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安全峰會(Summit on Peace in Ukraine)於6月15至16日在瑞士舉辦,超過90個國家或國際組織派代表參加。與會者圍繞俄烏戰爭問題展開討論,旨在共同尋找出一套和平解決方案。
峰會目標不成熟 難有成果
雖然大會邀請了中國參加,但中方以條件不成熟為理由,沒有派遣代表出席。筆者認為不成熟的條件基本有二:一是峰會僅僅邀請了衝突的一方烏克蘭而已,而沒有嘗試利用峰會來構建一個可讓交戰雙方(俄羅斯、烏克蘭)直接對話的平台。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有效的和解談判,必須要各衝突方一齊參與,裝模作樣的「一言堂」和解會議不會有成果;二是大多數與會者均為歐美國家和國際組織,這安排明顯反映出峰會目標嚴重傾斜,偏幫歐美而忽略發展中國家的意見和建議,代表性不足。
再進一步分析,不難發現參加峰會的西方國家,不少是北約(NATO)成員國,它們根本上是俄烏戰爭問題的間接或直接之始作俑者,所以在「烏克蘭和平」討論上,這些北約國家帶有利害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其意見和建議難免會出現厚此薄彼之嫌。
回顧俄烏戰爭爆發的源頭,導火綫是建基於俄羅斯極力反對烏克蘭申請加入北約而引起,而在屢勸不果之下,俄方最終於2022年2月24日出兵攻打烏克蘭。北約主要是一個由美國支持、歐洲國家組成的軍事聯盟,成員國之間構成一條緊密紐帶,意味着一旦北約接納烏克蘭加入,將會實質上形成北約對俄羅斯的包圍態勢,這無疑是對俄羅斯的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回顧歷史,在蘇聯解體時歐美承諾北約不會向東、不會大規模擴展其勢力範圍。但現實並非如此,北約在過去幾十年持續地擴張;除了東擴向俄羅斯之外,也計劃延伸至日本、台灣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目的是企圖監控(威脅)中國,唯恐天下不亂。
隨着烏克蘭逐漸傾向北約,以及北約自身的東擴大計,東歐一帶的局勢愈趨緊張。俄羅斯視烏克蘭加入北約之舉,猶如歐美在其家門口作長期監視,令其生存空間被受擠壓、國防安全風險全面升級。在這背景之下,國際社會對俄烏衝突的態度呈現出鮮明的立場分化,歐美及北約成員國很自然地傾向於支持烏克蘭,他們的態度在安全峰會中表露無遺。但筆者卻不予苟同,認為峰會背後隱藏着深刻的偏袒,讓大會聯署協議的公正性飽受質疑,未能獲得全體與會者的支持是正常不過。
由此可見,中國的缺席,反映出她對在東歐地區中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博弈之深刻理解,所以不願輕易選邊站隊,轉而採取更具策略性的外交行動。在峰會之前,中國提出結束俄烏戰爭的「六大原則」,並獲得巴西聯名認同,這展現出中國在全球事務上的獨立思考與積極斡旋的能力。這「六大原則」主要從立即停火、反對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保護民用設施、確保人道援助暢通等方面出發,旨在從更宏觀的全球安全與經濟穩定視角尋求雙方共識,而非糾纏於俄烏兩國之間的歷史轇轕。
中巴聯合倡議 獲逾百國支持
目前,中巴聯合倡議已獲得超過100個國家的支持,突顯出國際社會對基於普遍原則來解決俄烏戰爭的渴望。這些原則不僅體現了中國、巴西及其他支持國家對和平與人道主義的尊重,也是對全球經濟和安全格局負責任的維護。
俄羅斯作為衝突的關鍵一方卻未獲邀請參會,這本身就減少了達成真正和解的可能性。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在峰會前夕提出「烏克蘭和平」條件,包括烏克蘭放棄加入北約、停止軍事化、從特定地區撤軍等,這些要求直接觸及俄烏衝突的核心爭議點,特別是關於烏克蘭東部地區及克里米亞的重要戰略性。它們不僅是歷史、民族情感交織的地帶,也是影響區域安全與經濟流通的關鍵節點。俄羅斯的缺席,以及會前提出的條件,突顯了峰會未能提供一個包容各方、平衡各方利益的談判環境。
而在另一邊廂,烏克蘭則在峰會上提出維護領土完整、反對俄羅斯的軍事行動等。按這些立場,大會在峰會結束時發表了一份「烏克蘭和平」公報。但公報並沒有得到所有與會國家認同,包括沙特阿拉伯、印度、南非等逾10個國家拒絕簽署,它們認為任何和解方案必須有俄羅斯的參與,才能真正有效。這一態度反映了國際社會在應對烏克蘭危機上的分歧。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國家大部分都是金磚國家(BRICS)成員,與中國站在同一陣綫。在當今混亂的世界局勢中,BRICS似乎將會是抗衡歐美國霸權的一般新力量。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