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沒有畢業證書的傑出校友

「書院宣布給我文憑時,大家熱烈鼓掌,支持我畢業。」對於這場小小的「畢業風波」,丘直言從不在意一紙畢業證書,因他在中大收獲得更多──濃濃的人情味與不變的友誼。

丘成桐於1966年獲崇基學院數學系取錄,他在同屆學生中早已嶄露頭角,由於成績優異,學系豁免他修讀基礎課程,只須參與相關學科的考試便可修得學分,從而騰出時間學習較深入的課程。大學二年級時,數學系聘請了年輕的柏克萊大學博士薩拉夫(Stephen Salaff)教導微分方程,見識到丘的數學天賦後,會請對他一同編寫講義,更讓這二年級生為三年班講課。「薩拉夫的博士論文關於微分方程,所以(課堂)主講亦是微分方程。由於他剛畢業又年輕,教書時遇到不少問題。他有時候對着黑板說不下去,我會幫忙,他很歡迎,後來他請我回家一起備課,最後更與他一起寫講義。」丘憶述。

薩拉夫博士出現對丘成桐的人生影響重大,他認為數學系四年課程,丘已通曉,因而建議提早1年畢業,出國深造。坐言起行,薩拉夫博士一方面向時任校長李卓敏提出讓丘提前畢業,另一邊廂與柏克萊大學數學系任教的唐納德.薩拉森(Donald Erik Sarason)聯繫,舉薦丘入讀該校的博士課程。

丘成桐教授2023年4月回港參與中大舉辦的公開講座。
丘成桐教授2023年4月回港參與中大舉辦的公開講座。

崇基數學系的老師師都贊成薩拉夫博士的提議,然而大學方面不願為此破例。薩拉夫博士落力爭取,曾在《遠東經濟評論》發表文章,呼籲中大為資優學生利益着想。丘事後方知道,時任校長李卓敏曾向薩拉夫博士說,有些數學天才亦沒有學士文憑,如中國知名數學家華羅庚就是其中之一。不過,在薩拉夫博士多番遊說下,校方在作決定前要測試一下丘成桐是否天才。對於測試當天的情境,丘仍然歷歷在目:「他們找了香港大學黃用諏先生測試我。當時叫我去見他,我亦不知道什麼原因……我過去(港大)好遠水路,花了兩個幾三個鐘頭。黃用諏先生主要問他正在進行的research(研究),希望我能夠提供意見,我不是說沒有意見,但當時覺得他做的問題沒太大意思,所以回應不多,而他的結論是──丘成桐不是天才。」丘笑言當時根本不知道接受考核背後的原因,而校方亦依據測試結果否決了他提前畢業的申請。

丘成桐1969年參加崇基書院畢業禮。
丘成桐1969年參加崇基書院畢業禮。

1969年4月,丘成桐在未取得大學學位的情況下被柏克萊大學取錄,並獲得一個相當優渥的獎學金。丘說:「結果(大學)畢業典禮時,我無法畢業,畢業典禮亦無法參加。容啟東校長(時任崇基學院院長)決定在書院畢業禮時向我頒授文憑,所以我有崇基文憑而沒有大學文憑。崇基事前沒有通知我,當畢業典禮叫到我的名字時,我嚇一跳,原本以為他們不會發給我,結果他們給了我文憑,我好高興。書院宣布給我文憑時,大家熱烈鼓掌,支持我畢業。」對於這場小小的「畢業風波」,丘直言從不在意一紙畢業證書,因他在中大收獲得更多──濃濃的人情味與不變的友誼。

幾個公理就能寫出很多重要定理 自此對數學感興趣

丘成桐曾就讀沙田官立小學與培正中學,對於數學產生興趣始於中學時期。他憶述:「真正有興趣是學了平面幾何開始,幾個公理就可以畫出多很多定理,寫出很多重要定理,畫出好漂亮的圖形,自此我對數學開始有很大的興趣。」丘用「漂亮」去形容數學,大概覺得從最簡單的平面幾何與公理,推出無數複雜的定理,絲毫不差的運算是一個十分美妙的過程。

