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美國和海峽兩岸的專家和學者都紛紛表示中國統一的問題在未來幾年將會以某種方推進甚至解決。即將退休的美軍印太聯合部隊司令菲利普·戴維森海軍上將(Admiral Philip Davidson)在2021年警告稱,中國將在2027年通過兩棲入侵統一台灣。這一個預告被稱為戴維森窗口(Davidson window)。今年5月23至24日,為了強硬回應台灣領導人賴清德公然發表的極端台獨言論,大陸的東部戰區在台島周邊開展「聯合利劍──2024A」大規模演習,具説服力地對外展示了中國强大的軍事實力。此次演習後,這些有關中國統一的「時間表」的聲音更甚囂塵上,有人甚至推斷台灣在未來幾年將要回歸中國。美國總統拜登近日來更第四次表示如果中國武力犯台,美國將會軍事介入。美西方的政客和官員在不同場合也多次警告中國不要試圖以任何方式改變台海現狀,否則將要承擔嚴重後果。種種跡象表明台海局勢在未來幾年將會愈趨緊張。
中國軍事力量增強
我個人的研判是,中國最終統一是必然的歷史趨勢,不會因為美國和台獨勢力的阻撓而逆轉。導致海峽兩岸長期分離的主要因素是美國的可能軍事介入。次要因素是不少台灣民眾在台獨勢力的煽惑下一方面抗拒國家統一,另方面則相信在美國的堅定的「安全承諾」下大陸不敢以武力犯台。正因為台灣民眾有這些看法,所以島上贊同或者不反對國家統一的政治勢力,為了自身利益和因為不敢開罪美國,也難以發揮推動國家統一的作用,頂多是「照本宣科」地公開表明認同「一個中國」的原則和反對台獨。
然而,近幾年的事態發展顯示,這兩個長期以來造成兩岸分離的因素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為國家統一帶來了曙光。今天,我無法預言國家將於何年何月統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國家統一的步伐正在不斷提速,甚至以和平方式實現,而國家的統一大業也可望在不久的將來完成。
首先,中美之間在軍事實力對比特別在西太平洋地區正在急劇縮窄,甚至可以說美國已經失去了在軍事上的優勢。縱然美方不斷叫囂承諾要以武力護台,但美國卻缺乏信守這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的軍事力量和意志。厭戰情緒高漲的美國老百姓也不見得會願意為台灣流血。美國對中國提出的軍事恐嚇實際上是一種色厲内荏的空洞政治表態,國際上真正相信的人愈來愈少。
過去十多年來,中國的軍事力量以驚人速度增長,先進武器不斷研發成功。海軍、空軍和火箭軍的強大實力更令美國刮目相看。過去幾年解放軍圍繞台灣的大規模和多兵種的多次演習,讓美國瞠目結舌。「聯合利劍—2024A」的演習讓美國深知無論美國如何為台灣提供各式武器(當然不會是最先進的),一旦台海發生軍事衝突,台灣根本不是大陸的對手,更可能是兩岸的「首戰」就是「終戰」。假如美國與大陸因為台灣而爆發常規戰爭的話,美國固然要蒙受慘痛損失,但取勝的機會卻幾乎為零。進一步說,美國視全世界為其勢力範圍,必須在全球特別在歐洲和中東部署軍力,它因此不可能在亞太地區投放太多軍力。美國的不同智庫多年來進行的不同兵棋推演得出的共同結論是,在中美在亞太地區發生的可能戰爭中,中國都會是勝利者。事實上,美國長期以來的「去工業化」現象也發生在國防工業上,國防產業破落,生產成本高昂,生產周期長,而相關的供應鏈又欠完整。美國因此難以有足夠的武器和彈藥生產能力與中國在軍事上進行較持久的較量。
美國軍事霸主的時代已經結束
兩名美國戰略學者羅伯特·D·布萊克威爾(Robert D. Blackwill) 和理查德·方丹 (Richard Fontaine)在他們的新著《失落的十年:美國轉向亞洲和中國力量的崛起》(Lost Decade:The US Pivot to Asia and the Rise of Chinese Power )(2024)中慨嘆說:「中國軍事現代化的結果是,它有條不紊地改變了中國在鄰近海域的軍事力量平衡,特別是在台灣海峽。美國空軍部長弗蘭克·肯德爾(Frank Kendall)在2021年描述了這一個新現實,並警告:『(只有)在距離中國約1,000英里的範圍之外,我們才是主導軍事力量。』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更進一步斷言美國要麼會輸掉與大陸就台灣問題進行的『有限戰爭』,或者『必須在失敗和升級到更廣泛的戰爭之間做出選擇。』艾利森以極其明確的方式做出了令人驚懼的結論,他說『美國軍事霸主的時代已經結束:死了,埋葬了,然後就消失了。』」
