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2022年發表《施政報告》提到政府將重組扶貧委員會,探討應對貧窮的辦法,採用的是「精準扶貧」策略,初步針對的對象包括劏房戶、單親家庭和長者。5月中,勞福局向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遞交文件,內容是報告第五屆扶貧委員會自2023年1月成立以來的工作進度。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指出,特區政府自2021年後,便沒有再公布《香港貧窮情況報告》。
貧窮線上踏出新一步
周永新在《明報》撰文指出:政府所以訂立「貧窮線」,最初的作用並非要宣揚政府的扶貧力度,或窮人數字降低了多少;而是透過統計分析,識別誰是香港的窮人?以及他們為什麼貧窮?現在政府要「精準扶貧」,就是在「貧窮線」的基礎上,進一步達到扶貧目的。
市民可能質疑,沒有《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政府怎麼知道貧窮的成因?又怎樣選取「精準扶貧」的對象?周永新覺得政府是有做分析的,相信也參考了學者所做的有關研究。今年2月1日,香港教育大學的朱岳峰和周基利兩位學者,發表了〈動態貧困數據:制訂長遠和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南針〉。這是一篇運用香港貧窮大數據分析的文章,採用的研究方法未必為大眾熟悉,結論卻是市民普遍看得到的現象。
長者退休制度不完善
按照貧窮成因、扶貧措施兩方面,周永新簡單介紹了兩位學者的文章內容:
朱岳峰和周基利分析,導致持續貧窮的因素有以下幾項︰一、戶內有較多兒童和長者;二、戶內有較少工作的成員;三、戶主是女性或教育水平較低;四、家庭居住於公共房屋或資助出售房屋。
兩位學者得出導致持續貧窮的因素,與過往同類研究的結論相近:(一)長者所以貧窮,離不開香港欠缺完整的退休保障制度;(二)如果戶中只有1至2名基層工作的成員,這戶容易成為在職貧窮家庭;(三)如果戶主是女性,尤其是單親家庭,她們為了照顧子女而留在家中,容易成為貧窮家庭;(四)如果住戶屬公屋居民,他們入住時已是低收入家庭,較高機會成為貧窮家庭。
綜援不會鼓勵「躺平」
比對領取綜援的住戶分類數字,可見教大兩位學者所得結論與現實相若──2024年3月31日的199205宗綜援個案裏,一半以上領取綜援的原因是年老(111633宗),其次是健康欠佳(27855宗)、單親(20192宗)、永久殘疾(17104宗)。以上幾類住戶,多沒有工作成員。
有人質疑,綜援使人「躺平」,因綜援金額高於一般工作所得。周永新指出,事實是領取失業綜援的個案只有16943宗,佔不到整體個案的10%,怎樣看也不能說綜援「鼓勵」市民不工作。
綜援的作用是保障市民基本生活,周永新稱多年研究貧窮問題,看不到市民會為了領取綜援而不工作;看到的倒是一些市民為了避免遭他人標籤「食綜援」,儘管連基本生活都無法維持,也不願申請。
他綜合朱岳峰和周基利文章中的分析,與現在政府的「精準扶貧」對象,包括長者、單親家庭、劏房戶(政府估算3類扶貧對象的人數分別是:長者555300人,單親戶213300人,劏房戶214200人),不謀而合。
兩位學者還提出幾項精準扶貧建議:(1)改善經濟支援措施,特別針對貧困家庭中的兒童和長者,包括改善長者醫療服務、提高福利金額;(2)關注貧窮家庭成員身心健康的不良影響,提供心理健康支援服務,特別是成長中的兒童和青少年;(3)對於有工作人口的家庭,推行家庭友善政策,幫助他們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4)提供技能訓練和職業發展機會。
長者綜援可合併生活津貼
以上建議與政府在呈交立法會文件提及的措施十分相近,例如針對基層家庭兒童的「共創明Teen計劃」、在各區設立「社區客廳」、加強社區支援服務等。不過,政府的扶貧工作仍可改善,針對長者、低收入家庭及青少年的貧窮問題,周永新有以下建議:
一、長者扶貧策略方面,周永新建議,合併長者綜援與長者生活津貼,因為兩者的作用都是為了保障年長市民基本生活,而兩者的分別在於申請人的入息和資產限額。不過,申請時申報的入息和資產是會變動的,特別是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長者,一旦他們的資產減少了,他們便可能符合資格領取長者綜援。
本港實質工資有待改善
二、扶助單親和低收入家庭脫貧的策略方面,政府近年引入的措施包括最低工資、在職家庭津貼,及向輪候公屋市民發放現金津貼。周永新指出,低收入家庭所以貧窮,是本港實質工資有待改善。到今天,每月工資中位數仍然維持在2萬元左右,即380萬打工仔中,有一半人的收入在2萬元以下。若然住戶中只有一個成員就業,便很容易成為在職貧窮家庭。
三、兒童和青少年的扶貧策略方面,周永新認為,年輕人能否得到合適技能訓練、畢業後能否找到「學有所用」的職位,還要看特區政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計劃所收到的效果,否則年輕一代接受了訓練恐仍欠上流機會。
根本辦法解決住房需要
在協助貧困家庭改善生活方面,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解決他們的住屋需要。他指出,如果兒童住在狹窄劏房,學業難免受到影響、與家人的相處難免出現張力、個人情緒難免波動、對自己的前途難免欠缺自信。
他支持政府對於解決劏房問題的決心,並強調公屋建設促進了香港工商業發展,公屋居民成為新市鎮的「開荒牛」,協助新市鎮建設,廉宜的租金使公屋居民的下一代有上流機會。因此,要解決兒童貧窮問題,首先就得讓他們有適當的住屋。
周永新指出,扶貧工作是漫漫長路,政府必須持之以恆。「精準扶貧」是在貧窮線上踏出新一步。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