丘成桐與父親邱鎮英教授合照。
丘成桐與父親邱鎮英教授合照。

報考大學時便順着興趣選擇數學系,至於為何選擇崇基學院,便要由丘父說起。丘成桐的父親丘鎮英,曾入讀廈門大學經濟系,後到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精於文學與哲學。舉家遷居香港後,因家計艱難,丘父需要在3所學校輪流授課,當中一間便是崇基書院。50年代,丘父在崇基教書時與該院院長凌道揚熟稔,當年凌校長正籌備學院的新校舍,選址沙田馬料水。丘成桐記得,當時爸爸向農民解釋,收地是為了建大學,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當時要收農地,很多人都反對,馬料水的農民多是姓丘,我們算是同宗,他們都是客家人,我爸爸又是客家人,所以爸爸與他們傾,最後傾成了,他們願意賣地。假如當時農民不願意,中文大學現在這塊土地就沒有了。這班姓丘的農民,後來很多都遷到上面的赤泥坪村。」正因如此,當丘成桐升學時便選擇了沿襲父親的足跡。

對於當年崇基數學系的老師以及他們的課,丘仍記得清楚。系主任謝蘭安是父親的舊識,當時教線性代數;周慶麟是當時較為年青的一位老師,畢業於紐約大學,熟悉現代數學的課題。及至大二那年,數學系請幾位外籍老師,除了上文提到的薩拉夫博士外,還有一位唐施樂博士(Dr. Ronald F. TURNER-SMITH),主要教授代數課程。另外,巴羅迪博士(Dr. Elmer J. BRODY)亦是一位令他印象深刻的老師,「這位先生很有意思,他是在普林斯頓大學畢業。他畢業之後去過新加坡,之後來了香港,他很鍾意中文,但認為廣東話不是正式中文,普通話、國語才是,因此上堂一定要用普通話,所以我的普通話是跟Brody學。」巴羅迪博士雖然熱愛中文,卻未必精通,丘成桐笑指:「我記得好清楚,他講課寫中文不是寫一、二、三、四,而是寫甲、乙、丙、丁,但寫到戊之後就不懂了,我們坐在後面偷笑﹗」課堂上,巴羅迪博士拿出一本由李文清撰寫的《泛函分析》,要求學生從第一章開始找錯處,「整個學期就做這件事,每個人拿着這本書,講出那裏有錯,如何補上,過程十分有趣,訓練到學生的critical(批判),知道問題在那兒,同時亦懂得如何補上。」

位於沙田馬料水的崇基學院。(wikipedia commons)
位於沙田馬料水的崇基學院。(wikipedia commons)

中文大學成立於1963年,然而三間成員書院在60年代仍分散在不同地方,聯合書院在上環堅道,新亞書院在土瓜灣農圃道,而崇基學院則在沙田馬料水。

丘憶起發生在他身上的一件趣事,大二時三院舉行聯合考試,崇基與聯合的老師都給他高分,然而新亞卻打了一個低分,他當時不以為然,現在回想,或許這是三院各自為政,互相競爭的弊端。相對而言,書院對內就十分團結,當時崇基只有1000左右,大家都非常熟稔,師生關係密切。大二那年,丘成桐在崇基中文系就讀的哥哥突然病倒,診斷患上腦瘤,病情嚴重,由於家境不好,住院以及醫藥費用根本難以負擔,其時崇基體育部主任盧惠卿熱心幫忙,不單讓哥哥在養和醫院接受治療,更在財政上提供協助,他說:「盧惠卿老師知道我家境不太好,安排我做點事情,做什麼呢﹖我曾經跟她學打太極拳,她叫我幫忙教導一些外國來的教授,其實我也學得一般,她叫我教只是讓我能賺一點外快。」此外,崇基同學亦發起募捐,助他與家人度過難關。

丘成桐教授多年來一直以幫助中國推動數學發展為己任。
丘成桐教授多年來一直以幫助中國推動數學發展為己任。

50年代,丘父為崇基落戶馬料水作出貢獻,到60年代丘成桐在數學系遇上「伯樂」薩拉夫博士。中大可說是他傳奇數學人生的起點,多年來一直以幫助中國推動數學發展為己任,培養學生之餘,又籌集經費在中國各地辦數學研究所,第一間數學研究所便選在香港,即1993年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隨後在北京、浙江等地相繼成立相類的數學科學研究中心。自93年以來,雖然任教於美國哈佛大學數學系,但同時兼任中大數學系講座教授,每年有1/4時間回港教學與帶領研究生,並領導中大數學科學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見證中大數學系發展與成長,丘直言大學在發展數學系的過程或有局限,有時甚至被忽略,在磕磕碰碰中發展起來。他總結道:「反正,現在60年過去,我覺得中大數學系始終仍然是香港最好的數學系﹗」

原刊於《中文大學校刊》2024年第1期,本社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