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始於學習

徐漢曦曾在倫敦、紐約和洛杉磯生活,他認為香港可能是最令他振奮的城市,「所以當我知道有機會在香港工作時,毫不猶豫便動身。」

對香港演藝學院新任戲劇學院院長徐漢曦來說,領先總是由學習開始。因此,他履新後的首要任務是深入了解學院、學生,以至香港的劇場、電影和電視相關行業。

徐漢曦生於古巴,在美國接受教育,曾旅居多個國家,長年在跨文化領域之間遊走。在他眼中,香港具有豐富潛力,足以成為國際文化中心,這裏的學生能夠無縫切換兩文三語,體現全球藝術家和公民的特質。

「我們擁有精通三語的演員,可以用粵語、普通話和英語演出,你在世界其他地方不會看到。這些語言代表着全球最大的說故事產業,關鍵在於我們要思考如何擁抱這些技能?我相信我們的學生有着獨特定位,可以進入並影響眾多市場,成為香港和內地的文化大使。」

他認為此巨大的優勢有助推動演藝學院和戲劇學院走得更遠;事實上,演藝學院現已晉身亞洲區頂尖表演藝術學院,在國際上享負盛名。然而,不能忽視業界的競爭變得愈來愈激烈,「就像運動團隊爭取人才一樣,需要到處發掘有才華的學生和老師,令學院走向更全球化及國際化。」他舉例說,倫敦有戲劇學校前往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招攬學生到英國升學;蘇格蘭皇家音樂學院遠赴加州橙縣招生;紐約學校亦不遠千里到中國內地找頂尖人才。「我們目標一致──培訓有潛質的學生,在行業取得成就,成為學院和城市的專業及文化代表。」

香港演藝學院新任戲劇學院院長徐漢曦。
香港演藝學院新任戲劇學院院長徐漢曦。

提升學院地位

去年6月上任院長的徐漢曦深知,必須令演藝戲劇學院與其他戲劇學院有清晰分野,以持續提高學院的形象和國際地位。除了在表演、導演、編劇、劇場構作和應用劇場方面提供優質培訓外,他期望與香港、內地和洛杉磯的戲劇界建立工作網絡夥伴關係。

「我們不再獨善其身,培訓必須與業界連結,故此提出正確的問題很重要:你對學生未來投身的行業有多了解?你與業界有何聯繫?」

深化業界聯繫

對徐漢曦來說,最重要的第一步,是促成戲劇學院的學生與本地戲劇、電影及電視等產業緊密合作。學生憑着獨特的三語能力,有利於開拓內地和美國業界的人際網絡,加深海外人士對演藝戲劇學院學生的認識。

「隨着故事叙述與先進科技的碰撞融合,為戲劇領域製造大量前所未有的機會,我們學生的語言能力佔有優勢,所以我們希望為學院尋找教育和業界的重要合作夥伴。」他解釋合作夥伴既為培訓提供新視角,又可以為不同城市的戲劇界提供就業渠道,「所有事物都在不斷進化,作為學術領袖,我們必須確保學院緊貼發展步伐。」

結合知識與實踐

儘管時代演變,徐漢曦認為一些核心教育基礎永不會消失,其中包括藝術家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學習如何有效地運用。在香港學習戲劇,非常着重形體表演和密集式訓練,新任院長希望確保學生有時間閱讀、欣賞戲劇和電影。知識帶來智慧和靈感,讓藝術家透過獨特的視野呈現出與別不同的詮釋能力,這對於培養年輕劇作家至關重要。他讚揚演藝學院的學生是「我遇過最勤奮的學生」,「他們極度專注投入,會花很多時間練習,但我相信年輕藝術家也需要充實內在,像海綿一樣不斷吸取知識。」他提醒同學,一個劇作家忽略精神層面是一件危險的事,「鍛鍊大腦肌肉與鍛鍊身體肌肉同樣重要,當知識、詮釋力和訓練結合起來,奇蹟就會出現。」

徐漢曦先後入讀加州大學和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畢業後展開全職演員生涯。隨後在紐約外百老匯和美國西岸擔任導演和編劇工作,曾執導知名劇作家哈里康德倫、愛德華多馬查多、大衛林賽亞拜爾等作品進行世界和美國西岸首演。其個人劇作獲得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梅隆基金會、嘉麗絲王妃基金會和歌德學院等多個獎項及支持。與此同時,他獲邀成為第一位執掌古巴劇團的古巴裔美國戲劇導演,為美國和出生國之間建立文化橋樑。

他是紐約佩斯大學表演藝術學院(現為桑茲學院)的始創人兼行政總裁,創立涵蓋電影、電視、配音和廣告演出的藝術文學士學位課程,以及包含國際巡迴元素的編作劇場文學士學位課程。正如他所說,佩斯的學術和業界影響力因而擴大,通過在洛杉磯的表演及舞蹈合作培訓觸及美國西岸,甚至遠至歐洲,藉着編作劇場的導演及表演培訓,將合作關係擴展至西班牙巴塞隆拿。加入佩斯前,他在新澤西州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設立了別開生面的「新作品計劃」,主要讓藝術家與表演藝術學生共同開發新作品。2019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冥界》的導演瑞秋沙夫金是計劃首任客席藝術家,「請來才華洋溢的戲劇人與學生交流,對所有人來說都是雙贏。」透過互動,啟發劇作家進一步琢磨作品初稿,學生則獲得寶貴的學習經驗和終身受用的工作機會,「通常這些客席藝術家都很欣賞我們的學生,會邀請他們參與下一次演出。」

徐漢曦曾在倫敦、紐約和洛杉磯生活,他認為香港可能是最令他振奮的城市,「所以當我知道有機會在香港工作時,毫不猶豫便動身。就像歐洲和美國都曾經歷各自的時代,現在輪到亞洲,這是下一波浪潮。香港與其他主要城市一樣,成為世界下一個商業及文化中心,能夠身處此地培養劇作家,這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

原刊於香港演藝學院《演藝通訊》2024年 1-2月號,本社獲香港演藝學院傳訊處授權轉載。