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繫人與新創企業:香港的基因

無論新創企業抑或投資者,都靠一腔熱誠和堅定不移的決心來解決世上難題。香港要確切掌握成功基因,必須以自身作為商貿樞紐的歷史優勢為基礎,須同時着眼於環球市場發揮與全球包括中國內地網絡的聯繫作用,激發本地創新和新創企業文化。
在投資推廣署上周主辦的創業節(StartmeupHK)閉幕活動中,新創企業界的研究人員和從業員各抒己見,為香港邁向新創企業樞紐之路提出不少啟發性意念,討論中特別強調不同企業生態系統各具特色,在21世紀的今天,香港作為小城經濟體與環球經濟網絡聯繫密切,正是其最大優勢,不必(而且難以)依樣葫蘆,依循矽谷等國際新創企業樞紐的成功舊路,亦能在創新之路邁步向前。
 
由 Compass、勰高(Innofoco),以及香港大學合作開展的研究發現,香港在全球新創企業生態系統的排行榜中,名列25,而發展速度方面則高踞第5位;排行榜上首三名分別為矽谷、紐約市、洛杉磯,特拉維夫第五,新加坡第十、印度班加羅爾第15。有關分析並未包括中國內地的新創企業樞紐在內。
 

加速創業基因

 
21世紀經濟不啻一大環球網絡,不論個體、 企業或政經都由種種樞紐和網絡互相連貫。創新企業的臨界點廣泛傳播,從小小的據點貫通整個網絡,並使其重新配置,影響其中種種聯繫。
 
DHL 可算是香港的箇中表表者,當初在並未擁有任何貨運機隊的情況下,先在環球市場進佔一特定據點,進而擴展成為國際貨物空運和速遞業翹楚。
 
香港既是環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也是一大國際金融服務和商貿樞紐,全賴世世代代企業家的努力, 其中不少為來自中國內地和世界各地的移民,本地有利營商的環境、高度快捷的辦事效率、法制健全、知識產權備受保障、生活多姿多采,都是吸引他們之處。
 
近20年來,香港作為企業樞紐的光芒雖然略見減褪,但近數年來新創企業活動漸見復興,香港的企業似要踏進一個新紀元,Compass 的相關研究結果印證了這個發展。
 

人才資金缺口

 
新創企業生態系統的發展分為四大階段,即始創、啟動、融合(與地區、國家、國際網絡互相融合)、成熟;香港目前仍處於啟動階段,Compass 的研究指出,香港必須先把人才和經費兩方面的資源處理妥當,才能邁向融合以至成熟的階段。
 
香港自然要着力培育和招攬新創企業人才,但在全球化和科技日新月異的大前提下,憑着人脈與數碼科技的聯繫,身處不同地域者亦可合作無間,香港實可輕易網羅遍布各地的人才,況且移居世界各地且通曉英語的香港人不計其數,本地新創企業大可各出其謀,聘用人才。
 
關於科技才能,換個角度來看,時下全球創意無遠弗屆,已遠超貨品和服務買賣的範疇,而擴展至專利、商標、版權、品牌,以及其他知識產權的交易與合作。據有關研究發現,除卻全球在研究方面領先的五大經濟體(即美、日、英、德、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生產力增長,有超過九成以源自海外的創意為基礎。
 
時至今日,只要是有利國家繁榮,科學發現與科技突破已經不論出處,問題只在誰能加以商品化而已。由此觀之,香港不單需要科技人才,還需要設計師、產品拓展、市場推廣,以及明白科技和創新之道,而且精通商品化的專才。在推動新創企業和創新業務之際,必須明白上述皆為不可或缺的人才,從而考慮在科技和研究人才培育方面之需要。
 
在經費不足問題上,不少持份者認為風險資本匱乏只屬香港新創企業生態系統發展初期的自然現象,只要累積到足夠的優質發展項目,自然不乏本地或海外投資者,資金流入當不成問題。
 
其實近一年至一年半以來,「天使投資」方面一直維持穩健發展,來自家族公司和高額淨資產人士的第二代表現更見突出。特區政府建議成立總值20億元的「創科創投基金」,旨在以配對方式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一起投資於新創企業,當可促進本地的創新和科技發展。
 

創業樞紐定位

 
美國矽谷的發展模式,一直是創新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模式,香港欠缺規模,難以效法矽谷模式,中國內地則未具充分有利創業和生活環境的優勢。
 
缺乏規模,香港惟有在全球經濟網絡中另闢蹊徑,驅動港人以才能、熱誠及其人脈建立可立足於世界市場的新創企業。以下是須着意的特質:
 

一、善用服務型經濟的優勢

 
本世紀是趨向服務型經濟的年代,貨物生產將逐漸轉移至低工資地區,或以機械人輔助生產;服務增值為客戶帶來新體驗、確保表現質素、有效減低風險。
 
創新方面,將同樣在技術和非技術的層面全面加速,服務業(例如金融服務、教育、醫療、飲食、旅遊和物流業)本身固將如此,而製造業亦勢將「服務化」。以旅遊服務業而言,惟有香港曾經建立足與美國品牌分庭抗禮的世界級跨境公司,實在殊不簡單。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王于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