由於美國沒有信心可以在與中國單打獨鬥的常規戰爭中取勝,所以它非常努力和急迫地把盟友拉下水來對中國進行軍事遏制。美國與英國和澳洲組成的軍事聯盟AUKUS,美國、印度、日本和英國的帶有軍事結盟性質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美日同盟,美韓同盟、美菲同盟都是重要美國「拉幫結派」的例子。美國更想把北約(NATO)也拉到亞太地區,希望中美一旦在台海爆發戰爭時,部分北約國家會聯同美國並與中國作戰。然而,不少觀察家認為,即便中國以武力達至國家統一的目標,但由於美國的盟友們都承認了台灣是大陸的一部分,則它們便很難在道義上為了台灣而與大陸開戰,況且它們也清楚知道與中國為敵將會為自己帶來滅頂之災。因此,中美戰爭最終可能只是局限於中美兩國的戰爭。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的艾薩克·卡登(Isaac Kardon)和詹妮弗·卡瓦納(Jennifer Kavanagh)2024年5月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撰文慨嘆:「美國一直在努力與盟友和夥伴進行有效協調,以阻止中國日益更具強制性的灰色地帶行動。只要北京不直接阻礙台灣海峽的商業交通,大多數國家就可能保持觀望態度。」如果美國的盟友連大陸對台灣的「灰色地帶」行動都不願意插手干預,美國怎麼可以相信它的盟友會願意參與到一場對付中國的戰爭中去呢?更重要的是,美國的盟友一般認為美國與中國開戰的原因是為了維持美國的全球霸權而非為了捍衛所謂的普世價值,絕對不是為了保衛台灣的「民主」,也不是為了盟友們的安全和利益,它們更沒有理由犧牲自已而為美國火中取栗。我們可以這樣看:美國在不能肯定自己的盟友是否會參戰的情況下,縱然美國的反華鷹派分子(China hawks)如何對中國張牙舞爪,耀武揚威,美國為了保衛台灣而與大陸開戰的幾率近乎零。
台灣民眾不再相信美國
在台灣,台獨分子為了推動分裂國家的圖謀、打擊異己和在島上動員群眾支持,鍥而不捨地吹噓美國是台灣的無敵和可靠的守護神,而大陸也會因為怯於美國的軍事實力而不敢以武力犯台,頂多在台灣周邊不斷搞一些實際上對台灣傷害有限的軍事演習來嚇唬台灣人。然而,台灣民意在近年來出現了重大變化。相信美國會出兵保衛台灣的台灣居民愈來愈少。愈來愈多人認為,面對强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美國不會為了台灣而不惜付出任何代價,更何況相對於中國,美國的軍事優勢究竟是否仍然存在?是一個讓不少台灣人感到困惑的問題。美國知名記者吉姆·修托(Jim Sciutto)在其新著《大國回歸》(The Return of Great Powers)(2024)中說,他感覺到他曾接觸的台灣地區領導人不能確定美國「會在大陸入侵時保衛台灣」。「他們仍然對美國國防政策的內容和持久性感到困惑。(美國總統)拜登保衛台灣的明顯承諾現在是否已成為美國的正式政策?如果是這樣,這個政策能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倖存下來嗎?此外,美國的對華政策能否在2024年初的總統大選中繼續存在?」
在台灣,2023年9月的「遠見民意研究調查」發現:近7成20至29歲民眾不願意讓自己或家人上戰場,高於整體的54.1%,而這部分人正是真正最接近兵役年齡的人群;46.4%人認為美國不會出兵幫台灣打仗;49.8%民眾沒有因應戰爭而有所準備。
兩名美國記者達米·恩凱夫(Damien Cave)和張健·艾米(Amy Chang Chien)2024年1月22日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一篇報道中說:「當(台灣民眾)看到華盛頓在對烏克蘭和以色列的軍事援助上陷入僵局,並試圖想像美國在危機中實際上會為台灣做些什麼時,對美國的信心正在直線下降。一項台灣民調顯示,只有34%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是值得信賴的國家,這一比例低於2021年的45%。」
