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事沈祖堯、受教李國章、承傳鍾尚志創新思維──專訪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教授

中大醫學院草創未就,曾借聯合醫院的貨櫃上堂,李國章教授也在此打過地鋪。聽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想當年,有點兒像聽江湖外傳,師承鍾尚志教授的他,繼承了其創新,終成為內鏡及機械臂手術名宿。

趙偉仁坦承,自己好多啟發,都來自中大醫學院的人和事。40多年來,中大醫學院就好像一個璀璨的星空,留下了許多醫學名宿的事蹟,1980年代初仍不起眼的小小醫學院,到2024年已然蛻變飛升,以「醫學」科目打入《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2024》排名第28。

身為機械臂領軍人物,趙偉任談到外科手術的前輩,立時化身小迷弟,反映出鐫刻在他身上的基因──尊師重道、飲水思源。「當時引入微創的三位主要領導人就是李國章教授、鍾尚志教授和劉允怡教授(1947—2024),其實這三位都是非常有前瞻性和開創性的老師,他們的視野看得那麼遠,對我影響至深。」

(左起)趙偉仁與中大醫學院三位老師合照:李國章教授、沈祖堯教授、鍾尚志教授。(翻拍自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機械人外科教授就職典禮簡報)
(左起)趙偉仁與中大醫學院三位老師合照:李國章教授、沈祖堯教授、鍾尚志教授。(翻拍自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機械人外科教授就職典禮簡報)

李國章:手術第一,老婆第二

李國章教授經常都說,”Put your knife before your wife”,這件事是需要做到一個極致的,或者說,為了更佳的療效,你醫治病人的時候,是要將自己放下,甚至將家庭和另一半都盡可能放下。所以,醫學院初創首1、2年,我們還未有自己的教學樓,大家要在聯合醫院的貨櫃裏上堂,李國章教授更不時在此打地鋪過夜,爭取手術前的休息時間。

趙偉仁也認同:「如果你將你自己的利益放在治療病人之上的話,你的治療方案可能未必達到最好。當然,我們都知道,年輕一代都會執着於work 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但我覺得平衡也要看時段,工作時工作,休息時休息,要合理地平衡。」

趙偉仁眼中的李國章教授,領導才能一流,看事情很遠,全局觀好強,「我88年考進中大醫學院,認識他時,他正是我們外科學系的系主任,也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老師,他的講法你聽完整輩子都會記得的。」

鍾尚志:創新是1+1>2,2+1>3

鍾尚志教授是消化道外科的標竿,93年引入腹腔鏡技術,並開拓中大外科內窺鏡中心。趙偉仁今日回看,依然覺得他的想法很創新、很獨到,「創新,我想是由他身上學回來的。有段時間,前任院長鍾教授做了很多內鏡研究和開創工作,其實我就是承接了他很多創新的想法。」

趙偉仁與新一代機械臂合照。這是醫工合作及幾代人的心血。
趙偉仁與新一代機械臂合照。這是醫工合作及幾代人的心血。

當日醫學院寂寂無名,師生們同心努力突圍而出,趙偉仁說:「我們的前輩都很奮力地去做一些出色的研究,我聽鍾教授說,有時候他真是有家歸不得。」因為當年其實有很多創新內鏡治療方案,除了潰瘍出血手術,還有逆流膽管鏡,專治膽管發炎、膽管結石等香港常見病。這些病當年常規治療都要開刀,但是轉了內鏡之後,不需切胃,改以內鏡治療加藥物治療,減低潰瘍再出血,大大減低術後死亡率和併發症機率,是一個高效、無需開刀的新方案,「可是病人太多,專家太少,所以當年很多我們的前輩,完全是百分之二百投入為病人,鍾教授他們往往連休息時間也沒有。」

現在很尋常的內鏡縫合器,鍾尚志正是開創者之一,他早在2000年開始已提出了這個念頭,只是一直以來,內科就是內科,外科就是外科,壁壘分明,沒有合作空間,過往內鏡都是以診斷為主,治療為輔,從來沒有人想過,如何將內科的內鏡,跟外科的手術縫針二合一?只是革命尚未完成,鍾教授就已經辭任醫學院院長,飛赴巴布亞新幾內亞行醫,由趙偉仁繼承衣砵,發揚光大。

由學師仔到獨當一面,趙偉仁學到一件好重要的事:「其實很多創新,都是由別的科借過來的,不必限於你本科的。即使你遵從老師的教誨,將一切工作做到極致,也不會有所創新。」所以,先破後立,才有機會出創新的構思。「我想這個就是我由鍾教授身上學到的,其中一些開拓和創新之道。」鍾教授創立的內鏡治療團隊,亦已百分百成為醫學院中一個出色的跨學科團隊。

採訪當日,趙偉仁需要在科學園醫學機械人中心示範機械臂手術。此刻談及跟隨鍾尚志教授多年,受其創新理念影響至深,意義非凡。
採訪當日,趙偉仁需要在科學園醫學機械人中心示範機械臂手術。此刻談及跟隨鍾尚志教授多年,受其創新理念影響至深,意義非凡。

沈祖堯:跨界合作,放下身段

2005年,趙偉仁加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擔任外科學系副教授。他與消化道外科鍾尚志教授及陳家亮教授、消化道內科沈祖堯教授合作無間,做出許多研究突破。直到2010年,沈祖堯出任校長,與趙偉仁有許多合作:「他教導我,與不同界別的人接觸的技巧。」當時眼見新加坡有醫工合作對內鏡機械的研究,校長知道後,真的身體力行找到一些慈善家支持,成立了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即是醫療機械人研發中心的前身。

趙偉仁說,跟隨沈校長學到許多學校沒有的科目,「我學到與人合作,你一定要放下身段,你不可以一開始就說別人是錯的,否則就溝通不下去。你要知道,第一個prototype多數是不成功的,如果第一次就成功,若不是神蹟,基本上那個問題實在太容易解決,不值得去處理。但如果你態度惡劣,將第一個prototype直接扔掉,走人,你永遠都不會再有合作空間。」

而且醫科和工科就像兩個民族,平日講的是兩套語言,現在是醫生有疑難、沒方案,工程師有方案、沒疑難,如果醫工能深度溝通,攜手合作,那就最完美了!而醫生的回饋愈多,工程創新就愈多。

趙偉仁說,今日你看我們示範機械臂操作,好像很輕鬆,好高科技,其實不止是我們的功勞,而是醫工跨團隊的貢獻。難怪平日謙謙君子的趙偉仁,會自誇情商無限,在其學醫、行醫數十年的路上,他不僅學醫、學創新、學跨界合作、學管理,也不斷學做人。和他合作的人,應該都很受落。有人說他是最不像外科醫生的外科醫生,也許是因為他低調地進取,集體地創新,讓任何人都能夠如沐春風。

2009年中大畢業禮,趙偉仁院長(左三)與沈祖堯校長(右二)活動後合照。(被訪者提供)
2009年中大畢業禮,趙偉仁院長(左三)與沈祖堯校長(右二)活動後合照。(被訪者提供)

專訪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教授 2-1

延伸閱讀: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