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2000年前的西漢社會,有不少途徑,可以借助考古發現,可以重讀經典,可以作田野考察,其實最簡單的是讀《漢書》。
《漢書》,題為班固所撰。用上了「題為」二字,並不代表班固沒有參與其中,而是作者大可能不只一人。李威熊《漢書導讀》論及班彪、班昭、馬續三人皆嘗參與其中:
其父班彪曾作《太史公書後傳》,旨在續《史記》武帝以後之事迹,此書即班固作《漢書》的藍本。[⋯⋯]可知班固作《漢書》,乃紹承父業,但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由其妹昭,及馬嚴之子馬續踵而成之。《後漢書.曹世叔妻傳》說:「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閣踵而成之。[⋯⋯]時《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馬融伏於閣下,從昭愛讀。後又詔融兄續繼昭成之。」司馬彪〈續漢書天文志〉也說:「孝明帝使班固敘《漢書》,而馬續補〈天文志〉。《玉海》及《藝文類聚》乃謂:「劉昭〈補志序〉云:『續《志》、昭〈表〉。』以是推之,〈表〉其班昭之補?〈天文志》其馬續所成歟?」可知終固一生,《漢書》未成。[⋯⋯]總之,《漢書》的成書,經過班彪、班固、班昭、馬續四人之手,但以班固為主。(註1)
據李氏所言,是班彪有着繼承《史記》之願望,故有續寫《史記》之舉。所謂續寫《史記》,其實就是續寫漢武帝以後的西漢史事。然後,便是班固接手編撰《漢書》,算得上紹承父業。可惜的是,雖然歷經了父子兩代,《漢書》依然未能完成,而班固便已撒手人寰了。幸好還有妹妹班昭和馬續,合作將班彪、班固未有完成的部分繼續下去,最後《漢書》終告順利完成。總之,《漢書》的作者理應合共4人,分別是班彪、班固、班昭、馬續,其中以班固寫的最多。
《漢書》之難與趣
曾經有一段時間,起碼自書成以後,《漢書》便得到了一個好壞參半的稱號:難讀之書。好處是代表着此書意蘊含蓄,饒富深意;壞處是因其艱深,大家漸漸不再關注。但想深一層,《漢書》有超過一半內容與《史記》相同,為什麼從來沒有人說《史記》難讀,而只有說《漢書》難讀呢?顯而易見,這種難讀並非文字艱深之謂,所指乃是《漢書》的撰史精神。蒙文通《治學雜語》說:「初讀《漢書》讀不進,現在是處處皆有趣。」(註2)《漢書》之難,與《漢書》之趣,看似是二事,其實二為一體,難處便即有趣之處。
本書圍繞着《漢書》所載的人物與故事,選講20個主題,從以下兩個角度出發,一是認識《漢書》,二是認識漢代。例言之,楊樹達《漢書釋例》指出《漢書》有較量之例,劉邦得天下,與項羽失西楚霸王之位,此消彼長,正是劉成項敗;細讀〈高帝紀〉與〈項籍傳〉,當可得見其中因由。又如互文相足例,討論陳平祕計,必待此例而可知其計謀之成效。
紀傳體史書,《史記》也好,《漢書》也好,特別喜歡以小見大,又每多着意於傳主的往日小事。前人討論《史記》甚多,《漢書》則罕有所及。例如張蒼的「肥白如瓠」,董賢的「美麗自喜」,以至各篇敘述傳主相貌,多有深意。此外,《史記》與《漢書》的比較研究,永遠是閱讀二書時的重點。《史記》載事至於漢武帝太初年間,《漢書》記載西漢214年史書,顯而易見,自楚漢相爭至漢武帝年間史事,二書並載。《漢書》多一字不易襲取《史記》,但也有重新剪裁,以至改頭換面者。本書討論中山靖王劉勝,在《史記》屬〈五宗世家〉,在《漢書》則於〈景十三王傳〉。前者突出了13王分屬5位母親,後者則着眼於13人皆為漢景帝王子而已。重新編排之餘,敘述每位王子之文字,卻又相去不遠。此等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情況,《漢書》多所見之。
從小處着眼 見微言大義
漢代距今已遠,漢人相信天意,相信天人交感,相信天人感應。我們或許以為古人愚昧、不科學,但這是不合理的想法。了解漢人,必須改變思維方式,用漢人的方式了解漢人。項羽在烏江自刎,我們想,為何項羽要相信田父的說法?為何《史記》、《漢書》都要記這個騙項羽走錯方向的田父?誰人知道田父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且項羽手下全數陣亡?能夠提問固然好,任何學問都是建基於對現況的疑問。可是,《漢書》的寫作年代距今已遠,我們有太多的不知。很多事情,我們只能說是漢人的想法。只要想着古人重視得民心的重要性,得民心者便可得天下,而項羽一直嗜殺,好勇鬥狠,失卻民心,故田父故意騙他,固其然也。同樣地,飛將軍李廣最後何以不自辯,何以不嘗試贖罪,而選擇自行了結生命,也因天意。「李廣數奇」,是漢文帝對李廣命運的判斷,文帝不是先知,但日後事情的發生,一切即按此而行。我們閱讀《漢書》,不要輕易放過一個字詞、一段情節,古人惜墨如金,援筆以書都是非常精煉,不會浪費筆墨的。
全書援引最多的典籍,乃是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凌稚隆《漢書評林》,為省篇幅,而又不失嚴謹,引文時皆採用文後括號標示卷次與頁碼。《史記》採用北京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本1982年版,《漢書》採用北京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本1962年版,《漢書評林》採用明萬曆九年吳興凌氏刊本,在此特加說明。
我在學校裏任教《漢書》科已有一段時間,治亂興衰人人會看,在課堂上我特別在意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因所謂史筆、史書的微言大義,都是先從小處着眼的。寫作如此的一部小書,萌生於腦海裏已經有一段時間,寫了兩篇,又停了下來。是次蒙中和出版邀請,可以具體地將小小的想法付諸實踐,復得責任編輯張俊峰先生辛勞跟進與修訂。本書不足之處尚多,敬祈四方君子不吝賜正。
序於香港中文大學
2023年9月
註:
- 李威熊:《漢書導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頁9-10。
- 蒙默編:《蒙文通學記:增補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頁50。
原刊於《微觀《漢書》:史家筆下的西漢人和事》,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新書推介:
書名:《微觀《漢書》:史家筆下的西漢人和事》
作者:潘銘基
出版社:中和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