解放軍在5月的「聯合利劍—2024A」大型圍島軍事演習顯示了解放軍可以在極短時間内進行大規模動員和演習的能力,展示了壓倒性的實力和遠程打擊能力,以及示範了強大的各軍種聯合作戰能力。愈來愈多台灣人相信解放軍擁有龐大和壓倒性的軍事力量,并在海警、海上民兵、漁船、商船和其他民用船隻的配合下,可以迅速隔離、封鎖乃至佔領台灣。在這些情況下,即便美國有意向台灣提供軍事援助,它也沒法向一個被重重包圍的孤島增援,除非美國願意直接與中國開戰。
既然美國愈來愈缺乏能夠打敗解放軍的軍事實力,而愈來愈多的台灣民眾不敢相信美國會為保衛台灣而願意付出沉重代價,則台獨勢力在台灣的群眾基礎便會不斷萎縮。「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在今年的領導人選舉中只得到40%的選票,而民進黨又失去了立法院的控制權,反映台獨勢力在台灣並非是主導勢力,而台獨也不代表台灣的主流民意。隨着大陸對台獨分子施加愈來愈大的政治、外交和經濟壓力,賴清德和民進黨的處境將會愈來愈困難,而那些不抗拒國家統一的政治力量便有進一步抬頭的機會。
在新的形勢下,大陸方面其實也不一定需要以武力來達至國家統一。畢竟,兩岸兵戎相見和手足相殘肯定不會是中國領導人所希望見到的事。既然長期以來阻礙國家統一的兩大因素的作用正在不斷下降,則大陸方面憑藉強大的非武力手段迫使台灣的領導人放棄台獨圖謀、和願意與大陸通過政治談判而達至國家統一的可能性便會愈來愈大。更佳的情況是台獨勢力被台灣民眾唾棄,而那些不抗拒國家統一的政治勢力重獲執政權並開啓與大陸就國家統一問題的談判進程。
以「灰色地帶」促成國家統一
今天,多數美國和兩岸的專家學者都同意大陸用所謂「灰色地帶」手段而非通過「武力犯台」來促成國家統一的可能性較高,而且也會相當有效,而代價也比軍事行動低得多。他們預期大陸一方面將會在不同領域對台灣加大執行大陸法律的力度,特別是強化對台灣周邊水域和空域的執法工作,不再承認台灣單方面設置的所謂「限制水域」和「防空識別區」,目的是要宣示和行使大陸對台灣的主權和對台灣的管轄權。另一方面,解放軍會不定期和在沒有事前通知的情況下全面或局部隔離或者封鎖台灣。這些行動將會切斷台灣與外界在交通、運輸和通信的聯繫,從而重創台灣的貿易、經濟和能源供給,迫使台灣各界不得不贊成與大陸談判國家統一的問題。台灣島上輿論認為只要被封鎖7天,台灣天然氣斷供、電力供應就要出現問題。如果封鎖延長到半個月乃至一個月,台灣的戰略物資包括彈藥和能源將會被徹底切斷,戰機、坦克、軍艦等武器裝備就只能「趴窩」了。
上文提到的艾薩克·卡登和詹妮弗·卡瓦納指出:「北京更有可能的計劃是逐步強化其已經推行的政策:悄悄侵入台灣的領空、領海和資訊空間。世界應該期待看到更多所謂的『灰色地帶行動』—軍事和經濟領域中不屬於戰爭的強制活動。」、「海峽的灰色地帶活動不應被視為僅僅是兩棲入侵的前奏。相反,北京在附近水域持續使用類似策略表明,此類行動是旨在不訴諸入侵的情況下征服台灣的有耐性的長期戰略的主要方法。通過這種做法,中國試圖切斷該島對周邊海域和空域的控制,並限制其自主作出軍事、外交和經濟決策的能力。」、「中國可以通過在台灣海峽更大範圍內進行更多特別海警巡邏,或是實施海關或檢疫措施來限制商業流動,從而繼續收緊絞索。這些可能的行動不會偏離北京在金門島周圍已經進行的活動。從操作或法律角度來看,此類行動並不構成封鎖,但它們實現了類似的目標,並保留了未來開展更全面、更具殺傷力的行動的選擇。」、「跨國公司已經開創了聽從北京的令人擔憂的先例:例如,日本和南韓公司多年來一直在飛越台灣海峽的商業航班上遵守北京的通知規則(而不是台北制定的通知規則)。」兩位學者慨嘆說美國對中國這些行動將會是「無計可施」。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林洋(Bonny Lin)和布萊恩·哈特(Brian Hart)2024年5月24日亦稱:「(聯合利劍—2024A演習)是建立在中國海警和解放軍不斷增加的演習的基礎上的,並表明不僅在台灣海峽而且在台灣周邊加強軍事執法合作。改善解放軍和中國海警的行動可以增強中國隔離或封鎖台灣主島或任何台灣離島的能力—大陸未來可以採取這些措施來顯著加大對台灣的壓力」、「大陸未來對台灣的懲罰可能涉及更廣泛的地理行動,並且可能針對台灣主島及其離島」、「2024年演習的地理範圍更大,使中國能夠針對一系列行動進行訓練,包括灰色地帶活動、隔離或封鎖場景以及入侵。這次,中國將大部分海上資產部署在台灣海峽。在未來的危機或衝突情況下,這一定位可能使中國能夠開展檢查或擾亂台灣海峽商業交通的行動,或切斷台灣離島與台北的聯繫。」
