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醫療系統壓力不勝負荷 冀政府平衡資源配置應用創新科技

香港有優質的醫療制度,卻出現醫療資源配置失衡問題,令公營醫療系統壓力不勝負荷,加多公私營協作是不二做法,引入更多合標準的境外醫生,提升中醫角色亦有助改善問題。

一年一度的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正展開公眾諮詢,筆者身為醫生,喜見政府近年積極提升市民健康,唯市民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持續上升,醫生人手持續出現短缺問題,紓緩醫療系統壓力刻不容緩,因此期望在醫療方面提出想法和意見予特首考慮,並讓社會作出討論,旨在拋磚引玉。

在提升全民健康方面,筆者樂見政府在禁煙及控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另一種對公眾健康有危害的是酒類,酒是第一類致癌物質,期望政府亦在這方面推出措施,減少因酒而起的禍害。另一值得關注的是近視眼,深度近視是一種疾病,會引致失明,因此建議政府加大力度,推出控制或防止加深近視的措施。

至於流行病方面,政府推廣疫苗是值得讚許的做法,唯更加需要做的應該是設立防疫控疫中心,甚至是建設一所流行病醫院,因為經歷過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及2019冠狀病毒病的教訓後,在應對流行病方面有一定迫切性。

引進境外醫生 提供生活配套

現時西醫存在人手不足的問題,西醫目前有約1.5萬名醫生服務全香港740萬人,即每1000人口僅有2名醫生,不但較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為低,亦較新加坡每1000人口有2.5名醫生為低,若要追上新加坡水平,香港便需要有3500名醫生。最快解決有關問題的做法,是引進更多境外醫生,並向他們提供一條龍服務,包括提供住房、配偶工作機會、子女教育安排等,因為配套做得好才能留住這些境外醫生。

本地培養醫學生需要花很長時間,可謂遠水不能救近火。培訓醫學生,是需要讓他們攻讀6年本科課程和進行1年實習,並且經歷最快6年的專科培訓,即總共13年才可培訓到一名專科醫生,而且政府津貼醫學生需要花費巨額金錢,大約每名醫學生津貼幾百萬元,以目前的經濟環境來看,能否持續支援幾百名醫學生的培訓費用?

香港科技大學計劃建立第三所醫學院,此舉更為耗資龐大,而能否聘請到頂級教授來香港教導醫學生,以及在740萬的人口中有沒有足夠的尖子學生讓醫學院培訓成為好醫生都是疑問,政府須想辦法解決上述問題。

令到情況更惡劣的是存在公私營醫療不平衡的問題,相對7000名私家醫生僅服務15%人口,5000名公營醫生要服務全香港85%人口,公營人手非常不足。若要解決公私營錯配問題,建議政府加強公私營協作。

筆者樂見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早前提及協助醫管局定期「驗身」,檢查設備、建築物等硬件,筆者認為亦要審視醫管局的軟件,讓醫療系統提速提效來服務公眾,減少醫生參與不必要的會議,讓他們做更多前線工作服務市民。

中醫專科學院 可增加服務水平

在中醫方面,明年將有首間中醫醫院,唯中醫角色仍有待提升。目前香港有1萬名中醫,卻只分擔10%醫療工作。現時香港3間中醫醫學院的課程僅專注於學習傳統中醫,建議政府考慮提升中醫課程及中醫工作,推動中醫與時並進,學習西醫的檢查方法,包括驗血、掃描等,以便更好地醫治病人。筆者亦建議中醫成立自己的專科學院,並且要將學院裏面分科,從而令中醫服務做得更好。

香港在中醫方面實力很強,除了3間中醫醫學院正在進行的基礎研究工作,期望政府盡快成立位於河套的中醫藥產業園,因為這不僅是為了提供服務,更重要的是為了做研究,而研究目標是把中藥制定國家標準甚至是世界標準,例如長白山野山人蔘、保嬰丹等中藥,同時亦冀望籌辦中醫藥博覽會、中醫學世界性交流會。

香港必須迎合新趨勢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因此建議在醫學專業方面,須加大力度推進及應用遠程醫學及人工智能(AI)兩大技術。遠程醫學可以幫助更多偏遠地區的人治病,AI則可分擔醫生的工作,將技術應用於臨床工作包括檢查報告,不須要醫生親手撰寫,只要審查認可,以分擔醫生的工作。

拆牆鬆綁 引進更多內地藥械

筆者認為香港醫務衞生委員會一些法例並未與時並進,期望政府促使醫學專業向新質生產力轉型發展,讓香港醫生可以透過上述技術服務更多市民,更可協助身為9+2大灣區城市的香港與內地融合。

另外香港醫療在多種癌症治療也居世界前位,領先於內地,香港可望填補相關缺口。

盧寵茂局長曾表示與內地的藥物和器械相通已達到最後階段,期望在有關方面更進一步,做到藥械雙向互通,不單止讓香港的藥械通往內地,也要讓內地的藥械通往香港,內地製造藥物及儀器的技術已經非常先進,很多已合符世界標準而價錢便宜,因此應該拆牆鬆綁,為香港引進更多內地藥械讓市民得益。

至於醫療融資方面,香港多年來已被選為世界上最有效率的醫療制度,但政府的醫療預算已高達1000億,不能夠長期負擔所有人的醫療費用,而一般市民難以負擔高額醫療開支,因此需要有保險公司等第三方分擔。政府曾建議推出自願醫保計劃但未可謂成功,建議政府繼續推動相關工作,讓保險公司負擔更多醫療費用。

總括而言,香港有優質的醫療制度,卻出現醫療資源配置失衡問題,令公營醫療系統壓力不勝負荷,加多公私營協作是不二做法,引入更多合標準的境外醫生,提升中醫角色亦有助改善問題。冀望政府亦同時配合趨勢發展新質生產力,應用新科技減輕醫生的工作量,並促使內地與香港藥械雙向互通,令香港更好地融入大灣區,最終可望令兩地市民得益,最後必須做好醫療融資的工作,才可令我們的高質量醫療得以持續發展。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