科教育)、副校長 (學生事務)、秘書長、特別項目總監,以及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和胡梁子慧教授 (理學) 及化學系講座教授。
他是環境化學、生態毒理學及環境風險評估領域傑出學者及專家,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超過 500 篇文章,主持超過 35 項環境相關的政府顧問項目,包括有毒污染物對本港鯨豚和水鳥的風險評估。於2011 年、2012 年及 2019 年三度獲國家教育部頒發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十大校長專訪系列之二
延伸閱讀:
打造恒大成為最佳博雅+專業大學──專訪香港恒生大學何順文校長(十大校長專訪系列之一)
優秀師資培訓基地 發揮香港教育特色──專訪香港教育大學李子建校長(十大校長專訪系列之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