這些美國學者的看法在内地的專家學者當中其實也非常普遍,相關的分析和評論十分多。
台灣的經濟和民生問題將會惡化
除了在海上和空中執法外,大陸也可以對台獨分子頒布和執行對其懲治的法律。6月21日,大陸發布《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提出對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總體要求、定罪量刑標準和程序等規範作出具體規定,為司法辦案提供明確指引。對台獨分子甚至可以對他們進行缺席審判。《意見》的出台是大陸不斷强化和行使對台灣的管轄權的又一範例,它已經對在台灣和海外的台獨分子產生了相當的震懾作用。日後不排除大陸會讓更多的大陸法律應用到台灣上。
在經濟領域,大陸將會不斷削弱與台灣在經貿上的聯繫,内地有人甚至稱之為「窮台」政策。其中最具殺傷力的手段是改變那個大陸對台灣大幅讓利的、2010年簽訂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近年來,為了打擊台獨勢力,大陸逐步中止部分ECFA項目關稅減免,逐步縮減對台灣的經貿優惠。具體而言,2022年底,大陸首先終止了包括丙烯等12個稅目產品的ECFA關稅減讓。2023年5月31日,大陸再度宣布中止對台灣134個進口產品的ECFA協定稅率,包括石化、紡織、汽車零部件、機械工具等多個行業。這些措施累計終止的ECFA項目已經超過200項,約佔總項目的將近半數。從經貿層面看,儘管今次ECFA的關稅減讓134個項目佔台灣出口大陸的額度總體比重並不高,但實際和後續影響卻不容小覷,包括在政治和選舉領域上。受影響的主要是傳統產業和依賴大陸市場的中小企業。石化產業、汽車零組件和機械工具產業等最受影響。日後,更多產業將會受到來自大陸的打擊。
在國際層面,在蔡英文的兩屆領導人任期内,台灣已經丟失了10個「邦交國」。可以預計,在中國的外交攻勢下,台灣會陸續失去大部分或全部剩餘的12個「邦交國」。大陸也會盡力不讓台灣參與那些不限於主權國參與的國際組織,從而不斷壓縮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
在來自大陸的龐大的軍事、外交、經貿和法律壓力下,台灣的經濟和民生問題會惡化、進出口數量會不斷下降、台灣社會會產生愈趨嚴重的分化和内訌、而愈來愈多的資金和人才會從台灣撤走。台灣的投資環境也會持續惡化。美國更會加緊逼迫台灣的「護國神山」台積電把生產基地轉移到美國和其他國家。在這些情況下,愈來愈多台灣民眾會認識到支持台獨或者抗拒國家統一不但絕無前途,更會帶來滅頂之災,而唯一的出路是與大陸談判,爭取對自己最佳的結果。
毋庸諱言,如果這些非武力手段在未來一段時間内都未能達至國家統一,則武統便是最後的手段了。不過,我認為非武力手段成功達至國家統一的機率應該相當不錯。
中國做好措施以應對制裁
當然,就算美國不會與中國開戰,它仍然會夥同其盟友對中國施加比對付俄羅斯更加嚴厲和極端的經濟、貿易、科技和金融制裁。不過,既然這些制裁都不能讓美西方在俄烏戰爭中擊敗俄羅斯,它們對中國所能帶來的損害也是中國能夠預先知道和承受得起的。事實上,中國針對美西方日後可能對中國施加的嚴厲制裁已經不斷做好應對的準備和籌劃好反制美西方的政策和措施。更重要的是,為了達至國家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乃至防止美國利用台灣來遏制大陸和危害國家的安全,中國的領導人絕對不會讓經濟因素成為對台和對美政策的首要考量或者制約因素。況且,有多少美國的盟友願意付出沉重代價在經貿上與中國割裂,美國自己也心中無底。
無可否認的是,國家統一的主動權愈來愈掌握在大陸一方。大陸在採取任何實現國家統一的行動時,必然會仔細和全面考慮各方面的因素,特別是美西方、國内和台灣地因素,從而達至以最低成本收復台灣的目的。
原刊於《橙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