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二十四氣節」被聯合國認定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各媒體對於傳統的氣節的報道多了,這是中國文化的一些小通識,值得鼓勵媒體更多此類報道。
下星期一西曆7月15日是今年「三伏天」的初伏日。 甚麼是三伏天呢?根據曆法規定,在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就是「初伏」天,此後10天後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第五個庚日為末伏,是陰氣受陽氣所迫,潛伏在地下之意。
根據此曆法,由於吹東南帶濕的風,這「三伏」是一年中最悶熱的時間。由於「夏至」日的干支每年都不同,三伏天的日子也不定,以今年2024年為例,今年夏至日是西曆6月21日丙辰日,根據計算第一個庚日是6月25日,第二個庚日是7月5日,第三個庚日是7月15日,所以初伏在7月15日。與此同時,夏至後約15日便是小暑,再15日便是大暑,也是一年最熱的時間,2024小暑是在西曆7月6日,大暑則為7月22日與三伏天多少相疊。
暑熱令生產力受影響
在未有冷氣空調的時代,這高温使人不能在室外長期工作,廣東民諺:「小暑大暑,好食懶煮。」熱帶地方的生產力也受到影響。
在天星上,太陽在未宮(巨蟹座)15度上太陰宮上便是小暑,而太陽步入午宮初度時便是大暑,也是一年最熱的半個月,但與三伏天不同,三伏天是悶熱,而大暑一般是乾熱。 近年由於一些藥廠及中醫之推介,流行在三伏天內進行所謂「天靈」之活動,因為此時陽氣至盛,所以用一些藥貼貼在特定穴位上,可以增強一個人自身的體質,對抗疾病。其主要是要排去身體內之濕氣,長江淮河一帶,更有在初伏天「食伏羊」的習俗,江蘇徐州,安徽蕭縣都有此習俗,徐州食伏羊最早可引到夏商周時期,但廣東是中國南方,地域不同水土有異,所以沒有也不鼓勵大家去模仿。
今年春夏由4月至7月初,中國南方受強暴雨影響,出現不同程度之洪水,這是因為木星長期在畢宿附近徘徊,「畢星主雨」,所以過了7月1日南方的雨水減弱,風雨北上到重慶、山東一帶,7月15日入伏後雨量會減,7月23日後太陽入午宮初度,大熱乾旱天氣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